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我亂穿僧袍,這下子非出家不可了,怎麼辦!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今天下午休息。
本來是想改作業的,但可能是太忙,昨天身體就有一些症狀。
所以算了。
來說說現在害怕的事。
之前因為工作,在想孔子他「說故事」的方法。
於是想說,如果是佛陀,會怎麼「說故事」呢?
於是找了一下蓮華色比丘尼的事蹟;
這位比丘尼,之前的網誌有寫過,就是佛教版「織女」的故事主角。
結果偶然看到《毗尼日用錄》說:
「永明壽禪師戒序儀文云:昔蓮華色比丘尼,曾為戲人,以披袈裟作戲,承此功德,無有誠心,而受衣法,尚能值釋迦牟尼佛所出家,證阿羅漢果,何況信敬受持者乎?」
大意是說,蓮華色比丘尼前世,
曾經因為開玩笑,穿上袈裟來玩。
雖然他不是誠心穿上袈裟的,但就因為這個「功德」,
所以今世才能遇到佛陀,出家證得羅漢。
……
等等!
我也是開玩笑地買了2件僧袍,開玩笑地穿著上課。
這下子!
也就是說,我因為這個功德,
在來世一定會遇到佛陀、並且出家了?
雖然,應該說是好事,但是太突然了!我沒有心理準備…
啊再等等!
被我開玩笑地、拿僧袍給他穿的…有小朋友、也有老師,
這下子他們也都被我陷害,將來要出家了。
阿彌陀佛!
××××××
好的,我至少希望,如果來世可以解脫,就不必再改考卷和作業了。
認真地說,如果可以解脫,真的就太好了。
前幾天,好像看到法鼓書店的臉書,轉貼聖嚴法師的話。
大概是說,
世人避苦求樂,卻不知道,
求樂,猶如犛牛愛尾,怎麼繞也永遠追不到;
避苦,猶如畏影疾走,怎麼跑也永遠跑不掉。
這話真的很有道理啊。
好希望可以平靜下來。
××××××
對了,這麼說,6月也快結束了。
是不是該貼個「一夜嘉年華」了。
「不久就能看見大海了!屬於怕寂寞人們的傳說啊!
One Night Carnival!fun fun!」
這就是一種厭離社會的心情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2.5K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ub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如果我們看到所有這些事物都是不一定的, 那麼,它們的價值就消失了。 一切事物都變得不重要了。為什麼我們要緊握毫無價值的東西呢? 我們保存它們,只不過就像保存一塊舊破布來擦腳而已。 …… 當我們了解感受,我們就了解世間。 世間是感受,感受是世間。 如果我們不被感受愚弄,我們便不被世間愚弄。」
    1. 「如果我們看到所有這些事物都是不一定的, 那麼,它們的價值就消失了。 一切事物都變得不重要了。為什麼我們要緊握毫無價值的東西呢? 我們保存它們,只不過就像保存一塊舊破布來擦腳而已。 …… 當我們了解感受,我們就了解世間。 世間是感受,感受是世間。 如果我們不被感受愚弄,我們便不被世間愚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佛又對波斯匿王說:「眾生在三界中輪迴流轉,沒有固定不變的階級、身分。凡是累積善業、仁慈和順的人,便會生在豪貴之家;若是習慣造作惡業、放縱憍慢的人,便會生在卑賤低下的家裡。」 波斯匿王聽了心生歡喜,不再有憍慢心,便起身長跪,向尼提比丘頂禮雙足,自己誠心懺悔認錯,請求原諒,希望能去除自己的過失。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優波離說現在你們都出家去了,以後我要依靠什麼生活呢?這些釋迦族人聽到優波離這麼說,便將身上所穿的衣服瓔珞以及身上配戴的裝飾品全部卸下來,集合成一個寶聚全部送給優波離,並說這些雜物足夠你用一輩子了 優波離聽了之後馬上生起厭離心,對他們說你們現在每個人都捨棄珍寶及裝飾物出家去,為什麼我還要收下這些東西呢
    這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年少比丘這樣思惟:如果為了自己活命,緊抓著浮板或救生圈,雖然可以避免沈入海底;但如果不遵守佛陀的教導,將永遠沉沒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中,雖然沒有沈入一般的大海,但卻沈沒於生死輪迴的大海中了!當我們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請問我們自己又是如何選擇呢?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一般三法衣是指出家人的三種袈裟,袈裟又稱解脫服、福田衣。發心出家求解脫的行者,身被袈裟,安然無畏,不為外道邪魔所擾,非白衣居士所能披,故稱解脫服。擷取自:《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Thumbnail
