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科技巨頭與新聞業,是共創還是廝殺?看加拿大《網路新聞法案》與反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加拿大的《線上新聞法案》

去年四月,加拿大國會提出《線上新聞法案》(Online News Act, C-18),要求使用新聞內容的網路平台,必須與撰寫內容的新聞公司達成補償協議,網路平台包括社群媒體 Facebook,或是 Google 的搜尋引擎,國會希望這個法案能夠幫助逐漸萎縮的加拿大新聞業與獨立媒體。

協議的金額與方式不在法案管轄範圍內,法案想創造的架構是「當網路平台上出現新聞時,新聞業應該得到某些補償,以彌補被網路平台吸走的廣告收益」。

其實,網路平台取用內容、賺取流量和廣告收益,生產內容的新聞企業得到分潤或是補貼,這樣的商業合作關係已行之有年,像是加拿大的環球郵報,就與 Meta、Google 與 Apple 三大科技巨頭保持合作。

差異在於,過去的商業合作是自願性的,新法案則要求平台必須與新聞企業達成補償協議,否則被取用內容的新聞企業就能要求傳播委員會出面調解。

法案甫推出就受到科技公司的批評,Google 與 Meta 都曾說《線上新聞法》若無修改通過,就要阻擋來自加拿大的新聞內容。

今年 6 月 15 日,這個法案已經在加拿大上議院三讀通過,而科技公司也開始採取行動,以測試的方式阻擋加拿大使用者看見或分享新聞,今天的讀書會,就讓我們來討論線上新聞法案的始末,以及平台與內容製作者利潤分配的公平問題。

透過網路平台閱讀新聞報導已成為多數人日常

透過網路平台閱讀新聞報導已成為多數人日常

立法背景

新聞媒體業萎縮

獨立、健康的新聞媒體在民主國家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提供公眾最直接參與民主的管道,也是討論社會議題的公共領域。新聞是如此重要,令人特別關注它的萎縮或腐化,例如德國的社會學家哈伯馬斯就曾批判過於商業化的新聞媒體。

加拿大政府進行《線上新聞法案》立法時,也提出對媒體生態的擔憂:2010 年以降,加拿大的新聞工作減少了三分之一[^1],雪上加霜的COVID-19疫情加速了新聞業的衰退,使媒體產業的獲利下降、規模萎縮,甚至倒閉。

廣告利潤分配

如果我們將新聞視為一種「產品」,記者是產出的工匠,報章雜誌就是產品流通的通路。過去新聞業同時承攬了製作與傳播兩樣工作,它們報導新聞、在自家的媒體上傳播新聞,也可以透過販售媒體曝光,也就是擺廣告來獲利,使公司能夠順利運作下去。

進入網路時代後,傳播者的角色移轉到網路平台上,想想你平常接收新聞的路徑,可能是先在社群平台上看見,才點進那篇新聞。甚至,你可能讀完社群平台上的摘要,知道大概發生什麼事後就往下滑了,每一次這麼做,都讓新聞業減少一次廣告獲利的機會。

也就是說,網路平台吸引了大部分的流量,也吸走廣告產生的利潤,有八成的廣告利潤都集中到少數的網路平台公司[^2],這樣新聞業開始思考不同的獲利方式,例如讓讀者付費的訂閱制。臺灣的《蘋果新聞網》曾在 2019 年實施訂閱制,以失敗收場,不到一年就轉回免費廣告制。

不過,網路平台作為一個傳播者,確實也給新聞帶來許多曝光,也許要思考的是:網路平台與新聞業的利潤分配是否符合比例?新聞業(尤其是獨立媒體)與網路平台的依賴關係是否失衡?

網路平台前期倚靠有價值的內容來吸引流量,後期以流量來吸引更多創作者,創作者的數量一多,它對個別創作者的依賴程度就不如以往,雙方呈現了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個別新聞業能有什麼籌碼與掌握流量的巨型平台談判呢?

