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當我一天的情人嗎?--人工智慧的社會智能溝通(關於智能溝通如何可能)

2023/07/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被朋友找去參加學術界年會,由於不小心摘要超過規定的五百字,把完整摘要貼這裡)

‘’嗨,你可以傳送任何訊息或從底下的建議選單中得到啟發。‘’這是最近熱烈討論的Chet GPT的開場白。因為GPT的出現,關於人工智能的議題又浮上檯面。在過去,從下圍棋的Alphago,到所謂的智能家電、無人駕駛的車子、AI演算的擬真圖片、自動化完成的音樂混音系統(izotope Ozone),iphone的siri等,所謂智能系統早就已經出現,。而賽伯格、人的延伸、技術物的網絡化等,講人跟技術物之間的關係之理論化嘗試不斷的出現,但為何GBT的出現又造成了一股討論的熱潮?因此 ,本文要回到人工智能的基本面,即到底什麼是人工智能,是像人腦一般可以思考的機器,還是具有意識的自動化系統?或者,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人們如何討論人工智能和AI,也就是人工智能在這個社會中出現是如何可能的?

raw-image


義大利社會學者elena esposito,從Niklas Luhmann的系統理論之溝通概念出發,提出了所謂的智能溝通,即一種虛擬化的偶連所衍生的溝通方式。回到GPT產生的熱議,不在於他是否如人腦般思考,或者比維基百科和google能更有效的給出解決方案,而是所謂的互動性的溝通被觀察、被放大、被「標示」,就像人跟人(即意識系統)之間的互動,即有著互動性條件的環境。從系統理論的觀點出發,互動性的條件是所謂的雙重偶連性的產生,即溝通的兩造是無法觀察對方意識的黑盒子,這也是「社會如何可能」這個基本問題和其他理論最大的差異。

從這個觀點出發,智能溝通,它的溝通仍是「訊息/告知」的區分,即觀察者如何理解這組區分,也就是訊息是如何被告知的,而智能溝通,則是產生出了所謂的「虛擬偶連」(也可以是其他事物),使得溝通能夠持續下去的可能性有了戲劇性的變化,也就是極不可能發生的溝通級數性的具有可能性同時也更不可能。而這個社會演化的條件來自於「演算法」的出現,但需要提醒的是,演算法並不等於電腦,演算法的重要性,就在於所謂的「有限的抽象性」這個概念,能夠將所有的事物,轉化成數字性為基礎的演算式,舉例來說,如經濟系統透過貨幣將所有的事物轉化為價格。因此,所謂的智能,有兩個重要的社會條件,即被觀察到的機器具有自我指涉的封閉性,而這在圖靈的自我演算機器就已經出現。另外則是「偶連」的出現,這就讓互動系統,或者「虛擬的互動性」被產生出來。這個時候它是不是機器就已都不重要,只要溝通能夠持續下去,這就是演算法帶來的最大成效。而本文試圖探討的,除了演算法帶來的社會條件之改變,也要探究為什麼是演算法被社會挑選出來,它的社會性條件又是什麼?

raw-image


因此開頭的GPT開場白,甚至是開場白之前的選單,甚至是你拿起手機點開這個App之前,溝通就已經進入演算法的世界。因此不是機器是否是具有像人的意識系統般的思考,而是所謂的行動者、個人、主體等被稱之為觀察者的對象,被指稱透過演算法來思考。換句話說,機器、手機、晶片、軟體,有沒有智能並不重要,而是我們的大腦透過演算法而具有了智能,並且出現了「虛擬的使用者」與之互動。


關鍵字:人工智慧、AI、智能溝通、系統理論、Chet GPT、虛擬化、偶連


聲音的背影
聲音的背影
其實只是來這裏書寫,換取一些癒治的可能。批評已經越來越不重要,價值觀也越來越經不起檢視。我相信,加拿大心理學者Gabor Maté所討論的,會取代掉我們這個社會充斥的那些,軟弱又無力的道德與價值判斷。只是,我們的環境還沒有這個社會條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