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備份不等於「第二大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或許有人並不認同此說法,然而,所謂「第二大腦」(2nd Brain),並不是把資料備份(Backup)、同步放在雲端上,就是「第二大腦」,同樣具備類似大腦的「儲存容量」還可無限擴充,再者,拜儲存技術之賜,使得數位儲存設備使用(例如磁碟陣列RAID)更輕巧方便,特別要說明,大腦的「儲存容量」並非機能,「思考與記憶」才是協助大腦的機能,儘管某些人就以「儲存容量」為定義,或許對也或許不對,但若是如此簡單定義,倒不如直接存放在隨身(硬)蝶更方便或是具備N個隨身(硬)碟/大腦,此作法,如同將原先檔案櫃的形式縮小隨身攜帶(類似於日本科幻漫畫《哆啦A夢》的縮小燈魔法),然而每次需要搜尋資料或全文檢索時,就必須準備有足夠的HUB集線器來讀取攜帶的隨身(硬)碟與雲端的同步資料夾,其搜尋的方式類似網路硬碟的運作模式,就算是擁有AI全文檢索功能,此模式絕對不是所謂的「第二大腦」,充其量稱為儲存或備份的資料檔案或是稱為雲端儲存設備。

雲端儲存不等於第二大腦

雲端儲存不等於第二大腦


總而言之,不論雲端備份多少文件檔案或是N個隨身(硬)碟/大腦,甚至於使用磁碟陣列RAID設備,其關鍵在於檔案資料的內容,是否具備有脈絡(Context)可循的數位內容,例如Word、Excel、JPG/PNG/AV等檔案就是單純的檔案備份,唯一的脈絡就是備份日期與檔名(或是經過中英文數字組成的編碼原則),也就是與大腦溝通連結的主要訊息,至於具體的內容是什麼,就必須透過一份備份清單文件(Readme)來描述是什麼,類似GitHub的Read.md,這也是目前大多數人採行的方法,就像圖書館的目錄清單,可以找到相關的書名,但其具體內容為何,就需要逐本翻閱才能得知詳細內容,在雲端儲存的檔案文件資料也是如此。

無怪乎,數位工具使用越多或依需求不同使用多種軟體工具或方法,反而無法專注思考,聚焦在工作或任務上,終將回歸到基礎的軟體工具與方法上,原因出在大腦有訊息競爭、瞎子摸象、侷限而片段思考等缺陷(或是稱為常是身陷其中而不知不覺的思考陷阱),所以我們堅持使用工具的三大原則,就是「快速(Instant)使用、聚焦(Focus)專業與極簡(Minimalist)工具」。

2022年艾茲拉.克萊因的研究說明,同時再次證實了這個觀點,人在從事多工的活動,雖然看似可行,但實際上卻是不太可能面面俱到,分心處理多個訊息而無法專注,而且頻繁的切換專注的焦點反而降低或混淆大腦思考的認知。例如,互聯網時代大家專注一個任務的平均時間在不斷降低,從2004年的2.5分鐘,到2012年的75秒,現在降至約47秒,面對此焦慮窘境的常態現象,不去找出根本原因的源頭,以減少大腦身陷其中而不知不覺的思考陷阱,反而以號稱高效率工具或時間管理等方式做為化解資訊焦慮、專注下降的解方,無異是「緣木求魚,捨本逐末」。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時至今日,從以往紙本檔案紀錄(紙本載體)轉型為數位化的儲存設備(數位載體),例如隨身(硬)碟、雲端服務、區塊鏈、AI/GPT等,均是互聯網、數位化趨勢潮流下的產物,也是大腦強化思考或延伸機能的想像空間,或是可以解讀為服務人類需求的科技思維,例如汽車解決代步的日行千里、電動汽車解決環境污染的氣候變遷,天文望眼鏡解決探索星球的一望無際,手機解決移動、溝通與影像的即時需求,物聯網解決周邊設備的萬物可聯,數位筆記解決片段零碎資訊與思考的「第二大腦」等,「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就是最佳的說明。

