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坐不住,是不是過動?」
「孩子愛生氣且哭很久,是不是情緒有問題?」
「孩子坐不住,是不是要吃藥?」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
大人也急著把孩子的行為歸類、貼標籤。
彷彿貼上標籤,有了解釋,就好像心安了。
「不是我的教養或教育出了問題,是孩子有病。」
「不是我需要改變,是孩子需要被治療。」
彷彿只要孩子有某種病症,
他的失控行為就得以合理化。
但,很多孩子,不是生病了。
他們被誤解了。
他們只是需要用心的陪伴,真心的理解與支持。
當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疏通,
行為與想法沒有被理解,
又不斷出現惱人行為,
大人往往在沒有方法和頭緒的情況下,
只好不斷為孩子的失序行為貼標籤、給藥吃。
犧牲的,倒頭來還是被誤解了的孩子、和他的身體與心理健康。
花時間理解一個孩子,遠比貼一個標籤困難。
理解,意味著你要願意放下自己的焦慮,
耐心傾聽孩子混亂的情緒、
接納他不合你預期的樣子,
甚至,面對自己無能為力的恐懼感。
這不容易。
所以很多人選擇捷徑:
吼罵、打下去、處罰,孩子就「乖」了
貼標籤、外包、用藥、交給專業,孩子就「好」了。
但是,這些「快速」的方法,
真的解決問題了嗎?
還是只是把問題,暫時壓到看不見的地方?
孩子不是問題。
孩子是在用他的行為,告訴你一些事情。
孩子用他的生氣在告訴你:
「我覺得自己不被喜歡。」
「我也想要跟別人一樣做得到」
「我想要被肯定、被認可!」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孩子推人:孩子想跟別人玩,但用錯了表達方式
孩子扣手:孩子焦慮不安的情緒無處宣洩
孩子說謊:孩子想免於被罵被修理
孩子變依賴或尿床:是對於環境變動的不安
孩子愛項嘴:是缺乏自主感與選擇權的體現
如果我們只忙著貼標籤,
就永遠聽不見孩子的行為真正在說什麼。
.
理解一個孩子,需要很多耐心與時間。
需要放下批評、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這是一條慢的路、艱難的路,
但也是真正幫助孩子
走向健康、自信、穩定的路。
(真正重要的事,有容易的嗎?)
選擇貼標籤,可能讓你輕鬆一時;
選擇理解,才能真正成就孩子的一生。
貼標籤,只需要一秒;
理解,卻需要一顆願意陪伴的心。
孩子的成長無法速成;教養需要時間和耐心。
下次,當孩子又生氣時,提醒自己
孩子透過生氣的行為,或許他在訴說的是:
「媽媽,我想被看見」
「爸爸,我想被陪伴」
「大人啊,我想被傾聽」
「我想知道自己是否犯錯了,也一樣會被愛?」
理解,讓孩子長出自信
理解,建立真正的連結
理解,帶來真正的療癒
願我們都能從理解自己開始
如此,才能擁有蹲下來理解孩子的寬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