從以上的媒體困境,可以理解加拿大這次的立法目的,是讓媒體業除了稀少的廣告獲利之外,也能從網路平台獲得部分補貼,以減緩媒體產業的衰退。

除此之外,所謂的「新聞企業」條件非常寬鬆,只要是設立在加拿大,且雇用兩位以上記者即可,被保護的不只是傳統大媒體,新興的獨立媒體也受益。

科技公司的反彈

Meta

Meta(Facebook 與 Instagram 的母公司)認為此法案「充滿瑕疵,完全忽略了網路平台的運作模式、平台使用者的偏好,以及我們提供給新聞業的價值」[^3]。

Meta 提供給新聞業的價值是什麼呢?根據 Rachel Curran,加拿大 Meta 的公共政策主管所說:「Meta 去年為加拿大的新聞業創造 190 萬次點擊,以及相當於 2.3 億美元的行銷成果。」

對於 Meta 來說,新聞是你來我們平台上張貼的,這些新聞的曝光與點擊都可以為新聞業帶來利潤,現在卻又希望平台來補償每個點擊,徵收所謂的「連結稅」(link tax),正當性說不過去。

從六月開始,Meta 會在平台上進行測試,將有近 5% 的加拿大使用者無法看見、分享加拿大新聞業的內容,Meta 說這是為了遵守法案。

Google

Meta 以平台的角度批評補貼法案的正當性,Google 則是認為法案不只影響搜尋引擎的運作方式,也影響加拿大使用者獲取正確資訊的權益。

Google 的搜尋引擎不只是找資料,它同時也為資料做了排序:當你在 Google 引擎輸入關鍵字時,Google 會有一套演算法來選出最符合該關鍵字的網站,並且降低可疑網站的排名(例如沒有 https 憑證的假網站,或被回報為詐騙或違反的網站),讓使用者較難接觸到不正確的資訊。

Google 認為此法案限制了演算法篩選的能力,法案提到「平台不得給予任何實體不合理的偏好,或使符合條件的新聞企業處於不合理的劣勢」[^4],但法案對於符合條件的新聞企業認定過於寬鬆,如果要完全遵守這個法案,那搜尋引擎上可能會充斥假消息、騙點擊的釣魚連結,或是外國政府資助的新聞網站,也會受到補貼,即使那些網站常是假消息的溫床。

Google 將這個法案視為「獎勵劣質內容」,因此從今年二月也開始執行與 Meta 類似的封鎖政策。

其他批評

也有批評者質疑法案產生的補貼是否真的會流到需要的人身上,根據加拿大議會預算辦公室的估計,法案將提供約 3.3 億的補貼金額,其中約 2.5 億會流到原本就很有錢的廣播公司,真正的新聞業和網路媒體只能「爭奪剩下的殘渣」。

Google演算法是否將受到法案限制?

Google演算法是否將受到法案限制?

讀書會討論

冠廷:面對網路平台的時代,傳統通路面臨衝擊與轉型的陣痛,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較擔憂的是網路平台的權力施展問題,科技公司手握平台的「控制權」與「所有權」,他擁有調整演算法的權力,也就掌握誰的發言能夠擁有更多曝光的權力,使用者擁有的只是平台的取用權,這使網路平台依舊有立場偏移的可能性,可怕的是,平台常常被認為是中立的工具。

例如在這個新聞裡,meta 宣佈自己要移除加拿大的新聞內容,施壓國會修改法案,即是因為平台將流量創造出來的「公共領域」視為自己的所有物,而拿來當作談判的籌碼。

  1. 你對「付錢看新聞」這件事有什麼想法?新聞應該要使用者付費,還是更容易流傳越好?

新朋友嘉雯認為可以用階梯式的收費方式,如果是即時新聞可以用廣告收費,讓新聞能夠被最大化傳播,深度報導可用訂閱制,像是端傳媒被評估為具有公共價值,就會是免費開放的。

仁傑覺得交給市場機制,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都是要付費,新聞價值的認定交給市場。國外研究機構出的新聞或報告幾乎九成也要付費,因為他花出心力去產出內容,這用法律來規定會有點奇怪。而且,還是有免費的新聞資源且是有內容的,像公視,所以不是沒錢的人就不能接觸到有品質的報導。新聞也可以依照內容深度的不同來決定是否收費,像即時新聞就是普羅大眾都該知道的,免費合理;如果是新聞深度分析這種,記者花了不少心力和蒐集資料寫出的報導,收費制多少也是肯定新聞的價值

