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投資】潛力股週報2023.06.18

2023/06/20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圖片來源:Midjourney
「邏輯投資」專欄(專欄介紹)每月分享 2 篇以上「潛力股」研究心得分享(無任何目標價或買賣建議),非訂閱戶可以閱讀公司與其產品的基本介紹,訂閱戶則可閱讀作者深入分析的價值內容。訂閱費用每月僅 99 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發掘有潛力的投資機會,歡迎訂閱支持。另外為避免錯過最新文章,請按下「追蹤」按鈕,並加入邏輯投資臉書按讚,作者將不定期分享市場觀點與個股看法。

※ 近期發布文章:


※ 虧這麼多到底誰的錯?宏達電股東會插曲給我們的啟示。

圖片來源:東森新聞
最近看到這則新聞,就是在宏達電的股東會上,有股東砲轟董事長兼執行長王雪紅,表示自己買了422萬股,虧損多達五千多萬,質疑經營方針,王雪紅也為此表示抱歉。

但買了宏達電422萬股,賠了五千多萬,如此龐大的虧損金額,到底是誰該背這個鍋呢?
  • 投資是個人責任
首先說句不中聽的話,「投資」絕對是個人責任。
舉例來說,假設我投資500萬跟合夥人開了一間餐廳,或是投入1,000萬在一家新創企業上,最後餐廳或企業倒閉了,這是合夥人或企業經營人的錯嗎?
我想經營層確實應該承擔起營運不利的責任,但投資的錢拿不回來,始終是自己決策造成的結果,責任自然必須由自己承擔,除非這些人用違法手段詐取你的資金,那就另當別論。
  • 投資過程的操作失當
再來值得思考的是,查6月15日宏達電收盤價為60.4元,從這位股民投資422萬股及虧損5,000多萬這些數字反推,其成本約莫落在72.5元,帳上虧損5,106.2萬元,報酬率為-16.7%,且整體投入資金達到3.06億元。
而從其成本均價來看,推測是在2021年底前入場,當時股價在80-88元之間,然後後面可能有往下作攤平動作,才會累積到如此龐大的部位,且成本降低至72.5元。
資料來源:Yahoo!股市
不知道讀者是否還有印象,2021年下半年正值「元宇宙」題材當道,宏達電作為市場高度關注的熱門股,股價不斷創新高,但題材熱度過去後,股價就一蹶不振,隔年最低時一度跌至45元,所以這位股東也許帳上最慘的時候曾一度虧損超過1億元,但以上純屬猜測。

