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松閣風波」以外,又一個武俠作家被砍的事件
avatar-img
天心居

「吟松閣風波」以外,又一個武俠作家被砍的事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武俠迷(或者古龍迷)應該對「吟松閣風波」不會陌生,那是古龍拒絕敬酒因此被砍傷右手。

今天無意中查到另一位武俠小說作家也曾被砍,在葉洪生、林保淳的《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中稱為「紀翠綾事件」。

事情大概是武俠作家蕭逸投靠演員好友魏平澳,魏把蕭帶到家裡一起住,其後蕭與魏的妻子紀翠綾偷情,東窗事發後蕭被魏砍傷。

案件在當時是個大新聞,輿論傾向批評紀翠綾不忠。李敖則是一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嘲弄風格,寫了評論文章〈紀翠綾該生在什麼時候?〉,旁徵博引為紀打抱不平,文章收在《李敖大全集》第二册。


2023.1.31

avatar-img
天心居
30會員
945內容數
曾在書山當看官,屢沉酒海作醉鬼。 蘭臺覓路入淨土,息交絕游是深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天心居 的其他內容
「作者無法解決綱常和大義之間的矛盾衝突⋯⋯作品最後還使正邪雙方同被封為神祇⋯⋯鏟除無道亂政的正義之戰變成同歸一夢的無謂爭鬥,清晰地表達歷史的幻滅感。這就成為《封神演義》無法超越《西遊記》、《水滸傳》的一個重要原因。」——李劍國、陳洪主編《中國小說通史》
讀民國初年的小說,總會感到重重的壓力,很難放輕鬆地讀。第一篇給我這種感覺的小說是魯迅的《藥》⋯⋯
「土行孫形象則明顯地受到《水滸傳》中矮腳虎王英的影響:形象猥瑣而好色,卻娶了美麗的敵方女將。」——李劍國、陳洪主編《中國小說通史》
「《封神演義》在神話藝術上的缺點,是敘事和刻畫人物性格較粗疏,除少數幾個人物具有性格特徵以外,群仙眾道大都有概念化的毛病。」 「寫鬥法過程,法寶雖然很奇異,寫出『一物降一物』的特色,想象豐富,但是各次鬥法過程卻失於雷同,例如『十絕 陣』每個陣的破滅過程,有公式化之弊。」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
「作者之意是欲顯示武王之仁厚,而給讀者的感覺是近乎迂腐虛偽,懦弱無能頗似阿斗。」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
「貫穿(《封神》)全書的中心思想是以仁易暴、以臣伐君、以有道伐無道,『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批判暴君暴政,嚮往仁君賢相的開明政治。」——吳志達《明清文學史》
「作者無法解決綱常和大義之間的矛盾衝突⋯⋯作品最後還使正邪雙方同被封為神祇⋯⋯鏟除無道亂政的正義之戰變成同歸一夢的無謂爭鬥,清晰地表達歷史的幻滅感。這就成為《封神演義》無法超越《西遊記》、《水滸傳》的一個重要原因。」——李劍國、陳洪主編《中國小說通史》
讀民國初年的小說,總會感到重重的壓力,很難放輕鬆地讀。第一篇給我這種感覺的小說是魯迅的《藥》⋯⋯
「土行孫形象則明顯地受到《水滸傳》中矮腳虎王英的影響:形象猥瑣而好色,卻娶了美麗的敵方女將。」——李劍國、陳洪主編《中國小說通史》
「《封神演義》在神話藝術上的缺點,是敘事和刻畫人物性格較粗疏,除少數幾個人物具有性格特徵以外,群仙眾道大都有概念化的毛病。」 「寫鬥法過程,法寶雖然很奇異,寫出『一物降一物』的特色,想象豐富,但是各次鬥法過程卻失於雷同,例如『十絕 陣』每個陣的破滅過程,有公式化之弊。」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
「作者之意是欲顯示武王之仁厚,而給讀者的感覺是近乎迂腐虛偽,懦弱無能頗似阿斗。」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
「貫穿(《封神》)全書的中心思想是以仁易暴、以臣伐君、以有道伐無道,『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批判暴君暴政,嚮往仁君賢相的開明政治。」——吳志達《明清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