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比小說情節更猛的歷史人物!名落孫山九次,第十次竟然直接成了狀元。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明末官員「文震孟」(1574年-1636年),字文起,乃明代知名書畫家「文徵明」的曾孫。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文震孟二十歲即中舉,獲得了考進士的資格,少年得志,意氣風發。
但等待他的,卻是三十年的沉潛歲月。開啓了九次考進士都落榜的過程。
(古代進士三年考一次,因此他人生最精華的三十年,二十歲到五十歲就在不斷的落榜中度過!)
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第十次參加進士考試,終於獲得了主考的賞識,上了會試榜單。
而當年十五歲,傳說目不識丁,只喜歡當木匠的天啓皇帝,在殿試上,竟然點了文震孟,成了壬戌年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的狀元,授翰林院從六品修撰。
(小木匠皇上八成是聽主考官的推薦點了狀元,一般進士,大概會先分發為縣丞或縣令,才正八品或從七品)。
參加了十次會試,前九次名落孫山,第十次就成魁首狀元了,難道文震孟在第十次會試時突然孔子附身,文章大進步了?當然不是,這是運氣!
為什麼?
(下面介紹明代科舉流程,請耐心的看完這個冷知識。)
如果由制度上看明代科舉制度,其實規劃上非常有理想性。
進士科舉考三天:
第一天:作七篇八股文,七篇作文題目是由四書、五經中挑一句話作題目,是看考生如何闡發聖賢在四書五經中的義理,借此來考察考生的對四書五經的背誦及理解程度。
第二天:考「判詞」(法院判決書)、「詔」(皇帝命令)、「表」(對上級、皇帝的公文)。檢驗考生的行政文書寫作能力。
第三天考「策論」,考察考生對於國家政策意見。
如果主考官都能完全的綜合三天所有的文章,再來選拔人才,那就真的有機會選出才能出衆之人。
但到了最後,科舉考試卻產生了考生只要八股文第一篇文章,甚至於只要第一篇第一段的破題,能得到主考官讚賞,就算剩下的文章普通,也能高中的弊端。
因為三天科考,一個考生有十一篇文章。進士會試,應考的擧人,少則六、七千,多則上萬人。這樣至少有十萬篇文章出爐。
考官(主考一人,副主考一到二人)及閱卷官(三十到四十人左右),要在十多萬篇文章中,利用大約半個月的閱卷期間,要挑出三百個進士,時間很趕,所以形成了很多主考官及閱卷官只看完八股文第一篇第一段,就趕著下決定是否淘汰的習慣。
(如果破題第一段閱卷官覺得不好,閱卷官就直接拿下一個人的考卷了,根本不會想仔細的看完全文!)
因此主考官成了關鍵人物,只要你八股文第一篇文章寫得能得到主考官的認同,八成就能上榜。(除非考生剩下的文章全部爛到不行!)
因此八股文的第一篇就成為了十分重要的敲門磚,許多考生變成了只專心學八股文,尤其是要寫出投合主考官心意,能通關的八股文。
而晚明時期,王陽明等人主張新儒學,有許多才智之士,接受了這思想,也用來寫八股文。運氣好的,踫上欣賞這種新思想的主考官,就能榜上有名。但運氣不好者,主考官思想保守,則一定名落孫山,蹉跎人生。
好比文震孟,考了十次,才踫上欣賞他的主考官,把他從落第九次考生,一下子拉拔成第一名的狀元。
結論:考試規定很完善的進士考試規定,卻因為考官們為了趕閱卷時間,造成了明清兩代,考出了一堆只會作八股文,不懂人情世事的官員!
(間接造成了「師爺」這種專門幫官員處理事務的私人幕僚的大量出現)
考八股文要背熟四書五經
#良好的制度需好良好的執行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4會員
270內容數
這裏是老安生活中雜七雜八的記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