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當父母的這3堂必修課,愛反而變成傷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懂當父母的這3堂必修課,愛反而變成傷害】

很多人以為,生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是個好父母。

曾經我也是這樣以為的:愛孩子,不就夠了嗎?

有時候,他們也會說:「以前我們爸媽也沒學過,不是也把我們帶大了?」

是的,帶大了。

但你仔細看,真的沒有留下傷嗎?

真的懂得好好愛自己、接納自己嗎?

還是我們從小就學會了:討好、壓抑、害怕衝突,把不安和自我懷疑藏在心裡?

#當父母不能只靠本能

現代的孩子,不再是三十、五十年前的孩子。

他們與我們不同,他們活在一個資訊爆炸、自我意識覺醒、AI蓬勃發展的時代。他們需要的是理解、溝通、情緒上的支持,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權威命令。

但理解,需要學習。

接住情緒,需要練習。

溝通技巧,需要打磨。

.

這幾年,在許多親子課程、家長講座上,我遇到太多心疼卻無力挫敗的父母。

他們焦急地問我:「Lulu老師,為什麼我的孩子脾氣那麼差?那麼愛生氣?為什麼孩子一直不聽話、一直頂嘴?」

但當我深入瞭解他們陪伴孩子的方式、自己處理情緒的方法、家庭互動模式後,常常發現:這些父母沒有學過。

也沒有想過,原來「當父母」要學。

他們依循過往被養大的方式,重複、或顛覆地用在孩子身上。

然後,用錢解決:外包給早療老師、帶去看醫生、為孩子貼上各種病症標籤、給藥物,以抹平孩子的各種情緒和困擾行為。

父母卻沒有意識到:我們要做的,不是繼續無限外求,而是需要停下來,花時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這不是誰的錯。

而是一個世代長久以來以為「只要生下來就自然會教」的誤解。

.

當父母,需要學習,因為:

你面對的是一個獨一無二、全新生命,

孩子不是你的複製品。

你過去經歷的創傷,會在教養中一一被觸發。

不是要馴服孩子,而是陪伴他成為真正的自己。

學習,不是要你成為完美父母,

而是讓你成為一個願意覺察、願意調整、願意成長的父母。

當你願意學習,就是給了孩子一個更溫暖、更自由的起點。

也是給自己一個新的機會,成為自己曾經想成為的自己。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父母擁有特權的黃金時期(無論你如何對待孩子,你都會是孩子心目中的Top1),也只有十年。

我們能不能,從「學習」開始,不再讓愛用錯的方式表達?

至於要學什麼?

學這三堂必修課:

懂孩子

懂方法

懂自己

.

懂孩子

這是很多父母最先意識到需要學習的部分,包括:

發展心理學:孩子每個年齡階段的特質、能力與需求

情緒理解與表達:孩子的情緒從哪來?他為什麼哭、鬧、黏人、不說話?

人際與行為引導:怎麼教會他與人相處、不攻擊、不退縮?

懂方法

溝通和陪伴是有方法可依循著學習的. 從「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後,就能轉焦點轉換到「我能怎麼做?」,像是學習:

正向教養:其中有許多教養工具,能陪伴我們引導孩子、並且跟孩子一起成長

非暴力溝通:學習理解彼此的情緒與需求

我訊息:學習溝通時避免帶入指責感

薩提爾親子對話:學習如何與孩子對話

傾聽與好奇:孩子在情緒裡時,不是急著講道理,而是理解他、陪他走過

設立界線:溺愛不是愛。愛不是無條件滿足,而是清楚溫柔地說不。

阿薩母教養:融合了阿德勒和薩提爾後,提取出來的教養七字訣。

懂自己

學習「照顧自己與穩定內在」。這是很多人一開始不會想到要學,卻是教養中最關鍵的部分。包括:

看見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習性和心理被埋藏起來的傷:你為什麼容易發怒?為什麼看到孩子哭你就焦慮?是否過往不被允許的情緒被孩子勾動了?

情緒調節與自我照顧:疲累的你,是否也照顧自己?能否全然地接納有情緒的自己?

自我覺察:孩子是來幫我們升級的,不只是我們在「教」他們。因為有了覺察,我們會更認識自己、甚至體驗到「存在本身」,即是美好。

或許你會問:蛤?當父母要學這麼多喔?

我會說:是的。

「母親」是我做過的工作中,最困難的一個。

我們去到新的職場,都需要花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學習,才能逐漸上手。卻從來沒有想過,「當父母」需要投入時間學習和練習。

面對一直在成長的孩子、和變化越來越快的外在環境...若沒有持續學習、更新,難怪我們無法勝任「父母」一職了。

當你願意花時間,好好地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在這三件事上學習:

