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舊業,重獲新生

更新於 2023/05/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說:「修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修行的考驗也很多,並不好修;然而,只要用心,道心會隨著努力的程度逐漸堅固。」
近日在修行群組裡討論,一位師姐分享:「每個人都有習氣、都有盲點,只是多跟少的差別而已。修行,就是要把握當下,歷事練心,去除無明、貪嗔癡。」當下聽到這句話真的好動容,我們都有迷失的一面,修行就是要找出問題點,並且去修正、導正,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事了。修行就是在改正自我的缺失,找到盲點改正問題,經典就是引出盲點的藥引,透過經典文字的薰陶洗禮,引出內心深層醜陋的髒污,坦然的面對、認識自己的錯誤、接受過去的不堪,然後從根本將它徹底的清除,讓自性回到最初的清淨光明。如同精舍文章中提到的「透過精舍如剝洋蔥般的開示,讓我慢慢認識自己深藏在阿賴耶識中主觀的嗔念」,所有的經歷都是一個自我的探討,探討如何讓自己回歸正常,洗淨身心靈。
以前我會想知道過去世的故事,會糾結為何要忘記過往,累世不忘不是很好嗎?這樣就不會再犯下同樣的錯了。當時不懂這深層的用意,現在明白累世的種種身分都是虛假的,是誰、認識誰、做了什麼……都不重要,即便今生的重逢又如何?重逢只是為了圓滿過去,緣起緣滅只是定律,不該一直糾結放不下。所有的思緒、情感都只是我相、無明,過多的資訊會使貪嗔癡增長,加上未消除的習氣,所以就容易犯錯造業。在修行不到位時知道太多的過去很容易障礙自己,容易做錯誤的判斷再造新殃,今生來到這世間最重要的大事唯有修行與了結因緣而已。
要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漸漸看清自己,才明白自己過去的自大、荒唐、無知、妒忌、猜疑……等不善心有多麼可怕。從小到大的生命歷程,有很多不如法的思維與行動,直到開始修行之後才慢慢地認識自己,了解自身的問題與盲點,並依照經典一一改正消除。
人需要修行才能明心見性,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家庭、社會、國家甚至整個世界才會更好。世間災劫這麼多有很大的原因在於修行的人太少,人們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才會不斷地造惡業。修行是修正自己,也是對於社會、對眾生負責任。消除業障、改正自己是刻不容緩的,否則影響大眾真是得不償失!
修行路走到現在,回首過往,紅塵俗世紛紛擾擾,最終還是禮敬唸佛,潛心修行最好。
(分享完畢)
《華嚴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淨土是諸佛菩薩所創設的,所供奉的是佛法真理;每個淨土都是一樣的,無有差別,若要能永不退轉的在修行與菩薩道上前進,關鍵是在於『心』」。
修行貴在修心,持誦大乘經典是為了明心見性,學習佛菩薩的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與待人處世當中。修行的過程就是找回本心的過程,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好的,但因無明而一時迷惘做錯事、說錯話、走錯路、行錯道,有這些因,才有現在的善惡業果。所以,人生必須要戰戰競競、如履薄冰,不要為了滿足一時的欲望、逞一時之快而衝動行事,往往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佛菩薩慈悲,不捨眾生受苦,也不會放棄任何人,因此,雖然自身業障很多、黑氣很重、無明塵垢深厚,但請不要氣餒、退縮,只要下定決心努力改過、誠心懺悔、積極行善,本自具足的佛性就會漸漸顯露,恢復光明清淨的本性。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沒有善知識啟發,人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若亂修而修入外道,福報會被抽走。過去世曾修偏,腦識中就有影響因子,本世容易再度走偏。外道一樣教你拜佛唸經,但講的法與正法背道而馳。修偏,腦識中有黑氣,會障蔽自身智慧。」
人沒有智慧,行事易衝動莽撞、待人處事不圓融,不但容易與人結惡緣,更容易造惡業,最後的苦果還是要自己承擔,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一切都是自作自受。雖然過去世曾做錯事情,本世就要痛下決心懺悔改過,不要再重蹈覆轍犯相同的過失。要好好修行,把偏差的習氣、貪嗔痴通通都修掉,努力的導正心性,走回正道上。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修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修行的考驗也很多,並不好修;然而,只要用心,道心會隨著努力的程度逐漸堅固。」
「學佛跟佛學是不同的;很多人說得頭頭是道,卻沒有做到;學佛就是身體力行,注重倫理,聽佛陀的教誨,行菩薩的道路,有努力,心性會漸漸提升;唸一部《金剛經》,金光就裹上一層,心識就漸漸清明,智慧就漸漸開啟。」
「要修行的話,自己修較好,並且多看高僧大德的文鈔與開示;修心,《六祖壇經》與《金剛經》就很足夠了。而累積足夠的經驗後,就要積極渡化眾生,將佛法介紹給人。」
自性自度,自業自消,修行最重要的就是透過持誦大乘經典來學習佛菩薩的智慧,並且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誦經更要行經,「行」,才能將經典的智慧內化,轉變成正念、正語、正行,正道。知行合一,才是真修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常聽人說,從此案到彼岸,想要回歸到純真的赤子之心,是我們的彼岸,而學習認識我們的情緒與思維,則是我們的起步。簡單說,啟示告訴我們這過程就是從**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要求自己**到**回歸自己**的過程。但這過程應該要怎麼前進,須要什麼要素呢。嘗試來聊聊看。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常聽人說,從此案到彼岸,想要回歸到純真的赤子之心,是我們的彼岸,而學習認識我們的情緒與思維,則是我們的起步。簡單說,啟示告訴我們這過程就是從**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要求自己**到**回歸自己**的過程。但這過程應該要怎麼前進,須要什麼要素呢。嘗試來聊聊看。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