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回憶使人無畏死亡——普魯斯特文學的兩部經典電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高雄電影館官網:kfa.kcg.gov.tw/tw

內文:

要將法國文豪馬塞爾·普魯斯特七冊的巨著《追憶似水年華》改編成電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困難在於,《追憶》並非單純描述過往的厚重小說。整個作品中,普魯斯特經常讓各種時刻的記憶不經意地冒出並與過去和未來的記憶交錯、夾雜,雖然優美動人但也很容易讓人迷失,只有讀到某個部分時,我們才會忽然明白那促使人陷在回憶的核心而感到惆悵,體會到時間流逝的殘酷和人性為愛癡狂的矛盾。有趣的在於,對普魯斯特來說,回憶的目的,不是為了找回失去的記憶,而是為了將失去的記憶在當下重新創造並賦予新的時間性。事實上這些記憶很多無法完全回憶起來了,只剩下、遺留一些最強烈的感官印象偶而會忽然被不經意地喚醒。回憶因此無法回到過去,只能透過探索這些早已失落、碎片化的情感與記憶印象,為他們重新賦予新的時刻來轉變當下自身與未來的關係(在電影中,普魯斯特所遭遇的是死亡的到來)。

raw-image

這使得電影無法用「再現」(represent)的思維去單純演出《追憶》的故事,因為普魯斯特在表現的是回憶本身難以把握的動態過程,以及在回憶中,各種深刻、強烈卻無法說清的印象與感官感受如何讓我們從既有的空間與時間狀態解放出來,將當下不存在的情感與感知引入當下的時空,使現實的意義產生轉變。

這也是為何拉烏·盧伊茲的《追憶似水年華》(Time Regained,1999)讓人印象深刻的原因,整部電影不是依照故事的發展來安排場景,而是根據不同場景的物件、聲音、光影和對話所引發的情感來進行記憶的剪接。甚至透過交叉不同的時刻,我們會知道某個物件雖然在場景上,但其實是主角記憶中的事物,並不真實存在於那個時空中。同時,許多場景和事件會在不同的時刻重複,有些是立即的,比如普魯斯特的兩次驚醒;有些則是經過某些情節後才再次出現,比如某個角色的葬禮。這些手法都讓《追憶》在創作的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各種情感的重複與交叉所產生的迴盪,並將這些情感的迴盪扣回普魯斯特作品中原本的各個主題:死亡、時間和愛情與慾望的矛盾。

raw-image

沃克·雪朗多夫的《往事回憶錄》(Swann in Love,1984)改編的是普魯斯特《追憶》的第一卷中, 男主人公斯萬與奧黛特的戀情故事。整個故事的時間僅僅只有一天,卻細膩地描寫了愛情在嫉妒、 虛榮之間的微妙關係。乍看之下,《往事》與《追憶》不同,似乎是個線性敘事,但導演卻會在某些時刻,運用時空交叉、錯置的技巧,表現斯萬平靜外表下暗潮洶湧的情慾,以及因此而來的痛苦,並諷刺了人們在愛情中的盲目。

