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那些被隱藏的性創傷,難以言喻的背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因為可以,他們才會這麼做,他們知道人們會閉上眼睛,保持沉默,如果有一個人睜大眼睛大聲說出來,那就能改變」 出自韓劇《秘密森林》
(圖源:PEXELS)
看了【TODAY 看世界:經濟不景氣女生優先倒楣?不敢舉報、性騷擾反更猖獗,公司到底該如何處理員工的舉報?】這支影片後,讓我沉思了許久。我不是一個熱衷於隨時跟上最新時事的人,但近期在台灣延燒的#Me Too事件占盡各大社群和媒體版面,我也透過社群上轉發貼文開始跟進這個議題。
就像影片開頭所說的一樣,國外很早就開始發起#Me Too運動,台灣落後其他國家好幾年,早幾年我也曾納悶過這個問題,記得有段時間國外的新聞和社群處處可見#Me Too的倡議,台灣卻很安靜,為何那時候的台灣社會那麼安靜,彷彿是看著世界播放著一場#Me Too的電影,散場後電影內容如何與我們實際生活毫無關係。我並不相信台灣沒有發生任何一起性平事件,因為我自己就曾是受害者。
不久前,有關我的案件調查結果剛出爐。
對於結果,我的家人很不滿意,行為人受到的懲處只不過是如同學生時代一隻無足輕重的申誡,調查結束,他依舊繼續在原單位任職,且受到法律的保密保護,這件事只會有雙方當事人還有參與調查會的人員知情。
調查初期,我有一段時間很痛苦,剛好那陣子我在申請實習,我擔心會影響到我找實習,擔心身邊的人知道這件事,會譴責我為何翻舊帳,也擔心家人會怎麼想我,當年的事件被通報又進入調查程序,起因是我在校內接受諮商的時候,無意間提起這段往事,才被校內社工師通報。
一直到我無意間掀開這樁陳年舊事,這個話題在我家都是禁忌。
「都過了那麼久了,幹嘛還一直想這件事。」家人聽到我提起當年的事,總會有些無奈地打斷我。
眼神像在說,不然妳要我怎麼辦。
所以,我很擔心,當我被通報的事傳到家人耳裡,我會再次得到同樣的反應。那種反應讓我很無力,感覺自己好像做錯事一樣。
還好,我遇到了很好的老師、心理師,進入研究所新結識的朋友也都給了我很溫暖的支持,這一回,我家人態度也轉向支持我,讓我順利走完整個調查程序。
回到性平事件本身,社會常聽到受害者身邊的人質問當下會何不反抗或是求救。為何沉默?這個問題既問是當下為何沉默,也問的是事後為何不說。
針對前者,我想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回應。
感受到生命受到威脅或是危險的時候,人類內在就會啟動戰或逃反應。這與我們的神經系統有關,是一種出源自於本能的自動反應。
雖然叫戰或逃,不過準確來說,在緊急情況之下,人可能會採取的反應有四種:戰、逃、僵、討好
  1. 「戰」「逃」顧名思義就是採取攻擊性或是逃跑的方式對抗威脅。
  2. 「僵」是指一個人體認到自己無法逃脫,放棄反抗,已麻木、僵直或解離等方式反抗,許多性創傷後害者回憶事情經過時,會描述自己在當下靈魂好像飄在身體外面,以第三者的視角在看待整個過程,這就是僵的解離反應。
  3. 「討好」則是指人以取悅或甚至是提供幫助的方式面段威脅。
沉默發生時,大多是屬於「僵」反應所致。每個人會採取四種當中哪一種,這取決於每個人的過去經歷,父母教養、社會文化、先天體質差異等也是影響因素。
華人社會重視輩分,強調敬老尊賢、尊師重道,這樣的文化氛圍下,也造就我們的教育從小教導我們要遵從師長的指令,也就是聽從權威,要聽話,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很多的性平事件發生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之中,所以,受害一方不是不想說,而是他們從小就被禁止說。
更何況當事件發生在年幼的孩童身上,他們一方面接受的教育告訴他們不能反抗權威,一方面若遭遇性平事件,大人又告訴他們應該反抗,孩子該信哪個?
