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目眩、肢體無力、口齒不清,多發性硬化症警訊與治療策略,神經科醫師圖文解析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頭暈目眩、肢體無力、口齒不清,多發性硬化症警訊與治療策略,神經科醫師圖文解析
「可能睡一覺醒來,就突然變得視力模糊、肢體無力、手腳發麻,讓人沒辦法正常上班、上課,生活大受影響。你可以想像,多發性硬化症會對患者造成多麼大的心理壓力!」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張國軒醫師指出,「幸好現在已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能夠減少復發的機會,將病情控制得很穩定。只要和醫師好好配合,便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是種自體免疫疾病,因為患者的免疫系統失調,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部、脊髓多處出現發炎反應,而造成神經系統受損。張國軒醫師指出,多發性硬化症好發在年輕族群,平均發病年齡約29歲。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大概是2至3比1左右。這個族群具有相當高的生產力,對社會非常重要。
目前並沒有特定基因突變被認為會造成多發性硬化症,張國軒醫師說,雖然在父母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時,小孩得到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會稍微增加,不過仍然屬於罕見疾病,所以具有多發性硬化症家族史的民眾,其實不用過度擔心遺傳的問題。
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詭譎多變
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與遭到攻擊的部位有關,每一次發作時遭到攻擊的部位不同,產生的症狀也不同。張國軒醫師說,常見症狀包括眩暈、四肢無力、手腳發麻、感覺喪失、失去平衡、複視、視力異常、口齒不清、三叉神經痛等,症狀千變萬化。
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詭譎多變
臨床上可依照病程,將多發性硬化症分成幾種類型,包括復發緩解型RRMS、續發進展型SPMS、原發進展型PPMS。張國軒醫師說,七成至八成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屬於「復發緩解型RRMS」,在急性發作後,症狀可能緩解,但會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復發,每次復發後會留存一些後遺症,然後維持病況穩定直到下一次復發。
部分復發緩解型RRMS患者在持續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漸進式失能障礙的惡化,這類稱為「續發進展型SPMS」。張國軒醫師說,在復發緩解型發作經過十年之後,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會演變成續發進展型。
多發性硬化症的病程表現型
另外有極少數病人,在疾病發作後就持續惡化,稱做「原發進展型PPMS」。
積極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維持生活品質
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可以分成兩方面,急性發作的治療與改變病程的治療。
前者是在急性發作的時候,使用大量類固醇,或其他比較強效的免疫療法,例如血漿置換術,快速控制腦部或脊髓裡發炎的狀況,讓病人能夠快速恢復,且盡量減少神經的破壞,以避免神經學後遺症持續累積。
改變病程的治療是在兩次發作之間,使用一些特別的藥物,調節病人的免疫系統以避免復發,希望能夠減少發作的次數。張國軒醫師說,因為每次發作都會對腦部、脊隨造成傷害,隨著受傷的區域越來越大,留下來的後遺症就會越來越多,而漸漸導致殘疾、失能。若能減少發作次數,可以有效延緩病程惡化,讓病人能夠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積極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維持生活品質
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用於改變病程的治療,包括干擾素、標靶藥物、免疫調節劑等,每種藥物都有不同的機轉,療效也不一樣。張國軒醫師說,臨床上會根據疾病的狀況與健保署的規定,在跟患者討論之後,向健保署申請不同的藥物。
然而過往在治療兒童或青少年多發性症患者時,因缺乏完善臨藥物試驗,使該群患者能夠使用的藥物種類較少,現已有方便性高的口服藥物可供13-18歲之兒童或青少年使用。只要和醫師密切配合,按時回診,積極接受治療,便能減少復發頻率、延緩病程惡化。
「蠻多病人在使用藥物後,幾乎沒有任何臨床復發,讓疾病能夠穩定下來。」張國軒醫師說,「降低年復發率,是治療多發性硬化症非常重要的指標。」
由於每次復發都很突然,可能睡一覺醒來,視力就出問題、手腳便沒有力氣,而影響工作、學業、生活,讓患者非常擔憂,而承受極大的壓力。張國軒醫師說,現在已經有很好的藥物,大多數病人都可以控制得很好,能夠保持生活品質、工作能力。我們的患者中有醫師、護理師、工程師、律師,已經穩定控制十幾年,狀況相當穩定。
貼心小提醒
日常生活中,患者要維持適量運動,對肌力、心肺功能、精神狀況都有幫助。張國軒醫師叮嚀,運動不可太激烈,要避免體溫升高,也要避免跌倒受傷。
飲食要攝取均衡營養,少吃高脂、高糖的食物,且不要任意進補。泡溫泉、泡熱水澡可能導致疾病復發、惡化,請盡量避免。
