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被親友借錢,你知道用何種方式才不會反目成仇嗎?---太上感應(三十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2023年7月台灣發生[殺警重刑犯]只服刑2年,就可以去[外役監],而且惡法官只判9年刑期! 這引起社會大眾非常憤怒的不滿情緒,無法接受監獄矯正署這種[ 愚行 ]!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台灣的司法公務人員非常欠缺道德智慧的學習,很典型的只有科學、法律知識,沒有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倫理道德智慧!

何謂賢德? 日常落實仁義禮智信、忠孝而已!

何謂賢德? 日常落實仁義禮智信、忠孝而已!

 ◎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因果定律是[ 自作自受,他人無法替代、改變 ! ],因此就[因果]簡單概念來說,世間欠人錢財,就得還錢,一塊錢都不能少。若是[加害者]殺害一條人命,就得償還一條人命。不論是世間人類、神明、諸佛菩薩經典都是如此說的

佛說世間人的觀念就是[ 愚痴顛倒 ]的,台灣司法極為偏頗狹隘的只看到[ 加害者 ]的所謂科學[人權],而不知要令加害者負起責任,承擔後果,去補償[ 受害者 ]家屬失去家人的精神損失、財物損失。

 以台南殺警案的一條人命餘壽來說,可能尚有5、60年的壽命及家庭責任,加害者就必須[ 終身監禁 ],以被害者的餘壽計算,監禁在監獄中60年以上,並且在監獄中工作賺錢來償還自身的殺生罪惡。

 

加害者該如何償還被害者的家屬呢?

一、讓加害者在監獄中工作賺錢,將所得之財物用來償還國家、社會照顧犯人的資源,同時也要償還受害家庭的失去家人的精神、財物傷害損失。

二、更要終身接受[ 善良的做人處世 ]道德倫理教育。讓犯人明白自己的殺人惡行是人還是禽獸? 明白做人與做禽獸的分別,才可能升起慚愧羞恥心,明白自己是真正做錯了。

 

◎ 犯人為何要在監獄中受道德仁義觀念教育呢?

因為會殺人的犯罪者,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 憤怒 ],犯人沒有依照理智處事,只用感覺情緒發洩。因為人類憤怒就會去[ 實行 ]言語、行為的殺害,因為憤怒就沒有理智,沒有理智就是愚痴,就不能控制自己,就為所欲為了!

禽獸之所以為禽獸,就是因為[ 愚痴 ]。禽獸是與愚痴相等的,是畫上等號的,而人類愚痴加上憤怒,就鑄下大錯了!

所以監禁的方法不只是保護社會大眾不被犯罪者傷害,使他失去自由。更重要的是,要犯罪者在監獄中,接受倫理道德教育,從禽獸轉變成善良人類,不管刑期是長是短。

因為如此做才是根本解決[ 社會犯罪問題 ]的方法。使人能夠喚醒、明白,人類的本性是清靜純善的,只因為沒有受到[ 做人的道德教育 ]而已。


除非是特殊狀況,所以凡是殺人重犯都應該判處[ 終身監禁 ],終身不得假釋如此才可以使[ 為惡者 ]在作惡時,能夠三思、猶豫、警惕,這嚴重的後果是要用一生時光來償還的,不是判幾年輕刑而已,更沒有僥倖逃脫的空間,就可能減少社會犯罪的問題!

 ★ 在此呼籲台灣人民能警醒,一方面要求政府司法[ 用重典 ],一方面弘揚、推廣倫理道德教育,教育家人、親友有理智正見觀念,使社會犯罪問題降到最少,台灣人民能安居樂業,生活無所恐懼,幸福安康!

