【基情四射】日股燒滾滾 基金給你的體感溫度呢?

2023/05/2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前幾天看到財經新聞台播報一則新聞,日股創30多年來的歷史新高,不少業者打算募集日本基金搶市。股市燒滾滾,基金呢?績效有跟上嗎?還是冷吱吱呢?這不禁讓我想起,我前一個星期才剛剛賣出一檔日本基金,抱了一年多,總算是解套了,我只賺了1%不到出場。
只賺1%?為什麼?請耐心看完我的心得分享。
首先,我們要先搞清楚,絕大多數的基金,業者多會設定評估經理人表現如何的「參考指標」(benchmark),這個指標,也多會載明在公開說明書及月報上面。投資股票型基金,像是單一國家或是產業,參考指標對於主動式操作的基金,更為重要;我如果是個台股基金經理人,要評估我的操作績效,每月、每季、每年要分紅時,也才有個依據不是嗎?對投資人來說,至少能清楚知道買的這支基金,是想要打敗那一個指數。
若是ETF或是開放式指數型基金,就是所謂的被動式操作,選定了一個參考指標,經理人的操作就是盡可能的貼近指數,減少了所謂的經理人或投資團隊主觀的判斷,指數中聯發科的權重是2.5%,基金就配置相近比例在聯發科上面。

Hello!主動式操作的精神就在精挑細選

主動式操作的基金,投資團隊及經理人依據其專業判斷,根據總經、產業趨勢、股利率、本益比、ESG、經營階層等等諸多條件,精選出一個投資組合,組合中的持有公司家數,通常就是30~50家,把火力集中在看好的公司上面,這就是主動式基金的價值所在。這類基金的管理費高,可能還設有績效費的機制(就是表現達到某個標準,可以再額外收取費用,由基金資產中內扣),經理人就要靠選股功力來突顯其價值。
主動式操作股票型基金的特色,不外乎持有家數不多,前十大持股的集中度很高,往往前十大就佔了4成到5成之多(甚至更高);另外,因為集中持有看好的公司,所以這類基金的「主動操作比例」(Active Share)都很高,這個比例的計算方式,是依基金持股明細相對於指數權重之差異加總得出來的。主動操作比例介於0~100%,數字愈低,代表跟指數權重的偏離度愈低。

好啦,前面花了一些篇幅在做科普教學,先搞懂這點,那我再以自身投資的日本基金為例,來跟大家分享績效的體感溫度。

明明日股漲,但我卻只賺1%?

2022年1月我總共分了三次買進同一檔日本基金的美元避險級別,這檔基金是以東證股價指數(Topix)為參考指標,但公開說明書有載明,投資團隊將利用其專業挑選標的,而非追蹤指標之配置及其績效。換句話說,選得好、押對寶,績效就是衝衝衝;買了逆勢下跌或是股價不動如山的標的時,日股漲,嗯,就像是平行時空,跟你買的基金沒啥關係,績效就是很⋯⋯抱歉了。
各位看表格就不難發現,去年1月進場時的Topix指數跟今年5月16日賣出當日的漲幅,介於6.6%~15.5%,但我最後出場時,只賺不到1%。主要原因就是主動式操作,因為主動式操作的關係,讓我感受到很不一樣的體感溫度。
每檔基金都有其投資哲學及操作風格,申購前要先搞清楚。我選的這檔基金,還得了很多個基金獎項,我並非抱怨其績效,買之前已做足功課評估。無奈去年遇上美國升息亂流,利率大幅走高,沒有任何投資標的能倖免於難,標榜新創的公司就很辛苦,同樣的情形,就發生在我買的這檔日本基金身上。對此,我不會有什麼責怪,當初有好好的看過相關資料,信任這個團隊,也認同其選股邏輯。或許,我應該持有更久一點的時間,給它有機會證明其選股功力。

你買的日本基金,績效體感溫差有多大?

或許你想問,以上所提的是我個人的親身例子,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日本基金表現又是如何?我用投信投顧公司網站上的理柏分類(請留意,每檔日本基金的參考指標不一,可能是日經225指數、東證股價指數或是MSCI日本指數,而且操作風格各異,這裡只是為了呈現體感績效的差異),我們簡單只看兩個期間,大家即可明瞭績效體感溫度差多大了。今年前4個月來說,以原幣別計算,最好有接近14%的報酬,墊底的漲不到1%,若拉長一點到一年期,績效體感溫度差異就更為顯著,高低落差超過30%!

如果時間能夠倒流⋯⋯

千金難免早知道,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如果再來一次,時間若能夠倒流的話,嗯⋯⋯我想我會採取以下做法來避免抓龜走鱉​​、顧此失彼的情形再度發生。

①公平一點

看好日本後市,不妨將資金一半放在ETF或指數型基金,一半選擇主動式操作的基金。至於主動式操作的基金,可運用「四四三三」法則或是選擇短中長期績效都在平均值之上的基金,也就是操作積效穩健、不會大起大落。
或者也可以把資金均分在兩檔主動式操作的基金,這時就要多做點功課了,可以選一檔日本大型股基金,一檔日本中小型股基金,或是日本成長型及日本價值型各一檔也可以。畢竟我們也不是神,無法猜中接下來會漲大型股還是中小型股、是成長股或價值股當道。

②抱久一點

市場風向隨時說變就變,很難說。搞不好這波大型股領軍大漲,接下來換中小型股接棒演出。操作風格或選股邏輯是各家基金公司的神主牌位,不是說改就改,以我投資的日本基金為例,大中小型股都可以買,持股側重在創新、利基、區域品牌優勢的日本公司;不但持股集中,而且採中長期持有(換句話說,就是不會因市場一時的漲跌就隨便進出)。
當初買進日本純粹是因為其他股市漲很多,日本漲最少,而且看好日股有機會突破3萬點。日經225指數本周突破31000點,很多人又開始注意日股,只可惜,我買的基金表現沒有跟上(無論是Topix指數或是日經225指數都一樣),忍了一年多,我決定先出場。但未來表現很難講,說不定我抱久一點,這檔基金的績效可能又鹹魚翻身

③勇敢一點

當市場往下跌時,勇敢一點,再投入更多資金去攤平。這個做法適合口袋較深的投資人,也需要更多的判斷。去年1月之際,以日經225指數為例,約在27500點附近震盪,月底跌破27000點,在3月甚至逼近25000點關卡。不過,我在1月已分了三次單筆買進,後來我就沒有勇氣再加碼。
我知道這麼寫有點事後諸葛,不過任何的投資,事過境遷,總是要從中學到一點經驗(或教訓),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想我會在股市下跌之際,試著分批用單筆再攤平,或是搭配定時定額來慢慢加碼。

④簡單一點

只買ETF就好。畢竟,能長期持續的打敗大盤的基金,還真是愈來愈少。不可否認,投資指數化已是大勢所趨,市場資金持續投入被動型基金,股市表現也更加效率化,主動型基金經理人要證明自己的獨道選股眼光,難度也愈來愈高了。
以上是這回針對基金績效體感溫度所做的分析,希望各位有所收穫。也祝福各位在投資理財之路上,一帆風順,買到的基金,無論寒暑都能逆勢演出!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及分析,歡迎追蹤本專題或到臉書粉專《JC Talks》一同討論基金業的大小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2會員
408內容數
人生50才開始,進入人生下半場,用輕鬆的角度來看待世界,期待人生下半場能活得精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