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第二大腦》—大腦是用來創作內容而非儲存資訊

2023/06/0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提亞戈·佛特

什麼是第二大腦,為什麼我們需要打造他?

我們投注不計其數的時間閱讀、觀看和傾聽他人談論我們應當怎麼做,該如何思考、過生活,但相對地,我們很少致力於實際應用這些知識,將其化為己有。多數時候我們只是資訊囤積者,雖然儲存了數不勝數的立意良好的數位內容,最終卻只是徒增焦慮和煩惱。而第二大腦其實就是一個「個人知識管理」的系統。
微軟研究顯示,一般美國員工平均每年花費76小時在找尋他們隨意放置的筆記、品像或檔案。
國際數據資訊公司的報告指出,典型知識工作者每天26%的工時耗費在搜尋和統合分散於多個系統的資訊,而找到所需資訊的機率僅有56%
我們每周上班五天,光是尋找所需資訊平均要花費掉超過一個工作日,而且徒勞無功的機率將近一半

書中核心觀念

CODE法:獲取、組織、萃取、表達

第二大腦功能在於使我們構想具體化、揭開不同想法之間各種新的連結方式、是我們構想與時俱進以及強化我們獨特觀點,以下是主要思考邏輯
  • C獲取:儲存引發共鳴的資訊
    只把激發共鳴的資訊保存在你信任且可掌控的地方,並且忽略其餘的資訊,不必對他們進行分析決斷。
  • O組織:著眼於可操作性
    根據當前正進行的專案來組織數位筆記,按照效用來管理新資訊,不斷問自己這是否有助於推進手上的專案?
  • D萃取:找出精髓
    萃取出札記的精華,每回作筆記時都要問,我如何使它在未來盡可能有用,把自己想成不只是筆記的書寫者,更是筆記贈與人,送給未來自己容易發現和理解的知識禮物。
  • E表達:秀出你的成果
    資訊始終川流不息,且總是處於未完備狀態。由於不會有真正完善的資訊,所以不須等待著手創造的時機,愈早展開行動,就能盡早踏上日益精進的路程。
具創新力的人在認知各種關係和建立關聯性與連結方式上優於一般人

策展人觀點

成為精選內容的資訊評審員、編輯和詮釋者。像策展人那樣思考,掌控自己的資訊流
  1. 這對我是否有所啟發?例如收錄回饋意見的資料夾來作為心餘力絀時的新觀點。
  2. 是否派得上用場?例如專門存放圖像和繪畫影片的資料夾。
  3. 是否與自己息息相關?例如將與親友間溫馨幽默對話紀錄擷取下來。
  4. 是否令你意想不到?如果它沒有讓你感到驚喜,那就表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有所認知,也就沒有做筆記的必要。
各種情感會使理性思考有條有理,而非擾亂理性思考
萃取精髓使一切有效溝通的核心要素,要讓受眾把重中之重的訊息聽進去,並據以採取行動。而只要贏得對方注意,就可以詳談細節

PARA系統

組構資訊方法以可操作性為基礎,而非資訊本身的類型,並且以專案做為數位檔案的主要組織單位,問自己:「這筆資訊對哪個專案最有用處?」假設你正在進行一個專案,並且以支援專案的想法來組織資訊
  1. 專案(Projects):職涯或人生正努力進行的短期任務,有一個特定且明確的結果可以判斷是否完成
  2. 領域(Areas):想要逐步掌理的長期責任範圍,沒有最終目標,但仍然有想要維持的標準,例如健康、財務等
  3. 資源(Resourse):未來可能有用途的題材或旨趣,涵蓋所有感興趣的主題相關知識
  4. 檔案庫(Archives):來自其他三大類別的備而不用事項
依據可操作性來為四大類別排序:
專案最具可操作性且有明確的完成期限>領域有較長的時間範圍>資源可能隨著情勢變化而具有可操作性>檔案庫會持續處於被用狀態,直到我們需要它
也可以使用檢查表來判斷該歸屬哪個筆記夾中:
這一則筆記對哪個專案最能派上用場>如果對各專案都沒用,那對哪個領域最有用>如果對各領域都沒用,那屬於哪種資源>如果不屬於任何資源就丟進檔案庫
把筆記分門別類非最終步驟,你的第二大腦會隨著專案和目標改變而不斷演化,這意味著你永遠不須思慮使系統完美