或許某一方面。我們所處的文化早賦予了行為人一道許可令,讓他們不必擔心被行為人會反抗,因為他們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只要他們位階夠大就可以。
要改變整個社會文化,除非全民都意識覺醒,在那樣的社會環境,我想受害一方多少能更加暢所欲言吧,不再需要擔心自己反抗是否會帶來報復或懲罰,也不再會有做錯事的罪惡感吧。
我只是從簡單的心理學理論做分析,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個原因,還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釋沉默背後的心理動力。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再從其他層面分析。
但願每位受害者都能得到正義的保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會員
18內容數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開始接觸人群,為了生活耕耘。我們努力不是為了被這個社會改變,而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為保護當事人的個資,內容提及的人物均已做適度修改與匿名處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鞠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沒有「不適合」,何來的「適合」?願我們都能尋覓到屬於自己適合的那個人。
「不確定性是一種自由。」 看了BBC專訪【新聞中國人口首次出現萎縮,兩位年輕女性解釋為何不願意結婚生育後】,坦白說,這雖然是很讓人驚訝的新聞,但我沒有太意外。
「致所有在看的女孩們,請不要懷疑自己的價值和力量,努力爭取每個機會來實現願望。」--Hillary Clinton 找回自己的路既漫長又艱苦,這樣的路上,不需要再多一位讓自己感覺更糟的夥伴。
「結婚前先make sure妳擁有自己的生活。」--Beyonce Knowles 找不到白馬王子又怎樣,我們自己也能成為自己的女皇。是吧?自給自足也沒人說不好。
沒有「不適合」,何來的「適合」?願我們都能尋覓到屬於自己適合的那個人。
「不確定性是一種自由。」 看了BBC專訪【新聞中國人口首次出現萎縮,兩位年輕女性解釋為何不願意結婚生育後】,坦白說,這雖然是很讓人驚訝的新聞,但我沒有太意外。
「致所有在看的女孩們,請不要懷疑自己的價值和力量,努力爭取每個機會來實現願望。」--Hillary Clinton 找回自己的路既漫長又艱苦,這樣的路上,不需要再多一位讓自己感覺更糟的夥伴。
「結婚前先make sure妳擁有自己的生活。」--Beyonce Knowles 找不到白馬王子又怎樣,我們自己也能成為自己的女皇。是吧?自給自足也沒人說不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的困擾不是性向或是性別認知(至少目前不是XD) 但我的確有些事情不想公開讓別人知道 當然那些我不想說的事情對我而言一點都不可恥 反而某方面來說可能還很勵志?! 但我評估了很多事情以後 我還是選擇不出櫃 當然我也不是什麼深櫃 我還是會和一些我覺得能夠講的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2022年盛夏,無意間看到公視討論校園性侵案件,當時聽著受害者顫抖又勇敢的說著過去的我,淚流滿面哭的不能自己。是的,我也是受害者。同樣都是迫於權勢屈服,不同的是,我是發生於應該是充滿安全感的家中。 2年過去,現在的我可以坦然的說出這一切。當中經歷許多折磨、痛苦與掙扎。謝謝心理師潔的專業及努力,讓我
Thumbnail
近年社會對於性侵害的譴責與意識已前進至令人振奮的階段,也漸漸開始鼓勵 MeToo 受害者,勇於道出,不要自己承受壓抑。 或許對受害者而言,每一刻都在掙扎要不要說出口,每一刻都在跟理智抗衡。 可是對於受害者而言,說出口是期望讓標籤脫落,而不是讓標籤被看見。
Thumbnail
2023年上百起具名舉發的性暴力案件,掀起台灣 #metoo驚天巨浪,受害者在網路上鉅細靡遺地寫下受害經過,也才讓社會大眾明白事件發生的脈絡,與加害者慣用的手法行徑。現代婦女基金會發現人們對被害者最大的疑問是:「事發當下為何不說?」、「現在才說是否別有目的?」然而這樣的疑問困住了許多被害者不敢發聲,
Thumbnail
故事中的主角是受到家暴的孩子看似簡單案件背後卻是深沈無言的吶喊。 最近社會議題無論是兒少問題和國際間問題,有時候會讓人摸不清楚事實的真相,最擔心〔私刑正義〕問題又浮出檯面~這是否能改變現狀?還是滿足自己的虛偽的心。 很多無言的背後真的是否改變現狀與如何預防措施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的困擾不是性向或是性別認知(至少目前不是XD) 但我的確有些事情不想公開讓別人知道 當然那些我不想說的事情對我而言一點都不可恥 反而某方面來說可能還很勵志?! 但我評估了很多事情以後 我還是選擇不出櫃 當然我也不是什麼深櫃 我還是會和一些我覺得能夠講的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2022年盛夏,無意間看到公視討論校園性侵案件,當時聽著受害者顫抖又勇敢的說著過去的我,淚流滿面哭的不能自己。是的,我也是受害者。同樣都是迫於權勢屈服,不同的是,我是發生於應該是充滿安全感的家中。 2年過去,現在的我可以坦然的說出這一切。當中經歷許多折磨、痛苦與掙扎。謝謝心理師潔的專業及努力,讓我
Thumbnail
近年社會對於性侵害的譴責與意識已前進至令人振奮的階段,也漸漸開始鼓勵 MeToo 受害者,勇於道出,不要自己承受壓抑。 或許對受害者而言,每一刻都在掙扎要不要說出口,每一刻都在跟理智抗衡。 可是對於受害者而言,說出口是期望讓標籤脫落,而不是讓標籤被看見。
Thumbnail
2023年上百起具名舉發的性暴力案件,掀起台灣 #metoo驚天巨浪,受害者在網路上鉅細靡遺地寫下受害經過,也才讓社會大眾明白事件發生的脈絡,與加害者慣用的手法行徑。現代婦女基金會發現人們對被害者最大的疑問是:「事發當下為何不說?」、「現在才說是否別有目的?」然而這樣的疑問困住了許多被害者不敢發聲,
Thumbnail
故事中的主角是受到家暴的孩子看似簡單案件背後卻是深沈無言的吶喊。 最近社會議題無論是兒少問題和國際間問題,有時候會讓人摸不清楚事實的真相,最擔心〔私刑正義〕問題又浮出檯面~這是否能改變現狀?還是滿足自己的虛偽的心。 很多無言的背後真的是否改變現狀與如何預防措施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