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取腦中所想畫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聽起來是前端科技,其實並不是。

這是日本最先進2017年底,最新發布的成果,距離已經過了7年:

raw-image

可以注意到科學家已經可以提取腦子中的資料,可以注意到畫面的還原清晰度不高,尤其是下方的三個教堂窗戶,看起來是一體的。

而最近經過AI辨識,可以高效率讀取腦中畫面的畫面,但是可能不是最直接的畫面: 如下圖

經過AI學習,得以判斷人腦正在想甚麼,正確率84% [1]

經過AI學習,得以判斷人腦正在想甚麼,正確率84% [1]

也許會有人提問

第一種方法和第二種方法哪裡不一樣。

第一種方式是直接還原腦中畫面,當然也用到AI。不過第二種就真的是用AI圖片,最後產出的圖片也是其中的圖片。

第二種方式用AI判斷腦子看到什麼,再用圖片資料庫中最接近的圖片輸出。例如看到長頸鹿,經過分析後,從圖片資料庫選出長頸鹿的圖片。

如果時間充裕,也許以後可以聊一下AI學習的過程,若有那個餘裕...

謝謝給我很多愛心的讀者。

[1] https://tw.news.yahoo.com/%E9%80%8F%E9%81%8E-%E8%A7%A3%E7%A2%BC-%E8%85%A6%E6%B3%A2-%E6%97%A5%E6%9C%AC%E5%9C%98%E9%9A%8A%E7%9A%84-ai-230000253.htm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蘆葦的沙龍
9會員
23內容數
藉由回顧黑澤明隨著時間拍攝的一部又一部電影,同時也述說著黑澤明本人的故事,並且對於電影的情節架構進行分析理解。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聽起來是前端科技,其實並不是。 這是日本最先進2017年底,最新發布的成果,距離已經過了7年: 可以注意到科學家已經可以提取腦子中的資料。 但是以最下面三件物品來看,目前提取的內容是有瑕疵的,三個分開的東西,提取大腦資料卻變成一件較寬的物品。 而最近經過AI辨識,可以高效率讀取腦中畫面的畫面,但是
Thumbnail
這聽起來是前端科技,其實並不是。 這是日本最先進2017年底,最新發布的成果,距離已經過了7年: 可以注意到科學家已經可以提取腦子中的資料。 但是以最下面三件物品來看,目前提取的內容是有瑕疵的,三個分開的東西,提取大腦資料卻變成一件較寬的物品。 而最近經過AI辨識,可以高效率讀取腦中畫面的畫面,但是
Thumbnail
根據5/25日焦點新聞: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團隊,結合腦部磁振造影、AI與ChatGPT訓練模型,已經能夠初步「讀腦」,把人腦中所想的事情翻譯成文字。
Thumbnail
根據5/25日焦點新聞: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團隊,結合腦部磁振造影、AI與ChatGPT訓練模型,已經能夠初步「讀腦」,把人腦中所想的事情翻譯成文字。
Thumbnail
早前嘗試以“美麗的澳門”生成一幅插畫時,得出圖中這個有趣的結果,於是就想到這種新科技的主要局限,寫了這篇小文章。
Thumbnail
早前嘗試以“美麗的澳門”生成一幅插畫時,得出圖中這個有趣的結果,於是就想到這種新科技的主要局限,寫了這篇小文章。
Thumbnail
感覺這個世紀,什麼東西都是要用電腦計算機來研究了。 心理活動是人腦對資訊進行算法的結果;認知升級,就是演算法升級。 我閱讀認知科學的過程,感受到它讓我用一種全新的角度,來看待「人的主觀世界」。 我們的心智是否就是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機器呢? 我們學習各種新知,是否就是在安裝演算法呢?
Thumbnail
感覺這個世紀,什麼東西都是要用電腦計算機來研究了。 心理活動是人腦對資訊進行算法的結果;認知升級,就是演算法升級。 我閱讀認知科學的過程,感受到它讓我用一種全新的角度,來看待「人的主觀世界」。 我們的心智是否就是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機器呢? 我們學習各種新知,是否就是在安裝演算法呢?
Thumbnail
這也是一種認知偏誤,有用的文字資訊在你眼前冗長排列,搞不好是你的致富密碼,但你的大腦逃避不想看,看了在三天後也已經忘掉90%。但如果有人精心設計圖表,那你就有可能還記得65%。這叫做「圖片優勢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Thumbnail
這也是一種認知偏誤,有用的文字資訊在你眼前冗長排列,搞不好是你的致富密碼,但你的大腦逃避不想看,看了在三天後也已經忘掉90%。但如果有人精心設計圖表,那你就有可能還記得65%。這叫做「圖片優勢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Thumbnail
曾幾何時,我們因為現實,摒棄了想像的能力。 AI 是否重新幫我們找回來?
Thumbnail
曾幾何時,我們因為現實,摒棄了想像的能力。 AI 是否重新幫我們找回來?
Thumbnail
帶你進入大腦的世界,更瞭解自己也更瞭解人類的行為。在疫情期間的苦悶下,來點知識和能量的補給吧!
Thumbnail
帶你進入大腦的世界,更瞭解自己也更瞭解人類的行為。在疫情期間的苦悶下,來點知識和能量的補給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