 

※【太上感應篇】原文:【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負他貨財,願他身死】(負:虧欠不還)

※ [貨]是指器物,[財]是銀錢。[負]是指向人借取、求取。

人藉著這些所借器物、錢財度過難關,時日一久卻忘恩負義,故意不還

《中誡經》曰:[ 人如有欠他人的債務,眼下沒有償還,便常常憂思債欠,日日想要償還。若是想要不還債,就希望債主死去,好消滅自己的債務。這種存心,現世就是豺狼險惡之心,來世難道能逃過投胎成犬馬嗎? 也是非常愚痴之行。]

 

【證例】漢朝閻敞做郡掾,名叫[第五常]太守被徵兵,將自己的俸祿寄放在閻敞這邊,日後來取,閻敞就將它埋在土下。之後五常將要命終之時,告訴九歲的孤孫說:[我有三十萬錢寄放在閻敞那裏,你可去取回。]

等孤孫長大後,去求見閻敞,閻敞見到五常之孫悲喜交集,馬上將寄錢挖出,還給五常之孫,封口都完好如初。孤孫說:[ 祖父只說有三十萬錢,今日卻有一百三十萬錢,不敢收。]

閻敞說;[ 那是你祖父病糊塗說錯了,你不要懷疑。],最後全部都還給五常之孫。閻敞最後官位升至[刺史]。(郡掾:州長副手。刺史:地方糾察官) (錢:銅錢)

 

債主、欠債者的善念、惡念 ?

※台灣有許多欠下債務的人,被黑道、債主用各種非法手段討債,擄人、恐嚇、毆打、殺傷等等不一而足,極盡虐待之能事,只為要求還錢。這是為了[ 賺錢 ]而借貸,不只賺取高額的利息,連本帶利的計算利息,像滾雪球一般成為天文數字,使人無法償還。

借錢的被害者因此家破人亡,這與殺人無異,等同殺生罪,天神最為此憤怒,早已記錄在冊,扣減福壽,隨時降下天罰。

 而有一種是自己借了他人財物,故意使壞不還,還動起殺念,心中[ 詛咒 ]債主身死,自己可以不必還債。這也是等同觸犯[ 殺生罪 ],不僅觸怒天神,還為自己、子孫招來災禍,有何益處呢?

故 我們在想要借貸的當下動念,應當三思再三思,莫以為神明不知!

 

  佛說:[ 財布施,得財富 ],若是有心、有能力借人財物,解救困境,應當不收取利息,還款期限多寬容,如此才是真行善。又或許債務人無力償還時,也能取消、撕毀借據,或是明說不必償還,解除他人的經濟生活痛苦。

表面看起來好像是財物損失了,其實本質是[ 布施財物 ],而且因果報應不可思議,日後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或是自己需要之時,先前的財物又重回自身身上

這不只是神明護佑,也是因果[自作自受]的自然法則。我們應當深信不疑,為自己、子孫積累陰德才是!


古人為何說:[ 親兄弟,要明算帳 ]?

一、誠信全失,命運乖桀

佛說人類若是欠債不還,就是犯妄言、偷盜二罪。試想想他人若是不歸還所欠之財物,自己心中必定憂心憤恨[欠債者]的欺騙,認為欠債者就是騙子、偷竊者,雙方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誠信,就毀滅了!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說明了,人若是不誠實,欺詐沒有信用,是無法被人類社會所接受,無法立足於社會中的,做任何事都無法成功!


二、誠信理智立契約,護己又護人

 所以如果真是萬不得已,必須籌借錢財,也必須有智慧的保護自己。衡量自身能力,遵守法律,尋求正當管道,不論多親密的親朋好友,互相寫下詳細清楚的借貸契約,日後按時還款。

不只安定債主的心,預防他暴力討債或是不守口說承諾;也能使自己有餘力能工作償還債務,不被暴力傷害,危及生命安全。

 古德說:[親兄弟,明算帳],是極有長遠智慧的名言。不管是親人、朋友,立下借據契約,都是一種[誠信]的表現,能使他人相信於自己,自己也能受到因果道義、法律的保護,兩相受益,不會反目成仇,這才是[ 借貸錢財 ]的正確方式。

 

否則就如同每日台灣新聞上播放的,為還債務而[被殺害]的刑事案件。也許一方面,人因為[ 感情 ]而商借出去錢財,等到發現對方不還錢而憤怒不堪,進而失去理智,逼迫虐殺[債務人]還債。

等人死亡後,不只自己身揹殺人重刑,身陷牢獄,錢財也收不回來,人財兩失,不是愚不可及的做法嗎? 自作自受又能怪誰呢?

