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本書以前,先借了作者的前作《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一讀直接跌進作者充滿詩意、淡淡哀愁與淒美的文字裡,故初讀《寧靜海的旅人》反而還沒真正感受到本書的魅力,直到讀了第二次,才在書中這句:「真實感比我們想像中重要得多。」深感糾結和惆悵。
▌即使到了2203年,有些事仍不會改變
本書時空橫跨了1912、2020、2203、2401四個時間點,看似毫無交織,卻因一個看似時空異常的事件,把當時的人們牽連在一起。若平常有涉略科幻小說的讀者,也許在看到這樣的設定,大體就能猜出彼此的關連性,然而卻也因為本書並沒有什麼鋪張華麗的劇情,更能去細細品味作者所營造的氛圍,以及尋找藏匿在看不見的「時間」底下的線索,還有本作跟前作隱藏到不行的關聯。
自己對於作者所設定的2203年這條故事線最有感,無論是主角奧莉芙在疫情期間巡迴打書的情節跟本書作者艾蜜莉.孟德爾憑《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在疫情期間一砲而紅的不謀而合,還有奧莉芙在巡迴期間遇到的瞎事——
一位讀者這樣說:「妳老公人真好,他竟然願意幫妳照顧女兒,讓妳來做這些。」
一位司機的對答:「我有個女兒。」「幾歲了?」「五歲。」「那妳怎麼會來這裡?」「這是我賺錢扶養她的方法啊。」
看來在作者的想像裡,某些歧視跟老舊的價值觀到了更科技的未來依舊沒有前進呢:)而本書跟《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有什麼關聯?其實細節都在書裡,只不過是奧莉芙的著作《馬倫巴》裡XD(看到的當下還回頭跟編輯確認,很怕自己看錯跟過度聯想 🤣
透過以上劇情,讓人在閱讀時下意識忘卻了本書本為科幻小說,然而卻在這些角色的日常跟作品之間的聯繫,看見作者對於小說設定十足高明,也在每個角色的對話跟互動裡,彷彿如臨其境的現實感。
▌真實感比我們想像中重要得多
對於為何能時空旅行,故事背景並沒有交代太多,而藉由時空調查員嘉柏瑞一次次地前往過去,不只是旅人也是過客的他,在與不同時間的人對談、交手,在不願放任已知這些人的未來之下,嘉柏瑞不願拋下「人性」而做出不理性的決定,然而無論橫跨百年的彼此如何互相影響,無論嘉柏瑞如何影響這些不同年代的人們,當下人們所面臨的環境、困境、人事物......依舊是他們的生活,也無論是否真為「模擬實境」,那些素昧平生的角色彼此建立起的連結,是貨真價實的。
再次想起奧莉芙被嘉柏瑞拯救後多日被迫待在家裡的時刻,原本正在巡迴打書的她,在外頭時想念著丈夫跟女兒,然而在疫情期間時刻卻又不免想念外頭的人,這樣的矛盾感在作者溫柔細膩的筆觸中,更顯現出人性的脆弱與生命的微小,也看見在幾百年後的疫情,人們面對孤寂的感受其實與此刻的我們是一樣的。
而如今已解封的此刻,再次回望本書跟前作,從消逝、孤獨、疏離、死亡......也迫使自己再次思考疫情如何剝奪了人對於從時間、空間到自身的掌控,看似隔離、三級緊戒、掃qr-code才能入內...這些彷彿已是十分久遠的事情,但無論時間走了多遠,身體依然會記憶當下那時的無能為力,這時嘉柏瑞在旅行過一遭後的感想:「我已是無盡洪流之中靜止在原處的一個點」也許可做為一個定錨,過往被迫的放慢,也許是去感受「真實感」的最佳時機。
▌在末日還沒真的來臨以前...
為何閱讀科幻小說時總會讓人十分嚮往跟延伸無盡想像?這是在閱讀完《寧靜海的旅人》時頓時跑進腦海的問題,也許是某種理智上知道在自己的壽命期限內現實世界將不會抵達這樣的樣貌,但透過作者筆下的世界,看見新殖民地、新科技、新技術......也許當未來某一日真的來臨,人們並不會如原本所想的那樣快樂。
故也許並不是去渴望未來的來臨,而是把握此刻當下與所愛之人的連結,藉由看見本書一個個角色面臨的失去,也再次應證無論經過幾百年、無論現實或模擬,縱然我們只是此時代的渺小過客,卻能成為深深影響別的時空的關鍵主角,記得去愛、去改變,如同嘉柏瑞最後做的決定,畢竟人的一生僅是這樣渺小。
從《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到《寧靜海的旅人》,讓自己沈浸在作者那既詩意又帶點憂愁的文字,那種讀完的餘韻與惆悵是值得好好緩慢品味跟咀嚼的,推薦給在言下之時想來點消暑的讀者,相信讀完便能感受到些許涼意:)
至於要先讀哪一本?若沒有特別想先看哪本,當然是建議先從作者的前作開始閱讀,《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目前已絕版,各位客官可前往各大圖書館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