不可諱言,數位化的資料檔案加上雲端的解決方案,確實解決了跨地域、行動化、文件共享、隨時取用、全年無休(24x365天)等的便利化需求,若是雲端上的檔案文件,是未經思考或沒有脈絡(Context)可循的數位內容,搜尋資料如同大海撈針、不知所云(某些人樂此不疲);再者,若是沒有版權、機密或安全性的因素考量(這些也是令人猶豫不決且最關鍵焦慮的議題),與其花時間搜尋、過濾、彙整,倒不如透過海量資料的AI/GPT來完成某些工作或任務來得更有效率,儘管資料豐富、彙總迅速等是AI/GPT的優勢,但是海量資料中也常存在某些的偏見或錯誤,隨後還是要經由我們的大腦來做判斷(主導權),並賦予洞見發現與精彩豐富的情境,如同我們之前曾表達ChatGPT就是高效率筆記法的工具,就看我們的大腦如何聰慧巧妙的運用。

avatar-img
18會員
13內容數
好的筆記是具有脈絡完整的內容(From Content to Context),其內容是交互聯結的,這樣的密集結構絕非階層推疊而成,而是以網絡的形式相互交叉關聯,形成交織密集的數位神經網路(Digital Nervous Network),而企業筆記就是在建構數位神經網路成為企業組織的第二大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曉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句俗話說得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是支撐我們身體平衡站立、活動行走的關鍵,它的血管最長,距離心臟最遠,更是我們的「第二心臟」(The Second Heart),並不是說腳也可以像心臟一樣,負責維持我們的生命,而是腳與跟心臟一樣,容納了很多血液。如果用平均身高來計算,腳的血液要流回心臟,必
「知行合一」就是結合洞察力與靈敏度的一種綜和能力(缺一不可)---掌握關鍵細節並預先採取有效行動的能力。組織的績效上就是呈現快速解決關鍵問題的行動力,而不是「評論有餘,行動不足,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的組織氛圍。
「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是無法或很難發現洞察的,除非你用不同的維度或視角來觀察(或可稱為多元跨領域思維),就會發現問題發生的關鍵細節是什麼,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癥狀解。
數位神經網路,是依據筆記的脈絡與情境編織聯結而成,其內容包括行動、分享、機制與專案等形式的筆記,密集交錯的聯結網絡,猶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骨牌,而視覺化的量化衡量數據(即目標狀態或設定值的Metadata)就是觸動神經的那張骨牌或是初始設定的條件改變,引發猶如骨牌效應、蝴蝶效應般的連鎖反應。
無論是何種軟體工具,我們覺得只要設計理念是對的方向,聚焦深入,極端使用,終究會展現其使用的價值。儘管便利與快速使用的軟體工具很重要,但如何有效運用才是致勝的關鍵,如同知識的價值不是知道或是學富五車,而是運用知識創造新的價值或是自我實現,才是知識學習的目的。
企業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為KM),簡單說就是「如何有效保存企業的Knowhow,聰明複製(Smart Copy)成為組織的記憶,進而提高組織的智商」
有句俗話說得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是支撐我們身體平衡站立、活動行走的關鍵,它的血管最長,距離心臟最遠,更是我們的「第二心臟」(The Second Heart),並不是說腳也可以像心臟一樣,負責維持我們的生命,而是腳與跟心臟一樣,容納了很多血液。如果用平均身高來計算,腳的血液要流回心臟,必
「知行合一」就是結合洞察力與靈敏度的一種綜和能力(缺一不可)---掌握關鍵細節並預先採取有效行動的能力。組織的績效上就是呈現快速解決關鍵問題的行動力,而不是「評論有餘,行動不足,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的組織氛圍。
「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是無法或很難發現洞察的,除非你用不同的維度或視角來觀察(或可稱為多元跨領域思維),就會發現問題發生的關鍵細節是什麼,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癥狀解。
數位神經網路,是依據筆記的脈絡與情境編織聯結而成,其內容包括行動、分享、機制與專案等形式的筆記,密集交錯的聯結網絡,猶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骨牌,而視覺化的量化衡量數據(即目標狀態或設定值的Metadata)就是觸動神經的那張骨牌或是初始設定的條件改變,引發猶如骨牌效應、蝴蝶效應般的連鎖反應。
無論是何種軟體工具,我們覺得只要設計理念是對的方向,聚焦深入,極端使用,終究會展現其使用的價值。儘管便利與快速使用的軟體工具很重要,但如何有效運用才是致勝的關鍵,如同知識的價值不是知道或是學富五車,而是運用知識創造新的價值或是自我實現,才是知識學習的目的。
企業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為KM),簡單說就是「如何有效保存企業的Knowhow,聰明複製(Smart Copy)成為組織的記憶,進而提高組織的智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要打造第二大腦?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前文提過,紙本筆記容易弄丟且無法搜尋,而第二大腦「更容易搜尋」「更容易整理」「更容易加上註解」和「更容易分享」。 第二,因為我們的第一大腦——也就是我們生理上的大腦——不擅長「記憶」和「搜尋」,這嚴重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流。所以我們必
Thumbnail
