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開書之前......
書名三個字大大的「愛無能」,有點嚇人,翻面看封底的簡介,並沒有讓人比較安心。一行行簡短的句子,一把把短劍在我記憶中飛來飛去,短劍尾巴還綁著紅線,把記憶一點點連起來,所有悲傷恐懼寂寞委屈全有了形狀,變得清楚。事件在發生的當下,就消失了,那片刻後的所有感覺文字語言都只是試圖靠近重現當下,徒勞無功。不過重要的也不是還原,而是事件帶給人的感覺,滿足嗎?受傷嗎?開心嗎?失望嗎?
在簡介中,對「症」入座,心情慢慢平靜下來,倚靠著入座後的安全感,我再翻回封面。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想愛卻無法好好相愛?為什麼呢?我想我知道一些原因,但我想知道更多更多,知道自己更多,知道對方更多,多到我可以不用再受傷,我可以不用再懷疑自己愛人的能力,懷疑自己被愛的資格。
目錄的第一部分
第一章
你的愛情觀,決定你怎麼愛
理解愛情的世界觀:自我、他人、關係
- 檢視自己的愛情圖像
- 用三個形容詞形容你的父母
- 覺得父母會怎麼描述你
打中我心的句子分享: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這份自我價值的設定將強烈影響你在關係中的相處品質。」-p.26《愛無能》
「愛情世界觀的一部分,是我們觀察與模仿父母的夫妻互動,因為長期耳濡目染下正在形塑我們的關係互動資料庫。」-p.32《愛無能》
第二章
四種依附類型的愛情世界觀
- 安全型依附「你好我也好,我們共創愛情的美好。」
- 焦慮型依附「你好我不好,可不可以不要理我?」
- 逃避型依附「你好煩我好累,可不可以讓我靜一靜?」
- 排拒型依附「我好好的,幹麻跟你在一起?」
短短一句話就指出不同依附類型心中曾出現的念頭,書中有更多舉例,讓人可以將自己的依附狀態分類,當然可以不只有一種狀態。
在第一章『你的愛情觀,決定你怎麼愛』透過父母家庭去覺察自己的愛情觀之後,第二章讓我們可以替自己分類,過程可能會覺得被說中了,產生情緒,引出回憶,都是很好的時刻,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發現原來自己是這樣想的連自己都不知道。
第二部分
第三章
愛無能症候群的十種樣貌
- 多腿症:能看到許多人的優點,無法專情
- 暴躁症:對外彬彬有禮,對自己人卻不耐煩
- 恐怖情人:一不小心就想查勤、控制對方
- 依賴症:工作生活沒問題,遇到感情就失能
- 被虐症:就要愛得轟轟烈烈,才值得
- 受害者:總是覺得自己很委屈
- 公主病:我是你唯一,只想好好被寵愛
- 絕緣症:不知不覺斬斷自己的桃花
- 易愛症:不愛則已,一愛就迷失自己
- 瑪麗亞病:止境付出、包容對方
常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人看過來:
受害者:總是覺得自己很委屈
陷入受害者心態是很多人都會有的情形,往往有以下幾種行為:
- 強烈情緒受害感,包括覺得情緒過不去、不甘心、委屈、憤怒。
- 知覺到自己有損失感,包括時間青春、身體性愛、一片真心等。
- 會發展出強烈怪罪他人的意念,失去同理能力。
- 不認為自己有責任,要求對方負起全責。
- 想報復對方,希望看見對方也有所損失。
- 容易因過於痛苦,進而成為加害者,卻不覺得自己是加害者。
p.134《愛無能》
在十種症狀中,「被害者」是影響我最深最深的,不只是愛情觀,在任何與人的關係中,甚至是整個人生,每個決定,我都時常將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去感受和行動。
事情發生時,我常常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也可以說是親自寫的悲劇劇本,而自己就是裡頭最可憐的女主角,所有人都對不起我,所有人都該懂我。這已成為我的慣性。
這幾年進入一段愛情關係後,發生過大大小小的爭吵,悲劇一個又一個,一開始當然對方,也就是我的觀眾,唯一的觀眾,非常入戲,我時常可以藉此達成我的目的。漸漸地,對方疲憊了,可能是每天看鄉土劇也是會累的概念,也算習慣看穿我的伎倆,對方開始將我的情緒表達視為正常現象,關起他的電視,睡著了。沒有觀眾的我,在試著更加瘋狂地哭泣吵鬧之外,也沒有別的辦法,不久我也放棄了,因為每天演戲當女主角也是很累的,身體心靈都是。
後來,開始接觸瑜珈和一些身心靈書籍,慢慢了解自己在扮演受害者的背後,真正想得到的是什麼?受傷的是什麼?強烈情緒想告訴我的訊息是什麼?漸漸地才有能力在劇本開演前,暫停冷靜、關心理解、轉化釋放,用雙方都舒服的方式溝通,關係才慢慢平衡。當然也會有不小心回到慣性中的時候,就再給自己多一點時間走回來就好。
沒有所謂的回頭路,改變的路上,每一步都是往前。
第三部分
修復愛無能的五堂課
第四章
修正情感模式:調節思維與情緒
- 轉化傷痛,幸福自來
- 不讓恐懼壞了你的好事
第5章
從愛能中,找回愛的能力
- 你好我也好的溝通心法
- 成為彼此的安全堡壘
- 愛情自我實現的三階段
結語 不再受困於被愛與不被愛的思考
我覺得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
- 我必須得到生命中所有重要人物的愛與護賞。
- 我必須完美執行重要的任務。
- 因為我非常希望別人能體貼和公平的待我,所以他們一定得這麼做。
- 如果我得不到我所要的,那就會很糟糕,會使我無法忍受。
- 逃避面對生命的困難與責任《比起接受更多自我成長的訓練得容易多了。
這是艾利斯在他歷時五十年的心理治療生涯中,觀察到一定會不快樂的非理性信念,一定!一定!一定!很重要要說三遍,這五項信念,會讓你不停想要備他人或責備自己,讓你無法真正為生命負起責任,又偏要他人對你負責,而這些信念也常見於憂鬱症者以及長期受情緒困擾者身上。-p.194、195《愛無能》
我在文章開頭提到希望可以知道更多,多到可以讓自己不要再受傷,這的確是傻話。受傷會帶來成長,不代表就不會痛苦,不代表就不能逃避。重要的是,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真的快樂?可以逃跑,可以休息,但終究要面對,那背後有更大的快樂和幸福在等待著我們。有時候,消極和不面對,並不會讓我們比較舒服自在,但我們往往因為習慣和恐懼,讓自己待在一個不舒服的地方太久太久,久到誤以為這就是人生的終點,誤以為這是生命的意義。
「一切都是過程」這是真的,真的嗎?
那也要我們願意給自己機會相信,給自己時間去經歷才行。每個當下,我們都要有耐心,為了遇見未來那笑得快樂自由的自己。未來,也許就是今天和明天、早上和晚上這麼點時間而已。
未來到來時,我們會驕傲且帥氣地感謝過去的自己,
「謝謝你,謝謝你沒有放棄。」
「你的美好,不該由另一半來定義,你的才華,值得盡情揮灑,只要你願意推自己一把,去追你渴望的生活樣貌,而不是在原地漫長等待,給自己多一點信任,給自己多一點微笑,自己多一點讚,你將不會持續受在被愛與不被愛的思考困境裡。」-p.270 《愛無能》
推薦大家看《愛無能》療癒自己的心,在愛人與被愛的路上,你不孤單:)
與我分享你看完文章或書想說的話呦。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