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楊德昌電影裡的語言、族群與階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早開始注意到這件事,是《恐怖份子》(1986)裡的一場不是太關鍵的戲。「外國妞」偷了攝影師的相機去變賣,店老闆操著台語出價,旁邊的跟班小弟一搭一唱,兩人語氣兇惡、江湖味十足。後來我注意到店老闆的嘴形,從頭到尾講的卻是國語。

我忍不住尋思,如果原來講的是國語,是什麼理由、什麼創作考量,要改配台語?更顯得店裡兩人的兇惡神態、江湖打滾的習性嗎?但又為何台語和江湖味有直接關聯?而楊德昌如此的敘事策略,反映的是他的社會觀察還是刻板印象?

對於多種語言口條的表現,在後來的楊德昌作品裡比較少再見到;他的首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1983)倒是對語言的配置有頗細膩的斟酌:張艾嘉飾演的林佳莉以台語為母語,在家中則還有擔任醫師的父親會操日語,同時說明林父年輕時留學日本的經歷、也反映林家較優渥的背景。至於胡茵夢飾演的譚蔚青則是講國語,她的母親所講的國語也略帶「外省腔」;而譚蔚青家中的鋼琴、還有她後來拿了獎學金到奧地利留學,多少也暗示了譚家較優渥的階級背景。

若以上的語言、族群、階級等佈局看起來都很呼應故事背景、1970年代早期台灣的一般社會生活,較隱晦的訊息則需要進一步細察。頗有大家庭架勢的林家雇有幫傭,講的也是台語,或許說明了那個經濟正起飛之際的台灣,仍有中下階層在其他家庭擔任長工、家傭等職,且以本省籍居多。甚至已婚的佳莉所雇用的年輕幫傭,說的依然是帶著台語腔的國語;佳莉尋夫所在的偏鄉漁港,幾乎所有居民講的也是台語或台語腔的國語。以上種種反映楊德昌的社會觀察,將台語作為本土族群的母語拉出了跨越階級的光譜,還提醒我們日語在殖民時期所暗示的階級意義。

而如果將台語在楊德昌作品裡的設置和國語兩相對比,更能突顯箇中的耐人尋味處:在《海灘的一天》裡,國語是1970年代大學生、1980年代跨越幾乎所有公共空間與私密場合的交談語言。到了《恐怖份子》,國語已成為無所不在的語言,並且以慣習認知的本省、外省腔,來界定階級職別:醫師作家等精英階層,講的必然是字正腔圓的國語,中小企業幹部或基層警員所操的國語,則或多或少帶有母語暗示的台語腔。

然而這裡有個被掩蓋的關鍵:國語作為國民黨統治時期以來的官方語言,尤其是國語政策、加上1967年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進一步推波助瀾,讓國語成為實質的強勢語言。但國語理應跨越階級的社會現實,不論是在《海灘的一天》或《恐怖份子》裡,卻都被掩蓋掉了。事實上,在這兩部片、乃至於楊德昌接下來的幾乎所有作品裡,都不曾存在像是老兵或中下階層作為母語、第一語言、或生活空間內所使用的國語,甚至老兵的形象都幾乎不存在過。國語,在《海灘的一天》與《恐怖份子》裡,不僅是實質意義上正式場合與私密交流的交談語言,還成為帶有現代、都會、高等教育、中產階級、專業、因而也是權威等文化訊息與價值的語言。

我以「族群」、「語言」、「楊德昌」幾組關鍵字,在網路和期刊論文系統稍做搜尋,並沒有發現什麼文章特別探討這個問題(搜尋時間:2023年七月)。頗感驚訝,也覺得可惜。當然,楊德昌的其他作品裡同樣看得到語言的文化政治操作痕跡,這裡只是藉早期的兩部拋磚引玉。無論如何,從國片裡的語言、口條作為一種設計或配置,頗能看出國、台乃至客家語在特定導演作品中的創作軌跡與文化政治,也能幫助我們考察語言表現在台灣電影史中的流變。