    一個和尚,從靈隱山上的長泉寺,匆匆忙忙、沒命似地逃下山,一直逃,一直逃!直到他的頭髮長到可以高束,遠到人們不再記得他的法號……。       和尚年老的時候,有一個很談得來的小孫女,聰明伶俐。       老人家決定,把當年的秘密說出來。       內心畏顫顫地,他說,當
    Thumbnail
    祇園舉辦禪七,佛陀很開明,怕我年紀小坐不住,特別開放我隨喜參加,阿難一直鼓勵我,叫我無論如何都要去體驗,結果,每天都在數日子。終於到了禪七最後一支香,舍利弗親自主持綜合座談。
    Thumbnail
    有的時候,佛陀一身化作多身;有的時候多身集作一身;有的時候山崖牆壁出入無礙;有的時候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有的時候下身出火、上身出水;「入地如水」地這麼硬,佛下去好像潛水下去;「履水如地」 走在水面上像走在地面上等示現這些神變。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佛又對波斯匿王說:「眾生在三界中輪迴流轉,沒有固定不變的階級、身分。凡是累積善業、仁慈和順的人,便會生在豪貴之家;若是習慣造作惡業、放縱憍慢的人,便會生在卑賤低下的家裡。」 波斯匿王聽了心生歡喜,不再有憍慢心,便起身長跪,向尼提比丘頂禮雙足,自己誠心懺悔認錯,請求原諒,希望能去除自己的過失。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優波離說現在你們都出家去了,以後我要依靠什麼生活呢?這些釋迦族人聽到優波離這麼說,便將身上所穿的衣服瓔珞以及身上配戴的裝飾品全部卸下來,集合成一個寶聚全部送給優波離,並說這些雜物足夠你用一輩子了 優波離聽了之後馬上生起厭離心,對他們說你們現在每個人都捨棄珍寶及裝飾物出家去,為什麼我還要收下這些東西呢
    這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年少比丘這樣思惟:如果為了自己活命,緊抓著浮板或救生圈,雖然可以避免沈入海底;但如果不遵守佛陀的教導,將永遠沉沒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中,雖然沒有沈入一般的大海,但卻沈沒於生死輪迴的大海中了!當我們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請問我們自己又是如何選擇呢?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一般三法衣是指出家人的三種袈裟,袈裟又稱解脫服、福田衣。發心出家求解脫的行者,身被袈裟,安然無畏,不為外道邪魔所擾,非白衣居士所能披,故稱解脫服。擷取自:《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Thumbnail
    一個和尚,從靈隱山上的長泉寺,匆匆忙忙、沒命似地逃下山,一直逃,一直逃!直到他的頭髮長到可以高束,遠到人們不再記得他的法號……。       和尚年老的時候,有一個很談得來的小孫女,聰明伶俐。       老人家決定,把當年的秘密說出來。       內心畏顫顫地,他說,當
    Thumbnail
    祇園舉辦禪七,佛陀很開明,怕我年紀小坐不住,特別開放我隨喜參加,阿難一直鼓勵我,叫我無論如何都要去體驗,結果,每天都在數日子。終於到了禪七最後一支香,舍利弗親自主持綜合座談。
    Thumbnail
    有的時候,佛陀一身化作多身;有的時候多身集作一身;有的時候山崖牆壁出入無礙;有的時候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有的時候下身出火、上身出水;「入地如水」地這麼硬,佛下去好像潛水下去;「履水如地」 走在水面上像走在地面上等示現這些神變。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