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絢說: 「性是快樂的泉源,但是為什麼我們那麼需要快樂? 如果不是因為,太悲傷。 性慾跟悲哀配對,是有道理的,雖然在快樂之上建立快樂,聽起來比較健全,但人們還是下意識地希望性慾有更高尚的地位,是藥、是給予安慰的神、是逃亡時降下的救命飛毯。」
看《換軀俱樂部》時腦中閃過這段話,思考「縱慾」和「痛苦」的關聯,想起女主角Leyla說,有沒有可能,人天生的一副身體,就比另外一副來得痛苦或快樂?那麼,如果拖著一副「注定要痛苦」的軀殼去無止盡狂歡與享樂,會不會倒頭來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徒勞?如果,如果這世上真的有機會和另一個陌生人交換身體,我們有辦法獲得不一樣的人生嗎?
這部電影,正是從這樣的疑問中出發,描述一對愛侶Tristan和Leyla為了解決感情中的障礙,乘船來到一座神秘島嶼,透過島上耆老的超自然儀式,能和他人交換身軀,並以自己身上的信物標記真實身分。電影開頭的氛圍塑造讓人聯想到描繪邪典崇拜的《仲夏魘》,情節的設計與鋪陳則像少了些未來主義色彩,多了點古樸、自然主義元素的影集《黑鏡》。
一般來說,過往我們常在影視作品中看見的「交換靈魂」多以喜劇方式呈現,以一種近乎唯心主義的觀點,彷彿肉身只是一套道具服,靈魂才是身而為人最關鍵的內核,靈魂與肉身錯置後,便能完美地「無縫接軌」(或者以戲謔的方式描述「服裝(軀體)」的不合身),活出原先靈魂的思想與價值。然而,《換軀俱樂部》則把焦點放在「交換身體」上,背後的哲學內涵更接近唯物主義的思維,主張人在生理系統(內分泌、基因等)上的差異會影響個體所活出的生命,因此才有我們看到的當Leyla接連換到Fabienne和Roman的身體上時,思考變得更加積極陽光,就連慢跑時也變得更有活力。
不過想當然耳,《換軀俱樂部》的主角是一對愛情長跑多年的情侶,「交換身體」勢必會在Tristan和Leyla之間掀起波瀾。這樣的設定帶出諸多值得探討的子議題,最經典也最古老的問題是,當我們宣稱自己愛上一個人時,究竟是愛上他的外表/身體,還是他的內在/靈魂,亦或兩者皆是?這點體現在第一次交換身體時,Tristan和擁有Leyla外表的Fabienne發生關係上,這算是出軌嗎?
我個人認為比較值得省思的反倒是,在愛慾中的「同理」問題。當Tristan逐漸受不了「交換身體」所帶來的混沌與困惑後,他決意終止交換,卻惹來Leyla的怒火,Leyla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在另一具身體裡重新獲得快樂,卻被Tristan的「自私」所攪亂。然而,只顧著自己能減輕痛苦罔顧伴侶真實感受的Leyla,真的有資格能把「自私」的罪名羅織在Tristan身上嗎?這一切,會不會皆是源自於人的「獨立性」,語言與溝通的有限性,痛苦與創傷的無法分享?那如果,Tristan和Leyla彼此也交換靈魂,是否就能感受到對方所承接的一切?
在象徵意義上(撇除性愉悅),性愛的終極快感是「兩人合為一體」的感受,而我們也因為這份感受進而獲得生命圓滿的「錯覺」。但那終究是暫時性的,人終其一生多半在「被迫分離」的孤寂狀態中度過。因此,我們在近乎烏托邦式的結尾中看見Tristan和Leyla最後選擇和彼此交換身體,以獲得實在的、永恆的「結為一體」。之所以說這結尾是過於爛漫的「烏托邦」,是因為我認為這樣的解套方式太過「容易」了,「交換身體」的概念理應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如果兩人的情感糾紛與同理問題僅靠著「交換身體」便能解決,那前面的鋪陳和轉折則顯得過於賣弄、迂迴。
《換軀俱樂部》透過黑底白字方式穿插於不同場幕之間,替觀眾釐清角色外表與實際靈魂之間的差異,這樣的設置確實有助於理解情節。整體來說,故事的發展中規中矩,或許是因為《換軀俱樂部》玩的概念不完全新穎,也不至於到俗濫的地步,那麼要撐起「交換身體」的架空設定,便需要更深層次的反覆辯證,故事裡的衝突與困難都有些太好預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