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代科舉的科目,一般會想到進士,頂多再加上個明經。其實在這類常態科目之外,還有一種不定期的「制舉」,是天子依特定政經需求下詔舉辦的。制舉的試卷,有時真的會由天子親閱,可見其重視程度。據說,唐德宗「試制科於宣政殿,或有詞連乖謬者,即濃筆抹之至尾,如輒稱旨者,必翹足朗吟,翌日則遍示宰臣、學士曰:『此皆朕門生也』」。像這樣翹腳捻嘴鬚,實在很有畫面。
在唐代,考中制舉可以直接授官,所以常有考中進士再來考制舉的。甚至,在任官資格上也有加乘效果。比如,唐代的縣分成好幾等,初入仕想在高等的赤縣、畿縣的縣衙工作,有制舉加持會大有幫助。牛李黨爭的牛僧孺剛進官場的時候,有長官問他是什麼出身,他回答,是進士出身。又問,進士出身怎麼就能獲命畿縣縣尉。他答說:「某制策連捷,忝為敕頭。」翻成白話就是,叫我第一名啦。當然,也不是高中制舉就無往不利。《唐才子傳》記載了一位薛據,同樣是進士後又考上制舉榜首。但他在爭取赤縣的錄事職缺時被人家聯合找宰相抗議,到手的官職就飛了。
據《唐代科舉與文學》統計,唐代制舉名目有六十三種。我自己的感受是,這些名目,有的很威,有的還帶點辛酸。前者像是道侔伊呂、才堪經邦、武足安邊,後者則比如才高未達沉跡下僚、哲人奇士隱淪屠釣。還有的,我很好奇要怎麼考,又或者考試本身就和科目名稱有衝突,反而很諷刺。像科目名稱叫安貧樂道或是和山林隱逸有關,想起來就有點好笑。既然要安貧,又巴巴跑來應試,那就是走終南捷徑,真假仙。
薛據於天寶六年考制舉風雅古調科。晚年,他在終南山下買了一間別墅養老,果然風雅,也有古調。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於嘉義鵲枝寫譯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