中間產物封包

將筆記拆分成多個較小單元,從小處著手。主要可以將筆記拆分為以下五種:
  1. 去蕪存菁的筆記精髓
  2. 未獲採納的構想
  3. 半成品
  4. 最終交付的成品
  5. 他人創造的文件。
善用中間產物封包對於推進工作有強效助益,使工作不易被打斷且可以在任何時段進行,而不需要等到有長時間才著手開始,因為可以依據可用時間來拆解;再來可以更快蒐集回饋的意見來提升工作品質。
而應該要如何取用這些封包並且用來完成專案呢?可以藉由搜尋>逐一瀏覽>標記以及借助偶然力,來取用這些知識資產來製作或是組合這些小型封包,其中偶然力的發揮需要若干視覺加強(例如筆記時多用圖表),才能夠在茫茫筆記海中擷取到偶然的靈感。
真知即所成

書中案例

泰勒絲

她曾發行過五部紀錄片向世人揭示她的音樂創作歷程。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她如何埋首於手機內容中,她說:「我沉浸於手機,因為那裡面儲存者許多筆記,我也用手機剪輯影片。」在筆記裡,她寫下(以及重讀、編輯和刪除)閃過腦海的歌詞和動人的旋律。在某次訪談中,她提到空格(Blank Space)創作過程:我於日常生活中想到:『哇我們對親密關係只有兩種實質選擇–不是天長地久就是毀於一旦,於是在筆記中寫下了這些想法,後來我想出「親愛的,我是偽裝成白日夢的暗夜噩夢」這句巧妙的歌詞,就把它安排到恰當的地方,將它和近幾年來構想的一些歌詞和寫成了這首歌。』
把握住那個想法,並看著它最終實現,會令我無比興奮。我必須那麼做,否則我將認為這個構想不夠好,並把它拋諸腦後

費曼的十二道難題

有人問過費曼是如何可以在理論物理學和量子力學有驚人發現外還可以出版許多著作,他曾在一次專訪中提到:「你必須持之以恆把十二個最愛的難題記在腦裡,儘管這些難題大體上會處於一個蟄伏的狀態。每當你聽到或讀到新的研究成果或新的解題訣竅時,就可用它們來測試你的十二道難題,以驗證它們是否有所助益。只要這麼做,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一次成功,然後人們會說:『他是怎麼辦到的?他必定是個天才!』」

教父

教父的導演在柯波拉在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下,重讀教父的原著小說並且接下製作這部沒有人看好的電影的專案。他運用提詞本技能(prompt book)將原著小說有共鳴的內容寫到筆記本內,利用三環活頁夾來製作提詞劇本,裡面裝滿原著小說剪下和貼上的拍片素材,也可不斷將寫作劇本和規畫製作設計的筆記和指引加入其中。他曾表示過:「首次閱讀寫下感想是至關緊要的事,因為那是你對於覺得寫得好的部分,或是你不了解的地方,或是你認為不好之處最初的直覺觀感。」
接著柯波拉著手把自己的詮釋加入筆記中,依據五個準則來細分場景:劇情大綱>歷史脈絡>場景「外觀和感覺」的意象與基調>核心意圖>以及任何應當避開的潛在陷阱;並且使用多種不同註解方式來強調場景哪些部分最重要,當某頁筆記上有大量筆墨時就會明白,這是最至關緊要的場景之一。
我殫精竭慮把每個場景精髓濃縮成一個句子,僅用少數幾個字來表達場景的重中之重

感想

因為常常會同時看很多本書,雖然已經習慣於切換於不同書之間,但還是會突然有一個時間資訊斷點,好像突然想不起來前面說到了哪些觀點,而欠缺這些觀點下會讓我覺得讀這本書是不是僅是徒勞無功。
但在看完這本書後我發現其實沒有什麼東西是徒勞無功的,所有的知識其實都雜亂在我畫線或是筆記中,只要將他們擺在以用途為導向的資料庫中就好,只要在自己會需要用到的時候,再檢索出來並且慢慢整理(就像我整理這本書的書摘一樣),就像我也是在做筆記時想著之後應該怎麼展現出我有興趣的觀點。
所有的書寫最終都是要寫給未來的自己看,不管讀者多少,只有自己可以再寫出專屬於自己的文字,而所有汲取的資源包含以前的文字都將會是養分。擷取曾經強調片段讓自己可以著力在現階段新的靈感,藉由外包的筆記結果創造出自由思考及創意空間,再繼續將這些作為封包,循環著汲取整理產出,像一個習慣,外包知識的習慣。
    15會員
    59內容數
    分享書中所思所想,希望能夠帶給讀者不同角度的看書視角,書作為一個載體不應該是在閱覽後乘載著灰塵,更應該可以作為串連起讀者傳遞共鳴感的故事,期許能夠一起成長一起思考將所思所感落實在生活中,培養閱讀心態也打磨處事心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