愛情的盲目或許讓人痛苦,甚至讓人覺得虛擲時光,但正是對這種痛苦和虛擲感受的深入書寫,讓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在今天讀來依舊能深深撼動人心,如同《往事回憶錄》的結尾所說: 「愛的回憶使人無畏死亡」,人生也許充滿枉然的感情,但藉由記憶對自身的重新書寫,得以化為生命持續下去的熱情。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希望我的有生之年能讀完《追憶似水年華》,只是現在還沒勇氣打開它
avatar-img
藍玉雍的沙龍
1.1K會員
122內容數
「我只知道掌握不住自己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落伍者。」 — — 坂口安吾〈何去何從〉
藍玉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3/15
《夢想集中營》是一部以納粹加害者視角呈現德軍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進行暴行的電影。影片透過指揮官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引起觀眾對納粹心理歷程的深入反思。儘管電影並未呈現血腥場景,卻通過這種平靜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窒息的恐怖。此外,影片處理了視覺和聲音之間的不同感官刺激,進一步引起觀眾對暴力和創傷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3/15
《夢想集中營》是一部以納粹加害者視角呈現德軍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進行暴行的電影。影片透過指揮官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引起觀眾對納粹心理歷程的深入反思。儘管電影並未呈現血腥場景,卻通過這種平靜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窒息的恐怖。此外,影片處理了視覺和聲音之間的不同感官刺激,進一步引起觀眾對暴力和創傷的思考。
Thumbnail
2023/08/20
似乎,男性要展現自己的強大,除了陽剛的反擊力外,就必須展現自己對痛苦的忍受力有多高強,讓人看見自己承受多麽巨大的痛苦與掙扎。這種模式在近日上映,並同樣依賴音樂來表現戲劇張力的《奧本海默》中也能看到,要表現奧本海默的偉大,就是要去表現他的壓抑。
Thumbnail
2023/08/20
似乎,男性要展現自己的強大,除了陽剛的反擊力外,就必須展現自己對痛苦的忍受力有多高強,讓人看見自己承受多麽巨大的痛苦與掙扎。這種模式在近日上映,並同樣依賴音樂來表現戲劇張力的《奧本海默》中也能看到,要表現奧本海默的偉大,就是要去表現他的壓抑。
Thumbnail
2023/07/26
除了⽤剪接接合不同時空的敘事來讓每個當下都產⽣不同的時空的迴響,直接讓空間中出現實際上 並「不在那兒」的事物,諾蘭讓我們更加直接地感受到⾓⾊的⼼理,以及他的⼼理和現實時空的反差所形成的內爆。
Thumbnail
2023/07/26
除了⽤剪接接合不同時空的敘事來讓每個當下都產⽣不同的時空的迴響,直接讓空間中出現實際上 並「不在那兒」的事物,諾蘭讓我們更加直接地感受到⾓⾊的⼼理,以及他的⼼理和現實時空的反差所形成的內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五月末時收到高雄電影館的邀稿,要評論、介紹改編法國大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電影。老實說要在1100字以內介紹普魯斯特的文學以及兩部改編電影的觀後心得,真的是傷透了腦筋,因為說真的自己其實也只看完第一卷,因此文學的部分不敢寫太多,只能根據對初看小說的印象去寫寫文字被改編成影像後的一些特殊感受。
Thumbnail
五月末時收到高雄電影館的邀稿,要評論、介紹改編法國大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電影。老實說要在1100字以內介紹普魯斯特的文學以及兩部改編電影的觀後心得,真的是傷透了腦筋,因為說真的自己其實也只看完第一卷,因此文學的部分不敢寫太多,只能根據對初看小說的印象去寫寫文字被改編成影像後的一些特殊感受。
Thumbnail
在瓦力唱片行,我要說的,就是一個死人還魂的音樂紀事。
Thumbnail
在瓦力唱片行,我要說的,就是一個死人還魂的音樂紀事。
Thumbnail
符號召喚過往,同時又成為擋住現在與過去之間的物質,使兩者成為對立。也因此,找尋的時間不光是一種對符號的重新學習,同時也是一種失去——我們對時間的學習永遠建立在失去之上。
Thumbnail
符號召喚過往,同時又成為擋住現在與過去之間的物質,使兩者成為對立。也因此,找尋的時間不光是一種對符號的重新學習,同時也是一種失去——我們對時間的學習永遠建立在失去之上。
Thumbnail
每當我們召喚一次某個記憶,大腦就會對它稍加修改,也就是會依據我們當下的理解或關注,重新詮釋一次記憶,為這件往事賦予新的面貌。 若以神經科學的細胞層次來看,喚起記憶就像是將它重組並且再次鞏固,藉由新的蛋白質的加入,形成新的合成物,然後形成新的結構。 換句話說,當我們記起一件事時,其實是同時也在創造一個
Thumbnail
每當我們召喚一次某個記憶,大腦就會對它稍加修改,也就是會依據我們當下的理解或關注,重新詮釋一次記憶,為這件往事賦予新的面貌。 若以神經科學的細胞層次來看,喚起記憶就像是將它重組並且再次鞏固,藉由新的蛋白質的加入,形成新的合成物,然後形成新的結構。 換句話說,當我們記起一件事時,其實是同時也在創造一個
Thumbnail
喜歡文學的人應該聽過普魯斯特的大名,他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堪稱是二十世紀初文學的巔峰,然而七大巨冊,一百三十萬字,不是每個人都能嗑得下去的。 ■ 細節的重要 ※微若那一對年輕戀人的悲劇;一個年輕人誤以為愛人已死,於是自盡。他的愛人醒來後,發現他真的步上黃泉,也跟著殉情。 ■ 德勞侯爵現象 結語:
Thumbnail
喜歡文學的人應該聽過普魯斯特的大名,他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堪稱是二十世紀初文學的巔峰,然而七大巨冊,一百三十萬字,不是每個人都能嗑得下去的。 ■ 細節的重要 ※微若那一對年輕戀人的悲劇;一個年輕人誤以為愛人已死,於是自盡。他的愛人醒來後,發現他真的步上黃泉,也跟著殉情。 ■ 德勞侯爵現象 結語:
Thumbnail
生命的光景如何丈量?記憶的曲徑怎樣聆聽倒帶的語音?王家衛的《2046》尤言在耳:「所有記憶的存在都是為了忘卻。」當然,我們不見得認同這種說法,但無以否認,「記憶」始終都是生命書寫裡不能被捨棄的一環。
Thumbnail
生命的光景如何丈量?記憶的曲徑怎樣聆聽倒帶的語音?王家衛的《2046》尤言在耳:「所有記憶的存在都是為了忘卻。」當然,我們不見得認同這種說法,但無以否認,「記憶」始終都是生命書寫裡不能被捨棄的一環。
Thumbnail
誠然,失憶不過是隱喻符號,只為帶出收束生命的終點──死亡。正如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言:遺忘便是一種不斷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自此,與其說人丟失記憶,不如說喪失了指認、辨識自我的路徑,因而日日迷走於荒蕪的記憶迴廊。也因此,往昔的缺席,不光指涉昨日的消亡,更象徵「未來可能性」的坍方。
Thumbnail
誠然,失憶不過是隱喻符號,只為帶出收束生命的終點──死亡。正如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言:遺忘便是一種不斷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自此,與其說人丟失記憶,不如說喪失了指認、辨識自我的路徑,因而日日迷走於荒蕪的記憶迴廊。也因此,往昔的缺席,不光指涉昨日的消亡,更象徵「未來可能性」的坍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