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不讓自己陷入窘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一則新聞是這樣的。

有一家四口:年輕的爸爸媽媽與兩個學齡前孩子,一起坐火車出遊。在車上兩個孩子高聲玩樂,爸媽屢勸不聽,最後說出「再不聽話,到站就回家不玩了」的警告。結果,兩個孩子依然故我地玩到火車到站,一下車,爸爸立刻往購票口去,買了回程票直接帶孩子們到月台,要坐上回程火車。這時,兩個孩子如大夢初醒般地求饒。這對爸媽的做法獲得了網友們的各種贊同意見。

單看新聞描述,我們很難確定,這對爸媽採取這個作法的起心動念。但,我想聚焦一件事來聊聊。就是,以這個新聞為例,為人父母的我們要如何不讓自己陷入窘境。

為什麼是窘境呢?

看這則新聞時,我猜想著父母的心情:在公共場合,孩子不斷吵鬧,即使好言相勸,孩子依然然故我。說實在的,如果我的孩子在車廂中吵鬧,車廂中有這麼多人在看著,孩子又不聽我的話,讓我很沒有面子,我感覺自己沒有把小孩教好,這樣的處境實在太窘迫了,我真的得做點什麼來改變這個處境。

然而,除了事件發生當下的威脅利誘,以及胡蘿蔔與棒子的獎懲外,事實上,我們還能在不同時刻做些努力,避免類似窘境發生。

出發前,與孩子共同設想應對方案:

我認為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因此,孩子的個性、旅途中孩子的需求等等,應該都能事先猜想得到。因此,出發前,跟孩子談旅途中可能發生的狀況、需要孩子配合的事項、請孩子幫忙想想在各種狀況中,他可以怎麼做來安頓自己,以及萬一行不通時,父母可以幫什麼忙。一開始,這麼做需要花長一點時間與孩子建立互動模式,幾次之後,親子間將產生默契,談起來就能駕輕就熟。

旅途中,陪著孩子試誤學習:

孩子終歸是孩子,行前談好的事情,當下也有可能做不到,關於這一點,希望父母能事先有個心理準備。因此,在旅途中就是陪著孩子經歷各種狀況,試用各種「備戰方案」,或是發現新經驗,共同度過難關。我認為,這是實際生活中的學習,也是了解自己的方式。如果能有親愛的父母陪伴,親子關係將能更親密。

旅行結束後,陪著孩子盤點所學,建立我能感:

如果行前預想的事件發生了,孩子也妥善應對了,那就要好好鼓勵孩子一番。畢竟,小小成功經驗的累積,不但增強了孩子的信心,也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能力,下次再出遊,也許就能應對得駕輕就熟。

