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四階段

2023/07/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在商周何飛鵬老師的專欄讀到一個出自《管理者的養成》的概念:
組織文化有4種情境,當組織文化還沒到位時,推動立意良善的制度,都不可能有成果。這4種情境分別是:
1.自我約束:不做不應該做的事
2.自我管理:做應該做的事
3.自我激勵:面對員工或同事做不到的事,相信能做到,並幫助隊友去完成
4.自我學習:面對工作上不會的事、或未來該去做的事、積極努力學習,設法學會。

這樣的概念用在育兒上也非常適合。

在孩子從嬰兒長成幼兒時,大人一定都會教孩子:遵守規範。

社會、公司、學校,都有其規範,例如:在捷運上不能奔跑或爬欄桿、過馬路時要看燈號指示而行、在圖書館要安靜…等。在家庭中的規範,則因父母獨特的價值觀,而會有不同的常規,例如:吃東西要坐在餐桌上、玩具要收好才能拿另一樣…等。這些規範的用意,大致的目的都是:保護孩子、維護他人的權益、或者尊重環境及物品。

過去和現在的差別是,以前大人要求我們遵守規範,無需解釋太多,孩子們多是因權威就聽話照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人只要簡單一句「囡仔人有耳無喙」,孩子就沒有提問、表達意見、提出抱怨、或抒發感受的份。

現在的孩子,活在民主自由氛圍的時代,我們無法再只是單純給命令,就要孩子”服從”。

因應時代潮流不同,現在的父母得開始學習:以平等的態度,用孩子能明白的方式來表達,讓孩子理解規範的用意,如此才能贏得孩子的合作及遵從,這是我們這一代父母需要學習的能力之一。

例如:「過馬路要看燈號再行」,我們可以和孩子以討論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何以需要這樣的規則存在?讓孩子明白,這樣的規範關乎安全需要。將概念延伸出去,讓孩子理解,各種不同要求人遵守的規範,其立意多不是為了故意限制個人自由,而是為了盡可能同時兼顧:自我、他人、情境,三者的需要及權利。

溫和地讓孩子明白遵守規範的必要性,因而願意遵守,甚至在需要的時候,堅定地約束孩子遵守,是現代父母的功課。

接下來是訓練孩子學習做他份內的事。以我們家為例,孩子在學校用的碗、他的作業、到家後物品要歸回原位,自己的衣服要自己折…等,是大人需要教導、陪伴、引導、協助孩子學習完成的部份。等孩子學會了,大人就會完全放手,不再幫忙,讓孩子自己完成。

「自我激勵」,在我們家庭中的呈現,比較是在訓練手足之間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的部份,這一塊是另一個議題,日後有機會再多說一些。

在養成期,這四個階段,需要以疊加的方式,從基本的自我約束開始,幫孩子培養習慣,其間,父母和孩子會不斷遇到挑戰和困難,大人可以多觀察孩子的需要,在這四個不同的部份,輪替訓練和練習,透過漸進式放手,陪伴孩子從生活中體驗到“成就感”,為孩子建立:自理能力、獨立、和自信。

而如果第一二階段沒有執行,就要直接進到第三四階段,執行上大概會遇到更多的困境。無論如何,面對不足,我們都需要積極學習如何面對當前困難的技能,甚至提前了解,孩子的下一個階段可能會遇到的議題,幫助自己和孩子提前學習未來可能需要的能力。

在孩子還待在家的這些年,幫孩子預備好這些能力,讓他在成年需要真正承擔起自己責任的那一刻,有厚實的翅膀能離巢高飛,是我認為自己身為父母,養兒育女上需盡的責任。

親子關係跟職場管理,畢竟還是有些不同。父母與孩子間,多了一層切不斷的血緣關係、和照顧者與孩子間獨有的依附關係。安全感和信任感,都是在真實生活的挫敗和學習中,建立起來的。

對我來說,在養成孩子的how to do和what to do中,更重要的是,我和孩子之間的愛、溫暖、感動、汗水、淚水,不論喜怒哀懼,都在這四個階段:「約束、管理、激勵、學習」,滋養著我們彼此。我們一起經歷的這些故事,都會成為我們獨一無二的珍貴體驗。

#1先自我約束不做不該做的事
#2自我管理做份內責任的事
#3與人合作並且幫助與激勵他人
#4不斷學習自我增能
#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享受體驗

#讀什麼都會聯想到教養我也是瘋狂
#高小露的阿薩母教養
33會員
18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