積極接受治療,減少復發機率,便能避免神經系統受損,有效延緩惡化,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67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照護線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醫師,我父親最近要換駕照,但是視力檢查都不會過。」李小姐指著68歲的老先生說,「已經換了眼鏡,還是同樣的狀況。」 檢查發現,老先生的問題是白內障。傅品逸醫師表示,由於白內障的嚴重度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父親接受白內障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
如果在看手機的時候,需要越拿越遠,或是把手機的字體越調越大,就代表老花眼已經開始發威囉! 想要矯正老花眼可以配戴老花眼鏡、多焦眼鏡,也可以利用老花近視雷射手術,同時矯正老花、近視與散光。
「當時是在接受體檢時,意外發現糖化血色素高達8%,當下感到相當震驚也難以接受。」54歲模範糖友許先生是位計程車司機,診斷糖尿病將近5年,「回想起來,其實之前已經陸續有口渴、疲累、頻尿等糖尿病相關症狀,但是因為對疾病認識不夠,所以沒有聯想到可能是糖尿病。」
「醫師,小朋友上學期檢查近視才50度,這學期檢查竟然就變成200度!」陳媽媽緊張地問,「現在應該怎麼辦?」 台灣兒童近視的比例很高,近視度數也會隨著年紀快速增加,很容易進展為高度近視。林億倫醫師說,對於近視控制的方式,例如近視控制鏡片、角膜塑型片、近視控制日拋等,家長常有許多疑問,一起來了解。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一開始症狀不明顯,不容易診斷,但進展快速,相當致命!」江明洲醫師說。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造成,腦膜炎雙球菌可透過飛沫傳染,如果鼻咽腔帶有腦膜炎雙球菌,即便沒有發病,還是有傳染的風險。
「醫師,我的脖子有摸到一顆硬硬的東西。」28歲的林小姐指著頸部左側說。 「會痛嗎?」醫師問。 「不會。」林小姐搖搖頭。 理學檢查發現林小姐的甲狀腺有顆腫瘤
「醫師,我父親最近要換駕照,但是視力檢查都不會過。」李小姐指著68歲的老先生說,「已經換了眼鏡,還是同樣的狀況。」 檢查發現,老先生的問題是白內障。傅品逸醫師表示,由於白內障的嚴重度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父親接受白內障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
如果在看手機的時候,需要越拿越遠,或是把手機的字體越調越大,就代表老花眼已經開始發威囉! 想要矯正老花眼可以配戴老花眼鏡、多焦眼鏡,也可以利用老花近視雷射手術,同時矯正老花、近視與散光。
「當時是在接受體檢時,意外發現糖化血色素高達8%,當下感到相當震驚也難以接受。」54歲模範糖友許先生是位計程車司機,診斷糖尿病將近5年,「回想起來,其實之前已經陸續有口渴、疲累、頻尿等糖尿病相關症狀,但是因為對疾病認識不夠,所以沒有聯想到可能是糖尿病。」
「醫師,小朋友上學期檢查近視才50度,這學期檢查竟然就變成200度!」陳媽媽緊張地問,「現在應該怎麼辦?」 台灣兒童近視的比例很高,近視度數也會隨著年紀快速增加,很容易進展為高度近視。林億倫醫師說,對於近視控制的方式,例如近視控制鏡片、角膜塑型片、近視控制日拋等,家長常有許多疑問,一起來了解。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一開始症狀不明顯,不容易診斷,但進展快速,相當致命!」江明洲醫師說。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造成,腦膜炎雙球菌可透過飛沫傳染,如果鼻咽腔帶有腦膜炎雙球菌,即便沒有發病,還是有傳染的風險。
「醫師,我的脖子有摸到一顆硬硬的東西。」28歲的林小姐指著頸部左側說。 「會痛嗎?」醫師問。 「不會。」林小姐搖搖頭。 理學檢查發現林小姐的甲狀腺有顆腫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失智照顧以年來算,從確診發病到現在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越麻煩。 無論是失智、帕金森氏症或是長期慢性疾病最終都會遇到腎衰竭與多重器官衰竭而往生。 〔人身可以使用權但永遠不可能擁有這身體〕,人類都是風、火、水、土所組成 風是呼吸、空氣、流動也是基礎存活在世界上的開始 新生兒挽出時也是醫師團隊最緊張的
Thumbnail
由於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以及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的改變,骨質疏鬆症狀的人口急劇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將骨質疏鬆症列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 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我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也顯示,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16%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女性。 並且是常見的慢性疾病的第四名。 罹患骨質
Thumbnail
石孟潔醫師提醒,適當的治療可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並有效避免關節變形。圖/石孟潔醫師提供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特別是關節滑膜,導致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
[暈眩症之中醫治療,多種不同原因] 講到頭暈眩,你會想到什麼?最常聽到的回答是貧血、梅尼爾氏症。但除了這兩種問題,還有更多複雜的因素,而且可能多種同時伴隨而來,造成暈眩這個“結果”。 例如:鼻塞慢性鼻炎、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姿態性低血壓、心臟疾病(瓣膜脫垂、心臟肥大)、頸源性頭暈(頸椎壓迫
Thumbnail
身體痠痛不只是急性原因,而是因為筋膜系統的失衡所導致的慢性結果。痠痛調理的目標應該從痠痛消除,轉為找到偏移的點,還原筋膜結構。本文將解決痠痛的長遠之道。
