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這本書《Montessori–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是聽鄭同僚教授說:「如果你對蒙特梭利有任何的疑慮,這本書可以給你全部的答案。」於是就興起了閱讀這本書的雄心壯志。是說大學畢業之後,好像沒有那麼認真閱讀厚厚的英文書籍了,所以也就藉由分享逼迫自己一下。(但從照片中可看出這書,真的是密密麻麻的字啊!且同時還有眾多工作要做啊!還請原諒我的進度緩慢..) 我將慢慢陸續分期分享書的內容,文章可能較為嚴肅,提供有興趣者可以參考囉!
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家,也曾經受過蒙特梭利教師培訓,但儘管受過訓練,她早期對於蒙式教育實際上是否真如說的那麼好,始終保有懷疑。而後來當她開始為孩子尋找真正好的蒙特梭利學校時,她發揮心理學家的研究精神,要將所有蒙特梭利的理論找到科學上面的證據,顯示它真的是較好的孩童教育方式,而她也真的做到了,所以這本書就是她詳細的研究資訊。
首先第一章「An Answer to the Crisis in Education」,前半段在說明現在教育體制的問題,後半段則開始討論蒙特梭利教育。此篇就先分享前半段,首先作者指出根據很多研究,目前的學校教育滿意度非常低,大部分的小孩不喜歡上學不喜歡學習。但是出了學校,其實可以發現孩子是喜歡學習新知的。所以為甚麼會這樣? 其實,我們可能因為非常熟悉現在的教育制度,以至於沒有意識到這個教育體制也是近100多年來才發展出的。在1850年之前的學校其實就是混齡學校,僅有一間教室,老師針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進度的個人教導。而隨後當然因為人口增加,但最主要是受以下兩種模式的影響,而建立起現今的教育體制。
其一是奠基於工業革命後的工廠式思維:
20世紀開始將工廠式的思維帶進了教育體制,追求效率成為基本思想,要追求效率、追求良率,所以老師如同工人一樣,工作的內容需要能夠被分析,要能夠被清楚掌握細節,所教的內容也就變成是由主管單位(工廠經理)來告知要教什麼內容。將一批批受訓好的老師(工人)送到學校,按照規範要求的內容來教導學生(做出產品) ,因此效率凌駕於小孩的真實需求以及興趣,然後如同工廠作業一般,設定固定時間50分鐘,從一個教室轉移到另一個教室(生產線) ,也達成最佳的效率,現在或許沒有轉換教室,但一樣是每50分鐘切換一個主題,不管老師或學生的實際狀況如何,全部要在這50分鐘內完成應該要提供的內容。
但有趣的是,儘管這些制度是為了追求效率,但過去這些年研究卻表明,學校反而變得越來越沒有效率,且成本大幅提升。因為不重視個別差異性,認為需要一致性,所以反而成本增加,例如:在多種族地區的學校,為了公平就變成所有人都要學習多種語言,這樣反而大幅降低了效率。
其二是奠基於行為主義的獎逞邏輯
除了工廠思維之外,當時還有一個重大學理是奠基於哲學家洛克,他認為人生下來是如同一張白板一樣,不帶有任何記憶與思想,可由成人去在白板上面添加想要添加的內容。加上行為主義認為人的行為是可以被制約的,將學習的歷程解釋為是條件的作用,也就是受刺激反應的制約。因此認為應該採取獎勵以及逞罰的方式來對待教育。而因為人的學習方式是制約的反應,所以僅需要提供孩子有限的內容,教受教課書上的內容即可,不需要提供前後脈絡等等更多的資訊。
而雖然近代對於這種傳統體制常規教育(Conventional system)有不少的檢討與反應,包括後來提出的建構主義者們(Constructivists),認為小孩不是白板,人是依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的。但仍然沒有辦法推翻傳統常規教育,作者認為可能原因包括:
1.新教育推動時碰上大蕭條以及麥卡錫主義,大家都傾向於保守,維持原本熟悉的制度。
2.受到過去常規體制教育出來的老師,其實並不會真正的新的建構式教法。
3.包括教室的設計,課本設計等等硬體環境,都是適合符合傳統教育的。
4.建構主義並沒有提供足夠完整的課程,老師只能自己發揮,而老師也是傳統教育出生,所以成功案例不夠多。
因此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的研究,來顯示建構式的教育可能是更好的教育模式,後文陸續討論。
說實話我在閱讀這章之前,雖然覺得現有體制有些問題,但還真的沒有想到習以為常的制度其實是這樣來的,所以其實也沒有什麼絕對的正統性,因為體制應該隨著研究發現,或者時代轉變而改善才對。但要打破既有體制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上書籍的閱讀內容 如果本人理解上有所偏差 也請先進指教)
#蒙特梭利小學
#蒙特梭利在我家 #montessoriathome
#實驗教育
#教養
#育兒
#教育
#兒童心理
#蒙特梭利 #montessori
#Montessori 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
#心理學
#兒童哲學
#哲學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