這裡有兩點值得討論的部分:
  1. 選擇熱門股、題材股的宏達電,作為大筆資金的投資標的是否妥適?決策過程是否出於理性?還是想像隨著題材炒作,一舉致富呢?
  2. 當投資過程中遭遇虧損,是否有理性地判斷公司前景並檢討操作策略,果斷停損?還是一味攤平,並一廂情願地認為股價一定能重返榮耀呢?
這不是要說熱門股、題材股或概念股不能投資,而是你必須掌握投資策略與風險,如果是短線操作,就應該確實遵守紀律,不要漲的時候是「動能投資」、「技術分析」,跌的時候卻轉為「價值投資」或「長期投資」。
另外呼籲投資朋友要多花時間在「思考」而非「買賣」上,如果你能夠更審慎地作好每一筆投資,增加決策的思考時間,降低操作次數,我的經驗是這能夠有效提升勝率,這就像獵人,不會看到每一頭獵物都要打,而是看準目標才出手。
  • 股價下跌與價值陷阱
另外,有許多左側交易者或價值投資者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當我們看好某家公司時,自然會希望越跌越買,因為「買越多賺越多」,就像如果我知道鑽石在地球很貴,但外星人賣我一包1千元,我還不買爆?
前提是你抄底的必須真的是鑽石,又或者當下市場確實錯判公司前景與潛在價值,那你的抄底或攤平策略才能真正帶來回報。
然而投資新手常犯的毛病就是「只基於股價下跌而抄底」,或是「錯信不合理的目標價而抄底」,結果卻沒料到股價只是提前反映公司走下坡的訊號,結果就像是你明明看到山頂有烏雲,卻還跑去溯溪,你以為能看到山谷的美景,最終只會被洪水沖落至谷底。
  • 賭徒心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賭場(我是沒去過,本來2020年要去澳門玩,但就在出國的前幾天遇到疫情爆發...),有些賭徒一直輸錢,就會產生一種「下一把我一定要贏回來」、「我不可能一直這麼衰」、「照機率來看下一把該賺了吧」、「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站起來」的心態,結果越賭越大,越賠越多。
但上述這些都不是投資股市正確的思路,沒有人規定你在這檔股票虧損,就一定要在同一檔股票重壓翻身,因為股市不是賭場,股票也不是賭具,你投資的是正在經營中的企業,而相同的公司有成千上萬家,如果這次看走眼,為什麼不能轉投資其他更好的企業呢?
  • 重壓單一個股承擔不必要的高風險
最後是我常常跟讀者呼籲的:
不需要重壓『一檔』股票
很多人會告訴你,重壓才能賺得快,才能更快翻身,當然重壓可以讓你一戰成名,但也可以讓你一次畢業啊!
投資新手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只看到「獲利期望值」,卻沒有看見「風險期望值」,但這兩者往往是相伴而生的,「高風險高報酬」這句話是市場運作的基本規則,但不知為何,很多投資人只看到「高報酬」,卻無視「高風險」,把股票當賭場,何苦呢?我想你應該知道「賭博」不好吧!
其實只要適度的分散,例如分成五檔,每檔佔比20%,就能夠幫助你有效降低過度集中持股的風險,並幫你的資產築出防火線,就算某家公司真的出狀況,最多也只會賠掉資產的20%,你始終有東山再起的可能,不會一次就出場
我們要追求的是長期打敗大盤,累積複利,而非一次畢業,再也翻不了身。「未慮勝,先慮敗」才能走得更長遠。

為什麼房價不跌?央行啟動新一輪信用管制措施有用嗎?

央行14日召開理監事會,雖然沒有作出升息的利率決議,但卻無預警地宣布再次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新增規範自然人特定地區第2戶購屋貸款最高成數上限為7成,特定地區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新竹縣市。

我們可以分幾個面向來探討這個問題:
  • 為什麼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
根據央行的簡報資料,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原因在於:
  1. 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佔總放款比例仍然偏高。
  2. 自然人申貸第2筆購屋貸款的人數有增加趨勢。
  3. 特定地區第2戶購屋貸款平均成數居高且持續上升。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
這些趨勢表明,儘管政府希望通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來打擊投資客購屋及投機性炒作,但實際上仍壓不住基於「投資」或「換屋」而需要購置第二戶的需求與買盤。
  • 為什麼房價沒什麼跌?
目前看到房市交易量下跌量縮,但大家應該能感受到,房價並沒有明顯跌幅,建商的說法是土地及營建成本增加,沒有降價空間。
但理論上政府透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法,已經將短期投資客大量清出市場,加上前幾年大量建照申請及陸續開工,供給增加,為什麼供需機制沒有正常發揮作用呢?顯然有其他因素影響市場。
  • 「超額儲蓄」的潛在影響
根據我國主計總處公布之預測,今年台灣的超額儲蓄預估達3.1兆元,超額儲蓄率為13.1%,這些資金若不引導至民間投資與公共建設上,就可能淪為閒置資金並流向金融性投資,影響經濟與金融穩定性。
圖片來源:工商時報
單看這個數據,讀者可能沒什麼概念,若去看「今周刊」2022年專題報導所進行的整體比較,你就會發現台灣的超額儲蓄率遠高於德國、韓國、美國,代表台灣人明顯「儲蓄過多」,但「消費及投資太少」。
圖片來源:今周刊
這時候我們只要問自己就好,如果你有很多錢,你不想全部拿去投資股票或債券,你會做什麼?可能很多人想到的都一樣,就是「買房子」,所以超額儲蓄處於高位,可能才是今年房價有守,難以下跌的主要原因。
  • 央行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有用嗎?
先說結論,我覺得「沒用」。
國內資金過多,但目前產業處於庫存調整階段,出口大幅衰退,降低業者投資意願;而在國內儘管消費因疫情結束而復甦,但消費多集中在服務業,去化程度有限,再加上公共支出力道也不足,導致資金開始流向投資性商品,包括房地產市場。
而央行實施限貸措施,對於資金過多的人來說,影響相當有限,或許短期可以打擊「交易量」,繼續維持「量縮」局面,但累積的資金無處釋放,一旦未來股市繼續走升、經濟復甦,或者央行重啟降息,是否又會帶動房價的快速上漲呢?
我覺得這是央行跟政府部門必須深刻思考的問題,平抑房價不能只考慮「壓制交易量」,而不處理「資金面」的問題。
  • 對房市跟營建股投資的影響?
首先,貸款成數下降會直接影響「換屋族」,但我認為影響是短期的。
至於房市部分,鑒於中美貿易對立持續的轉單因素,以及AI帶動半導體產業重回成長榮景,預期資金流入台灣,增加「超額儲蓄」的問題短期難解。
之前我們在「市場觀察解讀|平均地權條例的眉角?真能打房?房價跌多少?跌多久?對營建股影響?一口氣看完!」這篇提過,我對近兩年房價持保守的看法,預期會是「量縮價微跌」,但若是自住買方,我的建議是不妨正常的看屋跟議價吧!如果有不錯條件又價格合理的房子,還是可以考慮的。
那「營建股」的表現會受到影響嗎?
我認為央行的信用管制措施,可能會對小建商會帶來更大的壓力,但上市櫃建商因具有較多的融資管道,反而影響有限,甚至有機會擴大市佔,並受惠未來房市反彈而有更好表現。
不過仍要注意建商推案的區域,若該區域案量較大,建商還是會面臨庫存去化的壓力,這時候還是要提那句老話:
不要把「總銷」當「營收」
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保本高利」的毒蜜糖!但如果你有這個觀念,你就不會受騙