avatar-img
3會員
1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論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3期的《電影欣賞》雜誌刊登的〈站著說故事102年:廖桑的Moviola立式剪接機〉介紹堪稱寶島僅此一台的電影立式剪接機的二三事,也訪問到廖慶松本人現身說法。文章提到經典電影的「慢風格」與今日電影的快,剪接在其中扮演的作用。剪接與電影今昔的快慢,有必然的關聯嗎?
當(32)期的《攝影之聲》雜誌封面是極為討喜的燦笑兔子圖案,歡愉和樂之際卻有一處不相襯:兔子胯下騎著一枚炸彈。這是繪製在一架美國F-111戰機上的圖案,呼應的是本期雜誌專題「戰爭機器」。 「戰爭機器」專題收錄文章多元,從攝影技術應用在軍事科技、監視技術的演進與戰場、視覺文化於戰時開發各式「愛國」產品
即使是頗為典型的好萊塢愛情喜劇,《上班女郎》仍生動點出1980年代美國拜金風尚發展到極致的面貌:紐約等於成功,更精準地說,曼哈頓、華爾街才等於成功。對比之下,紐約周邊,如片中女主角跨海到曼哈頓尋夢的起點史坦頓島,則是「族裔」地帶,非金髮白人中產階級文化的聚集區。從而,社會向上流動同時也是地理意義與族
193期的《電影欣賞》雜誌刊登的〈站著說故事102年:廖桑的Moviola立式剪接機〉介紹堪稱寶島僅此一台的電影立式剪接機的二三事,也訪問到廖慶松本人現身說法。文章提到經典電影的「慢風格」與今日電影的快,剪接在其中扮演的作用。剪接與電影今昔的快慢,有必然的關聯嗎?
當(32)期的《攝影之聲》雜誌封面是極為討喜的燦笑兔子圖案,歡愉和樂之際卻有一處不相襯:兔子胯下騎著一枚炸彈。這是繪製在一架美國F-111戰機上的圖案,呼應的是本期雜誌專題「戰爭機器」。 「戰爭機器」專題收錄文章多元,從攝影技術應用在軍事科技、監視技術的演進與戰場、視覺文化於戰時開發各式「愛國」產品
即使是頗為典型的好萊塢愛情喜劇,《上班女郎》仍生動點出1980年代美國拜金風尚發展到極致的面貌:紐約等於成功,更精準地說,曼哈頓、華爾街才等於成功。對比之下,紐約周邊,如片中女主角跨海到曼哈頓尋夢的起點史坦頓島,則是「族裔」地帶,非金髮白人中產階級文化的聚集區。從而,社會向上流動同時也是地理意義與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Panai唱柯智豪所寫的〈入漿〉。我曾經問柯董aka柯大aka豪神aka豪大大,歌詞裡的「花收變硬,免閣美麗,甘願入漿,我是你的,白漿飽穗, 不再花開。」是不是一種情慾描寫,他耐人尋味的表示,只要你願意,每首歌都可以情慾解讀,話是四兩撥千斤,表情倒是很興奮。 今天突然想起,「情慾的暗示」這件事,
Thumbnail
結帳櫃台就守在樓梯旁,看來老闆模樣的,是一位花白頭髮的中年男子,臉色低沉的接過書,收錢,裝袋。 「你係台灣來的?」他忽然開口。 「係。」我點頭,回了一句口音不準的港語。 他燦然一笑:「多謝。」彷彿喟嘆般的在地港語。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林嘉玲在導演和商業帝國的交錯背景下,投資方而非醫生的方思語又是什麼樣的神祕魅力人物?林超民的母親葉羽婷是「傳奇」,方思語像神話女神一般神祕存在。擁有商業帝國支持的「婦愁者聯盟」為婦女提供全方位的保護與支持。林超民看不透林嘉玲的潛力,但他已經擁有了一個了不起的計劃,能不能實現,就看林嘉玲的真正能力了。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1990年代臺灣引入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和外籍移工,改變了臺灣整個族裔地景。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因為跨境婚姻移入臺灣,所以將原鄉的飲食習慣也帶入台灣。隨著新住民自力謀生經營東南亞雜貨店和餐飲店的數量增加,人們對於東南亞商品和料理的接受度與消費需求也逐漸提高。
Thumbnail
吳子霏喜歡學習新語言。成長時期還不覺得,然而拍《鹽水大飯店》的時候,她更深刻感受到台語表達之美:「台語很能夠表達情緒,尤其氣口的表現是可以很細膩地傳達感情,語助詞的親切感也很好。」身為台南人的她,自認台語程度有及格,也還有進步空間。事實上,成長過程浸淫在台語環境中,讓吳子霏接演時幾乎沒有遇到障礙。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Panai唱柯智豪所寫的〈入漿〉。我曾經問柯董aka柯大aka豪神aka豪大大,歌詞裡的「花收變硬,免閣美麗,甘願入漿,我是你的,白漿飽穗, 不再花開。」是不是一種情慾描寫,他耐人尋味的表示,只要你願意,每首歌都可以情慾解讀,話是四兩撥千斤,表情倒是很興奮。 今天突然想起,「情慾的暗示」這件事,
Thumbnail
結帳櫃台就守在樓梯旁,看來老闆模樣的,是一位花白頭髮的中年男子,臉色低沉的接過書,收錢,裝袋。 「你係台灣來的?」他忽然開口。 「係。」我點頭,回了一句口音不準的港語。 他燦然一笑:「多謝。」彷彿喟嘆般的在地港語。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林嘉玲在導演和商業帝國的交錯背景下,投資方而非醫生的方思語又是什麼樣的神祕魅力人物?林超民的母親葉羽婷是「傳奇」,方思語像神話女神一般神祕存在。擁有商業帝國支持的「婦愁者聯盟」為婦女提供全方位的保護與支持。林超民看不透林嘉玲的潛力,但他已經擁有了一個了不起的計劃,能不能實現,就看林嘉玲的真正能力了。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1990年代臺灣引入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和外籍移工,改變了臺灣整個族裔地景。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因為跨境婚姻移入臺灣,所以將原鄉的飲食習慣也帶入台灣。隨著新住民自力謀生經營東南亞雜貨店和餐飲店的數量增加,人們對於東南亞商品和料理的接受度與消費需求也逐漸提高。
Thumbnail
吳子霏喜歡學習新語言。成長時期還不覺得,然而拍《鹽水大飯店》的時候,她更深刻感受到台語表達之美:「台語很能夠表達情緒,尤其氣口的表現是可以很細膩地傳達感情,語助詞的親切感也很好。」身為台南人的她,自認台語程度有及格,也還有進步空間。事實上,成長過程浸淫在台語環境中,讓吳子霏接演時幾乎沒有遇到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