 ★ 這也是諸佛菩薩一再教導我們,處理世間之事,必須用智慧而不能用感情,才不會做錯抉擇,自嚐痛苦折磨,又後悔莫及!


歸還財物不侵占,是何種美德?

 另有一種[誠信]是被人寄託財物,時間一到,要完全無損的歸還[物主]。若有減少、損害、占為己有、謊稱丟失等等各種情況,就是犯下佛說的[妄言、偷盜罪],那就是欺詐了!

反之,能像古例中的閻敞,受託謹慎保管,並能完整歸還,這就是做到[誠信]。若是一生都能做到[誠信],不僅不會損失錢財,必受神明護佑,後福無窮,財富增加,災禍遠離,詐騙小人不能近身等等好處。

 尤其台灣在網路、國際上的治安良好名聲中,許多外國人因旅遊而丟失錢財、物品,都能很快找回。就是因為大部分台灣人,都能做到善良不貪心,做到誠信歸還財物,做到將心比心的仁恕之心,才有此美名。

希望這個[ 誠信 ]美德,能永存於台灣,進而影響全世界!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干:求取、營求、拜託。遂:願望達成)

※ [干求]是指一切大小事,凡是有關於懇求、請託於人都算是。

不遂,就是不如意。[詛咒]是希望他人有災禍。[憤恨]是心中積累怨毒。

★君子通達事理,安於天命,豈肯向人營求? 又或許不得已,向人求取,己身並非端正,結果無法如意,也應當自我反省。若只是咒恨他人,就是反覆無常的小人!

 

【證例】宋朝盧某,夜裡身帶百金送給王旦,請求王旦讓自己做[江淮發運使]。王旦拒絕說:[你的才能無法擔任這個職位,我怎敢以私廢公,耽誤國事?],盧某慚愧而退。

盧某回家後,早晚終日焚香咒詛,希求王旦速死。夜夢神明斥責說:[ 王旦忠心為國,你卻想要他早日死去,天帝將要降罪於你。],數日後果然暴斃。

 

于鐵樵言:[ 對人有所請求,自身雖然非常迫切,而對方或許能力做不到,或是情勢不允便,因此[不如意]之事,十件中有九件,真正如意之事,十件中才一件,這才是情理之常。]

宋朝范忠宣說:[人雖至愚,責人則明;人雖至明,恕己則昏。人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聖賢地位,不患不到。]

所以求人者、怨人者,應將以上二公之言,再三反思才是!

 

【證例】台灣每日新聞上,都有許多此類的衣食住行的[糾紛小事],例如有某大學學生去餐廳吃[免費]的白飯吃不飽,不知感恩,就上網留言抱怨責備,這是利己不利人。

例如路上行車,遇見不守交通規則之人,互相謾罵、鬥毆等等,這都是[干求不遂,便生瞋恨],有的人真的會[ 言語詛咒人 ]。

都是心中有所求,要求他人守法,或要求[利己不利人]之事。所求不如意就發脾氣的觀念、習慣,成為台灣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以為這是[正常]解決問題的方法,殊不知根本沒有用!


為什麼 佛陀一直說人不可被自身的感覺情緒控制?

[發脾氣]不只無用,對自身更會養成惡習慣,日日造惡業,日積月累,惡業一滿,災禍就出現。是何原因呢? 因為瞋恚心會使人失去理智,做下愚蠢之事,而終身後悔。

 所以《論語》孔子說:[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聖師孔子教誨我們,遇到事務問題,要冷靜思惟,謹微慎小,如履薄冰,詳細思考計畫,努力使結果能利人利己,利國利社會,有善果的循環才是最重要的。

在當下用憤怒情緒、發洩詛咒,處理人際關係問題,就是現代人所說的[ 情緒精神暴力、言語暴力 ],結果可能是所求不得,人生事事不如意,或是兩敗俱傷,又有何益處呢?