光田神經內科 大甲分院/ 鄭智文 醫師 “錐心刺骨的痛鑽過了層層的皮,像是火在燒“ 帶狀皰疹復發的原因,可能有:年紀因素、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力的藥物 初期症狀不明顯,疾病前兩、三天時,特色的”紅疹”及”滴狀水皰”尚未長出,病人有時會已感到觸電或燒灼的神經疼痛感。
早就知道我是重度腦麻的爸媽,在聽完我活不過五歲之後,驅魔、撒鹽、受洗、各式各樣求神拜佛都試試看。試圖逃避這個殘酷的事實。
Thumbnail
這次來求診的病友是一位年輕媽媽,平時除了要照顧孩子,還需要長時間坐著使用電腦工作,所以經常覺得顳顎關節緊繃而且肩頸疼痛!過去她長期在復健科接受治療,但一直沒有明顯改善,甚至有疼痛範圍不斷擴大的趨勢,所以這次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永川醫院嘗試『乾針治療』。
之前看過一些文章,一般的筋骨退化、舊傷痠痛,蠻多人都是看骨科、疼痛科、復健科……(吃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打針,復健推拿),除此之外,等到嚴重就被建議開刀了。 回想起這麼多年來,太壹的患者如何經過中醫內科治療保養,🤜💥打破一般認為的🤔“退化年齡”和“治療方法”的迷思💬 第1️⃣位是
Thumbnail
這星期本土腦膜炎確診孩童的新聞造成一陣恐慌。事實上,台灣每年約有10~20人感染。若去查過去同時期資料,在2019年跟2020年3月也有兩例腦膜炎確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為 #腦膜炎雙球菌 所引起之侵襲性感染,估計全球每年病例數達120萬人,全年齡層均可能感染,尤其好發於嬰幼兒,以及 #人口密度高的族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失智照顧以年來算,從確診發病到現在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越麻煩。 無論是失智、帕金森氏症或是長期慢性疾病最終都會遇到腎衰竭與多重器官衰竭而往生。 〔人身可以使用權但永遠不可能擁有這身體〕,人類都是風、火、水、土所組成 風是呼吸、空氣、流動也是基礎存活在世界上的開始 新生兒挽出時也是醫師團隊最緊張的
Thumbnail
由於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以及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的改變,骨質疏鬆症狀的人口急劇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將骨質疏鬆症列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 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我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也顯示,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16%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女性。 並且是常見的慢性疾病的第四名。 罹患骨質
Thumbnail
石孟潔醫師提醒,適當的治療可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並有效避免關節變形。圖/石孟潔醫師提供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特別是關節滑膜,導致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
[暈眩症之中醫治療,多種不同原因] 講到頭暈眩,你會想到什麼?最常聽到的回答是貧血、梅尼爾氏症。但除了這兩種問題,還有更多複雜的因素,而且可能多種同時伴隨而來,造成暈眩這個“結果”。 例如:鼻塞慢性鼻炎、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姿態性低血壓、心臟疾病(瓣膜脫垂、心臟肥大)、頸源性頭暈(頸椎壓迫
Thumbnail
身體痠痛不只是急性原因,而是因為筋膜系統的失衡所導致的慢性結果。痠痛調理的目標應該從痠痛消除,轉為找到偏移的點,還原筋膜結構。本文將解決痠痛的長遠之道。
光田神經內科 大甲分院/ 鄭智文 醫師 “錐心刺骨的痛鑽過了層層的皮,像是火在燒“ 帶狀皰疹復發的原因,可能有:年紀因素、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力的藥物 初期症狀不明顯,疾病前兩、三天時,特色的”紅疹”及”滴狀水皰”尚未長出,病人有時會已感到觸電或燒灼的神經疼痛感。
早就知道我是重度腦麻的爸媽,在聽完我活不過五歲之後,驅魔、撒鹽、受洗、各式各樣求神拜佛都試試看。試圖逃避這個殘酷的事實。
Thumbnail
這次來求診的病友是一位年輕媽媽,平時除了要照顧孩子,還需要長時間坐著使用電腦工作,所以經常覺得顳顎關節緊繃而且肩頸疼痛!過去她長期在復健科接受治療,但一直沒有明顯改善,甚至有疼痛範圍不斷擴大的趨勢,所以這次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永川醫院嘗試『乾針治療』。
之前看過一些文章,一般的筋骨退化、舊傷痠痛,蠻多人都是看骨科、疼痛科、復健科……(吃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打針,復健推拿),除此之外,等到嚴重就被建議開刀了。 回想起這麼多年來,太壹的患者如何經過中醫內科治療保養,🤜💥打破一般認為的🤔“退化年齡”和“治療方法”的迷思💬 第1️⃣位是
Thumbnail
這星期本土腦膜炎確診孩童的新聞造成一陣恐慌。事實上,台灣每年約有10~20人感染。若去查過去同時期資料,在2019年跟2020年3月也有兩例腦膜炎確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為 #腦膜炎雙球菌 所引起之侵襲性感染,估計全球每年病例數達120萬人,全年齡層均可能感染,尤其好發於嬰幼兒,以及 #人口密度高的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