不知道讀者看過這部影片「我被詐騙了600萬 澳豐基金式的騙局…追討過程全公開」了嗎?
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觀念,影片裏面也提到了,只要是強調「保本」、「高回報」、「高利息」的投資商品,99.999%都有問題。
圖片來源:安娜馭房術/YouTube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報酬與風險有對應的關係。
一般公認最沒有風險的投資商品是定存,以郵局一年期定存利率1.6%來看,這就是最基本的無風險投資與回報。
不過在市場當中,常用的比較基準是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目前為3.77%,因市場高度信賴美國的還款能力,因此它發行的公債也被視為「無風險利率」的參照基準。
資料來源:鉅亨網
所以如果你選擇了投資股票,或其他比美國公債更具風險的投資商品,但報酬率卻跟「無風險利率」差不多,那你應該要重新評估你的投資項目,因為你多承擔了風險,卻沒有換到更多回報。
上面是題外話,重點來了,理論上當你要獲取比3.77%更高的報酬率時,你選擇的投資商品就會具有更多風險,例如投資股票價格的潛在報酬率應該要更高,如5至7%,才會對投資人產生吸引力。
我們可以作個假設,假如某檔股票市場評估只能帶來3.5%的回報,但無風險的美國政府公債卻有3.77%的回報,那理性的人就會選擇拋售股票轉而購買公債,因此股票價格會下跌,但也因為股價下跌的關係,潛在報酬就會提升,這是基於風險與報酬的正常調控過程。
所以如果市場上真的出現一個能夠保本,像是債券一樣的投資工具,並且「確定」可以提供12%的報酬率,那市場上的資金就會爭相湧入搶購,其價格必然不斷推高,直到他的報酬率下降至3.77%,達到跟美國公債一樣的水準後才會停止。
所以如果真的有這種商品出現你的面前,你應該要思考的是:
  • 它到底怎麼做到這種報酬率?
  • 它的投資工具與策略真的能做到保本又有高報酬?
  • 為什麼要把這種商品放出來給一般人購買?
  • 為什麼我有機會買得到?
  • 為什麼銀行、法人沒有「買光」這種商品?
  • 為什麼輪到我買的時候,還有超越無風險利率的超高報酬率?

