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解密 - 台灣創業者的出場途徑設計

2023/07/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台灣若要孵化獨角獸,就必須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被國際企業甚至是矽谷科技公司收購的創業者。而政府除了持續優化投資環境、提供政策誘因,也應該調整跨國併購法規與審查機制,並持續栽培人才出海。而民間可以透過投資矽谷創投基金,逐步參與美國新創與產業生態系,影響更多的企業投資與收購決策,投資台灣。

身為早期投資人,我們永遠都在尋求價值創造與投資回報的途徑。反過來說,身為創業者與經營團隊,除了開發產品、選擇市場、尋求人才,如何透過資本的規模與速度來加速企業成長與規模化,並提供出場(出售股票變現)機會給投資人、員工與自己,也是重要的課題。

過去幾年,台灣新創逐漸出現往海外登板的風氣,資本市場也多了創櫃板、戰略新板與創新板等板塊。但若提起獨角獸數量,似乎成了難解習題。有些人建議把台灣獨角獸的估值門檻從國際上的十億美元下修為台幣十億元(有朋友說改名為梅花鹿),也有人建議不要比較獨角獸的數量,而應該看整個生態系的總值。

這些提議都提供很不錯的角度,台灣經濟規模與資本市場的確不能跟大國相比,但同樣是小國的新加坡、以色列,獨角獸數量卻能位居全球十名內,顯然關鍵不只是市場規模或人口,募資能力與創業策略占了非常重要的關鍵,另外就是生態系內,有創業與出場經驗的投資人是否足夠,形成良好的創業者與投資人組合

此外,舊金山灣區的獨角獸密度之所以獨冠全球、領先全美,除了創業者與投資人的濃度都高之外,最關鍵的是連續創業者的人數。有前一次出售公司經歷的創業者,幾乎都會來到矽谷募資,而天使投資人與創投也都會給予這樣的創業者比較高的估值與募資規模。

從這樣的角度,很容易可以理解為何台灣多年來一直很難產出高估值新創。若以網路產業為例,過往二十年有被國際公司收購經驗的幾家新創,包括阿瑪科技、地圖日記、無名小站與興奇科技等,其中有到美國擔任被收購部門主管、在美國市場耕耘多年的創業者,再次創業就容易受到國際投資人的青睞,因為,當你講的是美國經驗與國際市場的故事,就不會只能拿到台灣市場規模的估值。

這種出場途徑策略其實不是為台灣人而設計,就連美國當地或者來自全球的創業者,也都是用同樣的方式,藉由被收購而得到美國客戶市場、產業與資本市場經驗,以及下一次創業得以投資自己、不用外求的第一桶金

也因此,台灣若要孵化獨角獸,就必須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被國際企業甚至是矽谷科技公司收購的創業者。而政府除了持續優化投資環境、提供政策誘因,也應該調整跨國併購法規與審查機制,並持續栽培人才出海。而民間也可以透過投資矽谷的創投基金,逐步參與美國新創與產業生態系,影響更多的企業投資與收購決策,投資台灣。

而除了大型企業之外,許多營收已經達一定規模的矽谷新創企業,在上市前或上市後也都有能力收購比較小規模的新創公司。從台灣投資美國新創,除了創造投資回報、理解美國資本市場、天使投資人與風險投資產業動態,也很有機會創造收購台灣新創企業的機會。這也是 Taiwan Global Angels 除了培養天使投資人、打進美國投資人圈之外,另一個我們長期想執行的策略。

185會員
26內容數
如同電影界的好萊塢、金融業的華爾街,全球新創獨角獸與創投密度最高的地方,就在矽谷。對創業者來說,舊金山灣區完備的新創生態系宛如天堂,但昂貴的物價房價與殘酷的生存競爭也像地獄。到底在矽谷創業是甚麼滋味?在矽谷獲得投資的關鍵是甚麼?各種投資人又有甚麼不同?台灣新創該如何進軍矽谷、打入美國市場?就讓【創投矽谷】為你解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