佛在《十善業道經》中說:[ 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

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爭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自己心中會一直祥和寧靜,充滿快樂喜悅,不喜與人爭吵,冷靜自持,不會去做損害他人之事,就是慈悲心。

六、常做利益安樂眾生心。

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因修持不瞋怒心,心定安寧,以此善業,命終升天界)。]

所以 佛菩薩一直教誨我們凡人,不可有發脾氣的習慣,要日日訓練自己的心念修[ 忍辱 ],訓練自己控制情緒。就可以獲得八種快樂心法,人快樂就健康長壽! 而且也能得到眾人尊敬,年輕貌美的好處。

 

佛菩薩在經文中告訴我們,心念、情緒都是可以由我們自身去[ 練習控制 ]的,就是修行。每日、每時隨時隨地,不必思考時就常常練習,再加上學習、理解、背誦佛經、聖賢經典,日久[ 控念功夫 ]就熟練,遇事遇人就不會生氣,反而會[ 生智慧 ]。

這就是 佛所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有了智慧,處理人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一點都不煩燥! 反而因為做到[不生氣]這個善行,而會得到許多善報。例如老闆可能會看到你的沉穩、冷靜,有條理有智慧的解決問題,能寬容待人而去提拔你升職。

 總而言之,柔和質直不生氣是善行、是正常;憤怒心是惡行、是不正常。斷惡行善,心安靜定,言行自然和諧、謹慎,不輕易與人衝突,就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就能造就正常幸福人生。

               

 

              摘錄翻譯自《太上感應篇彙解》

               祝大家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

佛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胸廣大,包容萬物,來自於不貪、不瞋恚、不愚痴的智慧!!

