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系列(1) 從小眾開始的群體改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那些日子,耶穌出去,上山祈禱,整夜向上帝禱告。到了天亮,他叫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 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他弟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 馬太和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激進黨的西門, 雅各的兒子猶大和後來成為出賣者的加略人猶大。 耶穌和他們下了山,站在一塊平地上;在一起的有許多門徒,又有許多百姓從全猶太和耶路撒冷,並推羅、西頓的海邊來, 都要聽他講道,又希望耶穌醫治他們的病;還有被污靈纏磨的,也得了醫治。 眾人都想要摸他,因為有能力從他身上發出來,治好了他們。路加福音 6:12‭-‬19


在前面段落的敘述中,耶穌在會堂治好手枯乾的人,手枯乾在現代醫學的眼中,大致上就是萎縮,或是壞死的概念。那時他顯了厲害的神蹟,有許多人跟隨他,即便如此,大環境依然是不友善的,這個不友善包含各種政治的角力,在耶穌時代的羅馬中央政府與希律傀儡政府之間的權力糾葛,或是宗教發語權的競爭,法利賽經師和撒都該進步派互相爭執在傳統與新時代文化延續的議題,這樣的處境並不是擁有一個理想,或是有一群廣大的信眾跟隨就可以走遍天下的,信眾來得快,去得也快。

耶穌很明白這件事的發展性與有限性,或許這也是他徹夜禱告的原因,他要完全堅持自己的理念向高牆碰撞,或是修正自己的道路設法混入這些主流文化中,或是有什麼其他的可能性。

最後耶穌的選擇,倒是比較像創造一個次文化,透過熟識緊密的夥伴們,設法在這個小的圈圈裡實踐這個理想,以免這個「耶穌運動」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個團體是一個半開放又半封閉的群體,開放是在於他不是一個隱藏的團體,任何人都可以聽到消息,有大批跟隨的群眾,或是在會堂聽到耶穌講道,這些人外在的人可以看見他們的存在,可以知道部分的訊息,甚至可以加入。而封閉則是在於它對外使用比喻,私下聚會,偶爾往山上去,有著自己的生活型態。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應該怎麼樣跟隨耶穌,或是學習和耶穌一樣,知道理想很大和現實有困難時,找到可以執行的折衷方案,一步步前進呢?或者,這個模式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發呢?面對新時代的文化分布,有的人說是水瓶時代,一個期待平等,以小眾文化取代群體文化,以知識傳遞取代知識霸權的時代,這樣的組織模式似乎也是一個對照,我們不再像過去的人一樣,使用類似的教科書,讀類似的專刊社論,相反的,各自的人分化成不同的小群體,彼此設法找到自己的信念和歸屬。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我們想要活著不再像是過去一樣,完全需要依附於統一的知識系統,文理組的分類也不再能符合我們對社會適應,但這樣安身立命的新模式,我們最終想追求的是什麼呢?自由似乎不再是重點,正確也不再是,那真或善或美,依舊適用嗎?

崔斯坦的的新詩,分享崔斯坦對生活的觀察,感情的點滴,以及自我成長的創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教會的復興與差派 教會的禱告與呼召 隨著門徒訓練和宣教團隊的逐步成熟,教會裡湧現出一批火熱追求的年輕人。他們不再滿足於在村裡服事,而是渴望走出去,將福音傳遞到更遠的地方。 一次禱告會上,張伯引用《使徒行傳》13章安提阿教會的經文:「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阿根廷諺語:「說者撒種,聽者收割。」(《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在閱讀了《雙翼展翅上騰的健康教會》〔全人關懷小組〕及〔以需要為本的佈道事工 〕兩個章節之後,我個人得到靈性的大幅成長,也使我的眼界大大開啟。 在〔全人關懷小組〕這一章,金牧師對小組的定義,簡單講就是「以耶穌為生命的家人聚會」,詳細的定義是:「以經歷耶穌基督的同在及能力為目標,使小組能持
Thumbnail
金牧師在第三章開頭就說:「教會的復興始於發現上帝國度的價值。」引述《馬太福音》十三章44-46節「重價的珠子」來比喻上帝國度的價值。因為天國是隱藏的,少有人知道天國的價值,一旦知悉天國寶貴的價值,都會不計代價投入。
Thumbnail
奧伯格(John Ortberg):「成熟的偉大標記之一,就是接受這個事實:人人有其『瑕疵』。」(《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p14)
講了一些初代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我們先回頭談一下早期教會的狀況。  在耶路薩冷,因為使徒都在那邊,基本上就是本家,但「沒有教會」,其實一開始他們都還是去聖殿宣講(不然五旬節三千人受洗你想那是哪種場地,耶路撒冷哪裡可以塞三千人),其他城市也大多去猶太會堂,直到被迫害,而且有外邦人加入,因此開始
Thumbnail
我們這一生大半沉溺在世俗生活中,所奔忙的都無非和世間的享樂相關。如何賺到更多的金錢?如何使生活所需的財富取得更多?如何使自己及家人更有安全感?佔據了我們所有的心思。我們討厭被各階層的權柄掌管,也不想被神管教。
Thumbnail
教會的復興與差派 教會的禱告與呼召 隨著門徒訓練和宣教團隊的逐步成熟,教會裡湧現出一批火熱追求的年輕人。他們不再滿足於在村裡服事,而是渴望走出去,將福音傳遞到更遠的地方。 一次禱告會上,張伯引用《使徒行傳》13章安提阿教會的經文:「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阿根廷諺語:「說者撒種,聽者收割。」(《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在閱讀了《雙翼展翅上騰的健康教會》〔全人關懷小組〕及〔以需要為本的佈道事工 〕兩個章節之後,我個人得到靈性的大幅成長,也使我的眼界大大開啟。 在〔全人關懷小組〕這一章,金牧師對小組的定義,簡單講就是「以耶穌為生命的家人聚會」,詳細的定義是:「以經歷耶穌基督的同在及能力為目標,使小組能持
Thumbnail
金牧師在第三章開頭就說:「教會的復興始於發現上帝國度的價值。」引述《馬太福音》十三章44-46節「重價的珠子」來比喻上帝國度的價值。因為天國是隱藏的,少有人知道天國的價值,一旦知悉天國寶貴的價值,都會不計代價投入。
Thumbnail
奧伯格(John Ortberg):「成熟的偉大標記之一,就是接受這個事實:人人有其『瑕疵』。」(《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p14)
講了一些初代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我們先回頭談一下早期教會的狀況。  在耶路薩冷,因為使徒都在那邊,基本上就是本家,但「沒有教會」,其實一開始他們都還是去聖殿宣講(不然五旬節三千人受洗你想那是哪種場地,耶路撒冷哪裡可以塞三千人),其他城市也大多去猶太會堂,直到被迫害,而且有外邦人加入,因此開始
Thumbnail
我們這一生大半沉溺在世俗生活中,所奔忙的都無非和世間的享樂相關。如何賺到更多的金錢?如何使生活所需的財富取得更多?如何使自己及家人更有安全感?佔據了我們所有的心思。我們討厭被各階層的權柄掌管,也不想被神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