嘉雯也同意收費新聞的機制,新聞是個產業,生產這些內容的人也要賺錢吃飯、他們也需要有資源來做這些事。

Peggy 提到報章媒體可以接企業的公關稿來獲利,開發不同的獲利方式,付費與免費會同時存在於市場上,沒錢的人也有機會接觸到比較高品質的內容,我可能還是會比較偏向要收費。像Youtube有premium制度,就可以看個人選擇來決定要有怎麼樣的管道。

2. 這次科技巨頭與新聞媒體的競爭,你比較偏向哪邊的看法,為什麼?

仁傑認為國家不要介入,讓媒體與平台進入自由市場,用實力來決定。

對於自由市場,冠廷認為前提是商品必須有差不多的曝光機會,消費者才能夠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網路平台這種流量越高、越容易吸引內容的機制會引發滾雪球效應,讓市場上的強者越強,在不公平的競爭下,新聞業會逐漸失去與平台談判的重量,最後僅能趨附平台,由平台喊價。因此,我認為還是需要對平台有所規範,只是可以討論介入的深淺。

這個問題讓嘉雯想到前陣子獨立書店提出「圖書折扣秩序制」的議題,這樣的規範也受到一些反彈。嘉雯也提到科技巨頭擁有資源與權力;他可以自己做更多但是不是要用立法來限制有點存疑。這個法案的立意是好的,但對「新聞產業」的定義太寬鬆,可能不一定會起到作用,反而引起很多擔憂。

對於這項法案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們分享!