佛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胸廣大,包容萬物,來自於不貪、不瞋恚、不愚痴的智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幸福的人生
27會員
134內容數
太上感應篇,相傳晉抱朴子葛淵所作。開宗明義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蓋彰善癉惡,勸誡世人,知所警惕,而有所趨避取捨! 稽之內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行事、善惡、禍福、吉凶、悔吝之間,有其果者,必有其因。施之人者,報受諸己;如形影之相隨,聲響之相應。廣宇宙自然之理,釐然不爽!
幸福的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4/03/26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2024/03/26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2024/01/30
印光大師及[ 太上老君 ]強調了做好人和明白因果報應的重要,以及給出了許多證例證明這些道理。
Thumbnail
2024/01/30
印光大師及[ 太上老君 ]強調了做好人和明白因果報應的重要,以及給出了許多證例證明這些道理。
Thumbnail
2024/01/02
○ 印光大師法語 : --- 龍鳳子女來自於(父)母親修身修德,篤行其職責。 ○男人為一家之主的角色,對於女子的言語要謹慎思考分辨,以免不孝父母,使家庭崩毀。 ○人類習慣喜新厭舊的愚行,對一切物質應該要節儉惜物,對於親友要長情珍惜故舊。 ○善人表裡如一,誠信待人;惡人是口是心非,表裡不一。
Thumbnail
2024/01/02
○ 印光大師法語 : --- 龍鳳子女來自於(父)母親修身修德,篤行其職責。 ○男人為一家之主的角色,對於女子的言語要謹慎思考分辨,以免不孝父母,使家庭崩毀。 ○人類習慣喜新厭舊的愚行,對一切物質應該要節儉惜物,對於親友要長情珍惜故舊。 ○善人表裡如一,誠信待人;惡人是口是心非,表裡不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所有傷害別人的人,都是故意的. 因為,當這些人在傷害別人時, 事先都以權衡利弊,他會把利與弊作對比, 最後選擇傷害你. 因為在他們的心裡, 傷害你無所謂,代價很小, 他們或許會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就是真相,殘酷而又真實.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臉皮越來越厚的人, 得寸進尺,永遠填不滿
Thumbnail
所有傷害別人的人,都是故意的. 因為,當這些人在傷害別人時, 事先都以權衡利弊,他會把利與弊作對比, 最後選擇傷害你. 因為在他們的心裡, 傷害你無所謂,代價很小, 他們或許會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就是真相,殘酷而又真實.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臉皮越來越厚的人, 得寸進尺,永遠填不滿
Thumbnail
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   1.新官墮落定律 新官第一次是接受聖賢的教育(教科書),第二次是接受社會(熟悉地方的人士、土豪)的教育(社會化)。 2.晏氏轉型 仁政是理想的為官之道,但受到上下的壓力,原來上邊是希望我們媚的,媚上就要上貢,難免就得欺負下邊。下邊也意外的好欺負,當中的積極分子會幫忙
Thumbnail
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   1.新官墮落定律 新官第一次是接受聖賢的教育(教科書),第二次是接受社會(熟悉地方的人士、土豪)的教育(社會化)。 2.晏氏轉型 仁政是理想的為官之道,但受到上下的壓力,原來上邊是希望我們媚的,媚上就要上貢,難免就得欺負下邊。下邊也意外的好欺負,當中的積極分子會幫忙
Thumbnail
◎古人為何說:[ 親兄弟,要明算帳 ]? 一、誠信全失,命運乖桀。---借錢不還,失卻誠信,眾叛親離。 二、誠信理智立契約,護己又護人。---再親密也要立契約,因為想和你有長長久久的情誼! 三、 歸還財物不侵占,是何種美德?----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仁恕之行!
Thumbnail
◎古人為何說:[ 親兄弟,要明算帳 ]? 一、誠信全失,命運乖桀。---借錢不還,失卻誠信,眾叛親離。 二、誠信理智立契約,護己又護人。---再親密也要立契約,因為想和你有長長久久的情誼! 三、 歸還財物不侵占,是何種美德?----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仁恕之行!
Thumbnail
最近看到格子友發佈文章,都是談及一些『弱勢人士』心中的意念與 苦情。文筆簡潔優美,內容卻又沉鬱哀愁,我才發現了更多人的內心 世界,好像與我們所認知的假設相去甚遠,甚至遠得難以想像。 儘管格子友裡面不乏律師法官,但我相信提出自己在這方面的觀念, 可以讓這些專業人士多了一些角度,去看『審判』應有的面貌。
Thumbnail
最近看到格子友發佈文章,都是談及一些『弱勢人士』心中的意念與 苦情。文筆簡潔優美,內容卻又沉鬱哀愁,我才發現了更多人的內心 世界,好像與我們所認知的假設相去甚遠,甚至遠得難以想像。 儘管格子友裡面不乏律師法官,但我相信提出自己在這方面的觀念, 可以讓這些專業人士多了一些角度,去看『審判』應有的面貌。
Thumbnail
如果你看到我的標題,那你應該很清楚我的態度了。沒錯,我他媽的就是一個堅決反對廢除死刑的人。 以下我這篇文章可能有些在用字遣詞上面可能帶有情緒,但那就是我的感受。如果有誰感到不舒適的,那是你家的事情,你可以左轉離開,我沒有逼你強留,感謝。 最近的新聞大家也看到了,真的是令人痛心。
Thumbnail
如果你看到我的標題,那你應該很清楚我的態度了。沒錯,我他媽的就是一個堅決反對廢除死刑的人。 以下我這篇文章可能有些在用字遣詞上面可能帶有情緒,但那就是我的感受。如果有誰感到不舒適的,那是你家的事情,你可以左轉離開,我沒有逼你強留,感謝。 最近的新聞大家也看到了,真的是令人痛心。
Thumbnail
那些所謂的壞人,或許只能說是動物的本性比較強烈罷了。
Thumbnail
那些所謂的壞人,或許只能說是動物的本性比較強烈罷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