當然就像影片裡面提到的,銷售員都會給你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例如「限定額度」、「只有VIP可以買」、「透過外匯穩定套利」、「下次就要調漲價格」等說法,但你應該要拿上面這些問題去反問他,如果銷售方無法拿出讓人信服的理由,你就不該去認購這種「違反市場運作邏輯」的投資產品。
不過說到底,為什麼台灣人很容易被這種商品欺騙,甚至連大老闆們都上當呢?
我想問題還是在於台灣投資人對於「領利息」這件事情具有強烈的偏好,因此就像影片中的主角一樣,在領了幾次利息後就完全相信並上當,然後選擇掏出更多錢投入其中。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這是「貪念」造成的後果,我不同意這個觀點,實際上「貪念」是人的本性,如果我認同這項投資商品且認為安全時,自然就會想要投入更多資金,以獲取更多報酬,這是人性使然,所以我不認為問題在於「貪念」。
投資人踏入市場,一定要去了解市場真正的遊戲規則,不該去相信市場會有「保本高報酬」的「白吃的午餐」?
當別人在股市殺進殺出,都未必能獲得8%的平均年化報酬時,你卻能夠安全坐享超過8%的獲利?難道全世界只有你最聰明、最有管道、最有門路,而其他投資人都是做白工的傻瓜嗎?
要避開這種騙局,作為投資人,就應該肩負起自身投資的責任,不要總想著要靠別人投資或提供商品帶來回報,只有靠自己好好學習投資,並將資產投入到指數型ETF,或是自己選股、選債,或者投資由合格機構(如銀行)銷售的商品,這樣才能避免受騙上當,同時你會學到更多,並更能理解這個世界運作的規則。

美股越來越貪婪,操作上要越來越謹慎,兼談過去兩次「技術性牛市」

最近一些數據資料指出:
  • 美股散戶回來啦!
  • 市場越來越貪婪!
根據 Vanda Research 追蹤散戶交易流量的數據顯示,過去1週平均有13.6億美元資金流入美國,從資金量的快速增加來看,確實有散戶投降的味道,因為代表部分市場資金「坐不住」了。
圖片來源:Vanda Research
散戶買了什麼呢?除了大型科技股外,小型股似乎也受到散戶青睞,數據指出羅素2000指數(IWM ETF)有相當多的散戶資金流入,並達到2021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圖片來源:Vanda Research
另外CNN「恐懼與貪婪指數」也來到82「極度貪婪」的水準,對比一個月前是56「貪婪」,以及一年前17「極度恐懼」的水準,有非常明顯的提升。
資料來源:CNN
所以到底該不該避險減碼,或者順勢操作,這就是對投資人的考驗了,我自己是持續逢高減碼,並轉倉到我認為低估且有機會補漲的產業標的上,不會完全離開市場,但也不會忽視風險。。
另外Twitter上 Markets & Mayhem 分享了兩張有趣的圖片,提到過去22年當中,曾經出現 2 次 S&P 500 指數的「假性牛市」。
第一次是網路泡沫破滅後,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期間,短短105天就反彈上漲21.4%,出現「技術性牛市」訊號,但之後產生更大的跌幅,至2002年7月期間共下跌32%。
第二次則是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期間,僅47天就反彈24.2%,同樣進入「技術性牛市」,但之後市場崩盤,下跌27.6%,一直到2009年3月才觸底。
這倒不是要預測今年也會出現類似走勢,畢竟時空背景截然不同,不具可比性,但這次股市會走哪個劇本,你很難預料,並非出現「技術性牛市」訊號,就代表股市會續漲或經濟會復甦,事無絕對。
不過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準確預測市場前景或目標點位,但我們仍可以調整自己的部位,來提升對抗風險的承受力,又或者也可以選擇逢高獲利了結,轉而布局目前評價不佳,但未來有機會復甦的產業或個股,這就看投資人自己的規劃囉!

※ 潛力股營收、財報、股利總整理(截至20230618)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
  • 本週新增潛力股-迅得(6438)。
  • 南僑、長虹公布5月營收。
  • 營建股不會每月追蹤營收,會等公告季報結合財務數據一起分析。
(後面還有更多深入分析的價值內容,歡迎付費訂閱了解更多資訊)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9375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邏輯投資-發掘投資機會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邏輯投資」發掘潛力股、營建股、定存股與冷門股,分享投資觀念、市場觀察與潛在風險,歡迎訂閱作者的投資專欄,每個月只要一個便當錢(99元)就能支持作者持續發掘投資機會,降低「韭菜率」,跨越投資痛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