參考資料

引用來源

  1. 加拿大政府記錄的公聽會內容
  2. 同上
  3. Meta to start blocking news content for up to 5% of Canadian Facebook, Instagram users
  4. Our concerns with Bill C-18, the Online News Act by Google Canad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國際新聞讀書會
9會員
21內容數
我們是一群因為想要突破同溫層、拓展視野、關心世界脈動而聚集起來的同好,每週六固定聚會,分享在國際新聞上的所見所聞,並深度討論。我們關心的地區橫跨世界各大洲、討論的議題包括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因為世界很大,讀書會很小,歡迎和我們有相同熱忱的朋友在線上和我們一起交流。
國際新聞讀書會的其他內容
2024/04/29
在荷蘭議會選舉中,極右派反穆斯林反移民的政黨PVV成為最大贏家,可能贏得最多席位的可能性,反映出選民對移民問題日益擔憂。本文介紹了PVV黨魁維爾德斯的主張以及荷蘭政治版圖的最新動向,並提及其他主要參選人的資料。
Thumbnail
2024/04/29
在荷蘭議會選舉中,極右派反穆斯林反移民的政黨PVV成為最大贏家,可能贏得最多席位的可能性,反映出選民對移民問題日益擔憂。本文介紹了PVV黨魁維爾德斯的主張以及荷蘭政治版圖的最新動向,並提及其他主要參選人的資料。
Thumbnail
2024/04/29
日本自民黨派系醜聞涉及政治資金、派系糾紛和政治危機。涉及多名自民黨高層和國會議員,引發了政治危機。以首相岸田的決斷為主,探討派系的角色和功能,並針對派系政治資助討論防止再次發生的措施。這次事件引發了在野黨與民眾的強烈反彈和嚴重影響到政府的支持率。
Thumbnail
2024/04/29
日本自民黨派系醜聞涉及政治資金、派系糾紛和政治危機。涉及多名自民黨高層和國會議員,引發了政治危機。以首相岸田的決斷為主,探討派系的角色和功能,並針對派系政治資助討論防止再次發生的措施。這次事件引發了在野黨與民眾的強烈反彈和嚴重影響到政府的支持率。
Thumbnail
2024/04/29
盧安達計畫是英國政府首先提出的移民政策,被英國認定為非法移民或尋求庇護者的人士,將被重新安置到盧安達,以進行辦理、庇護和重新安置。 該計劃下的首次航班定於2022年6月14日起飛,並已獲得高等法院的法律許可,但在起飛前被歐洲人權法庭叫停。計劃於2023年6月被上訴庭裁定非法。
Thumbnail
2024/04/29
盧安達計畫是英國政府首先提出的移民政策,被英國認定為非法移民或尋求庇護者的人士,將被重新安置到盧安達,以進行辦理、庇護和重新安置。 該計劃下的首次航班定於2022年6月14日起飛,並已獲得高等法院的法律許可,但在起飛前被歐洲人權法庭叫停。計劃於2023年6月被上訴庭裁定非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歐盟數位服務法DSA上路了,Google、Meta、TikTok都端出相應措施,這對每位使用者都有巨大影響。2023年NCC也舉辦「網際網路傳播治理論壇」,邀請多方利害關係人到場一起談談「網路如何治理」,可能是重啟數中法討論的起手式。
Thumbnail
歐盟數位服務法DSA上路了,Google、Meta、TikTok都端出相應措施,這對每位使用者都有巨大影響。2023年NCC也舉辦「網際網路傳播治理論壇」,邀請多方利害關係人到場一起談談「網路如何治理」,可能是重啟數中法討論的起手式。
Thumbnail
2022年7月歐盟通過《數位服務法案》(The Digital Services Act ,DSA),該法案於2023年8月25日起生效,規定十九家大型網路平臺及搜尋引擎應依循法案所課予之義務。 什麼是《數位服務法案》 DSA 的首要目標在於營造更安全的網路環境。根據該法案之規定,網路平臺必須採
Thumbnail
2022年7月歐盟通過《數位服務法案》(The Digital Services Act ,DSA),該法案於2023年8月25日起生效,規定十九家大型網路平臺及搜尋引擎應依循法案所課予之義務。 什麼是《數位服務法案》 DSA 的首要目標在於營造更安全的網路環境。根據該法案之規定,網路平臺必須採
Thumbnail
meta 與 Google 開始阻擋加拿大的新聞內容,為什麼?加拿大的《線上新聞法案》規定了什麼,讓科技巨頭認為它破壞了網路自由?內容創作者與平台的談判機制,是否需要法律介入?
Thumbnail
meta 與 Google 開始阻擋加拿大的新聞內容,為什麼?加拿大的《線上新聞法案》規定了什麼,讓科技巨頭認為它破壞了網路自由?內容創作者與平台的談判機制,是否需要法律介入?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不管你相不相信,如今「社群平台」已成為另一種「大眾媒體」! 對於媒體閱聽模式產生如此劇烈的改變,其實是令人憂心的,其中的利弊得失絕非僅止於一個產業市場佔有率的變化或是廣告移轉消長這麼單純的商業思維而已,因為這是一個攸關社會第四權,用以監督政府,維護人權的媒體產業 ...
Thumbnail
不管你相不相信,如今「社群平台」已成為另一種「大眾媒體」! 對於媒體閱聽模式產生如此劇烈的改變,其實是令人憂心的,其中的利弊得失絕非僅止於一個產業市場佔有率的變化或是廣告移轉消長這麼單純的商業思維而已,因為這是一個攸關社會第四權,用以監督政府,維護人權的媒體產業 ...
Thumbnail
這一年「移民」成為香港的熱門話題,想不到連社交媒體都掀起一股「移民潮」。
Thumbnail
這一年「移民」成為香港的熱門話題,想不到連社交媒體都掀起一股「移民潮」。
Thumbnail
如果多數的網路使用者,能對自己和科技巨頭間的不對等權力關係,有更清楚的認識,那就比現況要進步太多。換句話說,我們在 do something 之前,最先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數位啟蒙、數位覺醒。
Thumbnail
如果多數的網路使用者,能對自己和科技巨頭間的不對等權力關係,有更清楚的認識,那就比現況要進步太多。換句話說,我們在 do something 之前,最先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數位啟蒙、數位覺醒。
Thumbnail
個人資料被拿來當作商品,賣給廣告商,這也許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這個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告訴你,事情可沒有那麼簡單,這背後的影響和嚴重性,可能正在侵蝕、破壞世界和社會的平衡。
Thumbnail
個人資料被拿來當作商品,賣給廣告商,這也許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這個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告訴你,事情可沒有那麼簡單,這背後的影響和嚴重性,可能正在侵蝕、破壞世界和社會的平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