但是,萬一事前預想的應對方案沒能如期應對,希望父母不要落井下石地數落孩子,而是與孩子一起揣想,是否還有更佳的應對方法。把這次的出遊當作一次學習機會。

我認為,親子相處,從來不是誰贏誰輸的零和遊戲,而是父母傳承智慧的絕佳時機,而且是在孩子最相信父母的狀態下,最輕易能達成。一旦變成角力鬥爭,輸贏面子問題將使父母陷入窘境,而孩子將逐漸關閉心房,與父母相處只想著如何能不輸,這樣一來,可惜了難得的親子關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怪獸芬的反骨媽媽之路的沙龍
6會員
13內容數
2023/09/19
早上想起小小女兒身影,同時也想起了兒子的。 兩個小孩天生氣質迥異,小小兒子每每跟我牽手走到了公園邊,都要觀察揣度好久,想定了才跟我說「媽媽,我想玩那個」,然後我們一起走去玩。 溫和的他,三歲時妹妹出生,從此疼愛妹妹成了他唯一使命。妹妹哭了,心疼地輕拍妹妹說,媽媽奶奶等一下吼;看妹妹躺在嬰兒床
Thumbnail
2023/09/19
早上想起小小女兒身影,同時也想起了兒子的。 兩個小孩天生氣質迥異,小小兒子每每跟我牽手走到了公園邊,都要觀察揣度好久,想定了才跟我說「媽媽,我想玩那個」,然後我們一起走去玩。 溫和的他,三歲時妹妹出生,從此疼愛妹妹成了他唯一使命。妹妹哭了,心疼地輕拍妹妹說,媽媽奶奶等一下吼;看妹妹躺在嬰兒床
Thumbnail
2023/09/19
印象中,帶小小的女兒去公園玩,快到公園時,她就會回頭閃著眼睛說「媽,我去玩囉!」得到允許後,她就會放手再轉頭飛奔而去。 前年年底,有一天,女兒說,「媽,妳教我日文,我要考日檢,申請交換學生」,我回問「要幾級才能過」,「三級或二級就好」(日檢最高是一級,給出國讀研究所的人考的標準,想在日本逛逛,
Thumbnail
2023/09/19
印象中,帶小小的女兒去公園玩,快到公園時,她就會回頭閃著眼睛說「媽,我去玩囉!」得到允許後,她就會放手再轉頭飛奔而去。 前年年底,有一天,女兒說,「媽,妳教我日文,我要考日檢,申請交換學生」,我回問「要幾級才能過」,「三級或二級就好」(日檢最高是一級,給出國讀研究所的人考的標準,想在日本逛逛,
Thumbnail
2023/08/07
事情是這樣的。  平常要不是我雞婆地分享文章給朋友們,就是我跟某個媽媽說,有一篇不錯的文章可以參考。再不然,主動列印文章給有教養困擾的朋友們也是我常做的事。  當然,老是翻到某本書的某篇文章,請兒子或是女兒,或是老公讀讀,也是總是免不了的。但是今天事情有了轉變。  就在一個半小時前,我的兒子
Thumbnail
2023/08/07
事情是這樣的。  平常要不是我雞婆地分享文章給朋友們,就是我跟某個媽媽說,有一篇不錯的文章可以參考。再不然,主動列印文章給有教養困擾的朋友們也是我常做的事。  當然,老是翻到某本書的某篇文章,請兒子或是女兒,或是老公讀讀,也是總是免不了的。但是今天事情有了轉變。  就在一個半小時前,我的兒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帶孩子旅遊,往往令家長又愛又怕,本書提到的10年是指孩子5-15歲的這段期間,希望能在孩子有點獨立、又還是黏媽媽的年齡一起旅行,體會相依為命的幸福,也留下些親子間的回憶。 但想到旅途中要應付那情緒不穩定的孩童,還是不免替自己捏一把冷汗,而本書正是在幫助家長們堅定自己的信心,提醒我們為人父母記得用旅
Thumbnail
帶孩子旅遊,往往令家長又愛又怕,本書提到的10年是指孩子5-15歲的這段期間,希望能在孩子有點獨立、又還是黏媽媽的年齡一起旅行,體會相依為命的幸福,也留下些親子間的回憶。 但想到旅途中要應付那情緒不穩定的孩童,還是不免替自己捏一把冷汗,而本書正是在幫助家長們堅定自己的信心,提醒我們為人父母記得用旅
Thumbnail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Thumbnail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Thumbnail
有一則新聞是這樣的。 有一家四口:年輕的爸爸媽媽與兩個學齡前孩子,一起坐火車出遊。在車上兩個孩子高聲玩樂,爸媽屢勸不聽,最後說出「再不聽話,到站就回家不玩了」的警告。結果,兩個孩子依然故我地玩到火車到站,一下車,爸爸立刻往購票口去,買了回程票直接帶孩子們到月台,要坐上回程火車。這時,兩個孩子如大夢初
Thumbnail
有一則新聞是這樣的。 有一家四口:年輕的爸爸媽媽與兩個學齡前孩子,一起坐火車出遊。在車上兩個孩子高聲玩樂,爸媽屢勸不聽,最後說出「再不聽話,到站就回家不玩了」的警告。結果,兩個孩子依然故我地玩到火車到站,一下車,爸爸立刻往購票口去,買了回程票直接帶孩子們到月台,要坐上回程火車。這時,兩個孩子如大夢初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有位教育專家這麼消遣自己:「原本我有三大育兒理論,可是當我有了三個孩子後,我什麼理論都沒有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就如同企管理論百百種,樣樣似乎都言之成理,但是若要直接套用別人經驗,恐怕是無效的。 教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特質或每個家庭獨特的親子互動狀況,別人的救命仙丹也許會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有位教育專家這麼消遣自己:「原本我有三大育兒理論,可是當我有了三個孩子後,我什麼理論都沒有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就如同企管理論百百種,樣樣似乎都言之成理,但是若要直接套用別人經驗,恐怕是無效的。 教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特質或每個家庭獨特的親子互動狀況,別人的救命仙丹也許會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教養子女,要養還要教,太寵溺小孩會導致其抗壓性不夠。」 現在的小孩很難教養,很懷念國小之前的他們,爸媽講了就會聽,還童言童語,很搞笑。到了國中至高中,意見很多,認為他們想的才是對的;跟他們說一下我們的想法,就會來一句「你不懂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教養子女,要養還要教,太寵溺小孩會導致其抗壓性不夠。」 現在的小孩很難教養,很懷念國小之前的他們,爸媽講了就會聽,還童言童語,很搞笑。到了國中至高中,意見很多,認為他們想的才是對的;跟他們說一下我們的想法,就會來一句「你不懂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農曆春節前後是與親朋好友聚餐的時節,曾經有一年與幾位高中同學聚餐,我們這群老朋友的孩子們大的已上高中大學,晚生的小孩還在讀小學國中的也有,東聊西聊話題不知不覺就講成爸爸經。大家在互吐苦水之餘,有個朋友忽然感歎:「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親好像完全沒有時間管我們,我們還不是長得都還不錯,那麼我們現在究竟需不
Thumbnail
農曆春節前後是與親朋好友聚餐的時節,曾經有一年與幾位高中同學聚餐,我們這群老朋友的孩子們大的已上高中大學,晚生的小孩還在讀小學國中的也有,東聊西聊話題不知不覺就講成爸爸經。大家在互吐苦水之餘,有個朋友忽然感歎:「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親好像完全沒有時間管我們,我們還不是長得都還不錯,那麼我們現在究竟需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