懂孩子、懂方法、懂自己

走著走著,有一天你會發現,因為孩子,你也成為了升級版的自己了,真正地成為一個更寬闊、包容、成熟的大人。

|

若在身為父母一角上,你也感到挫折、無力…

別再外求了。

透過學習,幫助自己增能:學習看懂孩子、理解自己,運用適合現代孩子的教養方法,你就在學習成為自己孩子的教養專家的路上了。

當父母不需完美,教養上我們也都會犯錯。

然而當我們開始將覺知帶入教養中,不再無意識地復製貼上舊有教養模式,我們與孩子,就一起踏上「自由之路」了

#高小露的阿薩母教養

#近日有感

#高佳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高小露學堂的沙龍
41會員
284內容數
2025/04/30
「孩子坐不住,是不是過動?」 「孩子害羞內向,是不是亞斯?」 「孩子愛生氣且哭很久,是不是情緒有問題?」 「孩子坐不住,是不是要吃藥?」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 大人也急著把孩子的行為歸類、貼標籤。 彷彿貼上標籤,有了解釋,就好像心安了。 「不是我的教養或教育
Thumbnail
2025/04/30
「孩子坐不住,是不是過動?」 「孩子害羞內向,是不是亞斯?」 「孩子愛生氣且哭很久,是不是情緒有問題?」 「孩子坐不住,是不是要吃藥?」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 大人也急著把孩子的行為歸類、貼標籤。 彷彿貼上標籤,有了解釋,就好像心安了。 「不是我的教養或教育
Thumbnail
2025/04/29
#放下對方有讀心術的幻想 妞每天都用小紙條向我表達愛 像是提醒我記得睡前要抱抱她 偷偷在我筆記本裡夾小卡片、小愛心 送我她珍藏的貼紙、親手設計的咕卡、作品… 我身邊,隨處可見妞的愛 前天睡前溫聲時光 妞問我:「媽咪,我問妳一個問題哦」 我:好呀。 妞:「為什麼我寫那麼多紙條給妳,妳
Thumbnail
2025/04/29
#放下對方有讀心術的幻想 妞每天都用小紙條向我表達愛 像是提醒我記得睡前要抱抱她 偷偷在我筆記本裡夾小卡片、小愛心 送我她珍藏的貼紙、親手設計的咕卡、作品… 我身邊,隨處可見妞的愛 前天睡前溫聲時光 妞問我:「媽咪,我問妳一個問題哦」 我:好呀。 妞:「為什麼我寫那麼多紙條給妳,妳
Thumbnail
2025/04/18
#談因材施教中的公平與責任 昨天晚餐後,燁吃完飯就跑去看漫畫了。 妞看見了,皺著眉問我: 「媽咪,為什麼燁可以看漫畫、我不行?」 一位母親提問:「Lulu老師,如果我給2個孩子不同的標準,孩子會感覺到困惑和不公平。但是很多時候又覺得他們適合不同的教養方式,該怎麼辦呢?」 這一題,你
Thumbnail
2025/04/18
#談因材施教中的公平與責任 昨天晚餐後,燁吃完飯就跑去看漫畫了。 妞看見了,皺著眉問我: 「媽咪,為什麼燁可以看漫畫、我不行?」 一位母親提問:「Lulu老師,如果我給2個孩子不同的標準,孩子會感覺到困惑和不公平。但是很多時候又覺得他們適合不同的教養方式,該怎麼辦呢?」 這一題,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哈嘍,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背後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或許你已經是父母,或許你還沒有孩子,但這篇文章都會給你一些啟示。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有孩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很多人說,孩子給了他們一種被需要的感覺。當你看到孩子開心...
Thumbnail
哈嘍,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背後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或許你已經是父母,或許你還沒有孩子,但這篇文章都會給你一些啟示。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有孩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很多人說,孩子給了他們一種被需要的感覺。當你看到孩子開心...
Thumbnail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上了三個月心理學課程與看了課本內容之後,希望小時候父母可以教我的事: 1、嬰兒時期擁有愛與安全感 讓我知道自己是舒適、安全的,在我成長後擁有穩定的內核及自信。 2、培養我的自主意識,學會主動學習 在開始學習的時期陪伴我
Thumbnail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上了三個月心理學課程與看了課本內容之後,希望小時候父母可以教我的事: 1、嬰兒時期擁有愛與安全感 讓我知道自己是舒適、安全的,在我成長後擁有穩定的內核及自信。 2、培養我的自主意識,學會主動學習 在開始學習的時期陪伴我
Thumbnail
請問你曾接收到孩子給你的愛嗎?  請問你一回家,小孩看到你的反應是什麼? 你說,以前孩子會上前抱,現在孩子大了,連頭都不抬一下。 難道長大之後,孩子對你的愛就減少了嗎?
Thumbnail
請問你曾接收到孩子給你的愛嗎?  請問你一回家,小孩看到你的反應是什麼? 你說,以前孩子會上前抱,現在孩子大了,連頭都不抬一下。 難道長大之後,孩子對你的愛就減少了嗎?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談教養的很多,但對象是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的父母,至於成年子女的父母,早點洗洗睡吧,在這片漫長的、最曖昧不明的階段~比任何一個親子階段都還更廣闊的~這片茫茫大海甚少有救生圈救生艇降落,不幸遭難只能自求多福
Thumbnail
談教養的很多,但對象是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的父母,至於成年子女的父母,早點洗洗睡吧,在這片漫長的、最曖昧不明的階段~比任何一個親子階段都還更廣闊的~這片茫茫大海甚少有救生圈救生艇降落,不幸遭難只能自求多福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