在碩博士生涯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資訊,從文獻閱讀到課堂筆記,再到研究數據和論文構思。吳伯凡老師在其課程中提到: 1.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 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讓我思考到,僅僅依賴現代科技提供的無限儲存空間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是我在吳伯凡老師的認知方法論課程[1]中遇到, 引發我對Obsidian筆記庫與第二大腦的思考。 你是否聽過第二大腦這個說法呢? 現在的Mackbook,iPad,iPhone很方便,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作者Tiago Forte以自己的短期記憶缺損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了打造第二大腦的想法。文章包含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個階段,以及對每個階段的詳細介紹和方法,並結合了作者自身的使用心得。
親愛的大師,智力或是智商對你們來說是什麼呢?   孩子,親愛的寶貝,智力對於你們人類來說,那是一種工具。智力以及智商,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智力,在我們這邊來看,那是你們大腦使用的程度。你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台多功能的超級電腦,配備有各種裝置,每一個裝置,都有特定的解鎖功能。這些功能與你們的藍圖相符合
Thumbnail
人之於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類會思考,而對於人類而言,記憶是思考的基礎,是思考的載體,如果沒有記憶本身,那人類又如何思考,如何從中提取自己所需的知識。 失去記憶=失去思考能力+情感交流的能力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
Thumbnail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時常感到大腦被無休止的資訊淹沒,思緒雜亂不堪。這種情況下,解放大腦、清空思緒,開始經營第二大腦,成為一種正好有生活的方式。讓我們一同探討,透過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如何實現清晰有序的生活。 『清空大腦』提倡什麼? 解放大腦並清空思緒的理念強調不僅僅是為了處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要打造第二大腦?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前文提過,紙本筆記容易弄丟且無法搜尋,而第二大腦「更容易搜尋」「更容易整理」「更容易加上註解」和「更容易分享」。 第二,因為我們的第一大腦——也就是我們生理上的大腦——不擅長「記憶」和「搜尋」,這嚴重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流。所以我們必
Thumbnail
在碩博士生涯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資訊,從文獻閱讀到課堂筆記,再到研究數據和論文構思。吳伯凡老師在其課程中提到: 1.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 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讓我思考到,僅僅依賴現代科技提供的無限儲存空間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是我在吳伯凡老師的認知方法論課程[1]中遇到, 引發我對Obsidian筆記庫與第二大腦的思考。 你是否聽過第二大腦這個說法呢? 現在的Mackbook,iPad,iPhone很方便,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作者Tiago Forte以自己的短期記憶缺損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了打造第二大腦的想法。文章包含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個階段,以及對每個階段的詳細介紹和方法,並結合了作者自身的使用心得。
親愛的大師,智力或是智商對你們來說是什麼呢?   孩子,親愛的寶貝,智力對於你們人類來說,那是一種工具。智力以及智商,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智力,在我們這邊來看,那是你們大腦使用的程度。你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台多功能的超級電腦,配備有各種裝置,每一個裝置,都有特定的解鎖功能。這些功能與你們的藍圖相符合
Thumbnail
人之於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類會思考,而對於人類而言,記憶是思考的基礎,是思考的載體,如果沒有記憶本身,那人類又如何思考,如何從中提取自己所需的知識。 失去記憶=失去思考能力+情感交流的能力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
Thumbnail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時常感到大腦被無休止的資訊淹沒,思緒雜亂不堪。這種情況下,解放大腦、清空思緒,開始經營第二大腦,成為一種正好有生活的方式。讓我們一同探討,透過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如何實現清晰有序的生活。 『清空大腦』提倡什麼? 解放大腦並清空思緒的理念強調不僅僅是為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