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腦」的目的在於「持續改善專注與精實(Lean)大腦的思維」

2023/10/0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腦」是個非常專業且專有的名詞,但對身外之物且非大腦所屬特定機能的「第二大腦」(2nd Brain)來說,或許每個人的認知或用途不同,就有不同的定義,例如藝術家、收藏家可能認為是數位典藏;律師、法官則可能認為是判決案例大全,軟體設計師/工程師則認為是各種軟件的功能集,或是訪間許多某某大全、速成秘笈、快速上手、完全攻略、葵花寶典等的稱謂,簡單說,就是強調協助大腦快速學習或是快速完成某項工作的方法或工具,所以知識工作者或個人所專注或專業是什麼或需求是什麼,對「第二大腦」的定義就有不同的解讀,不過可以確認的一點,「第二大腦」一定是數位化的解決方案,就算是「卡片盒筆記法」也必須透過數位化的方式來彰顯其效益,總而言之,「就是快速養成大腦學習或是運用數位化科技來解決生活或工作上對知識/經驗/資訊/實務或智慧的累積與運用的需求」,不論是「第二大腦」、「企業知識管理KM/組織記憶」、「卡片盒筆記法」等工具或方法,都是在協助我們的大腦快速(或高效率)學習養成的手段,其目的在於「持續改善專注與精實(Lean)大腦的思維」。

「第二大腦」的定義

訪間多數談論「第二大腦」的觀點與書籍,都應用在個人化的知識管理(PKM)上,像是學生、作家、研究人員、學者、律師、醫師和其他需要彈性靈活使用筆記工具的專業人士,在資訊超載與碎片化的時代下,使用許多的方法來分類、整理與再應用,以建構自身的第二大腦,例如CODE、PARA、ACCESS與「卡片盒筆記法」等等,而每種方法都各有不錯的成功代表案例與深度使用的粉絲擁護者,特別要強調,這些方法均不受限於任何工具,就看聰明的大腦如何巧妙運用。

第二大腦具備脈絡可循的內容

第二大腦具備脈絡可循的內容

然而,我們所定義的「第二大腦」(2nd Brain),是大腦與第二大腦間交互連結關係的溝通網路,包括思考與行動過程的情境內容紀錄。簡而言之,雲端上的資料庫與檔案等內容,絕對是有脈絡(Context)可循的數位備份(這是最基礎的需求),或是大腦擴容、聯結延伸(Expansion)的一部分(這是進階的版本),絕對不等同是雲端資料同步(副本)的定義,但若是使用原子化基礎設計的筆記軟體或是其他軟件,雖然一樣是雲端同步的檔案備份,實質上,卻是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因為有脈絡可循的數位備份內容,才是「第二大腦」的核心關鍵。

若是要理解「第二大腦」的實務運作,其內容比較類似於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的概念,透過數位化方式(以標題或全文輸入為主,檔案掃描、影音拍攝為輔或不拘形式等方式),並加上後設資料(Metadata)的描述,以數位(筆記)檔案的形式儲存,換言之,筆記檔案(.md)除了儲存以外,必須是有系統脈絡的內容(Context),其有脈絡的內容就是與大腦聯結的有效資訊(包括量化衡量的Metadata與數據),既是數位備份(Context),又是大腦擴容、聯結延伸(Expansion)的一部分,真正成為具備思考與行動過程情境的「第二大腦」,同時「持續改善專注與精實(Lean)大腦的思維」。


馬曉雲
馬曉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