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解密 - 張忠謀是史上最成功的受聘創業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去年底,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自傳下冊,在與上冊睽違廿六年、並由他親自歷時六年撰寫之下出版了。一月底,全球最強的企業個案分析與商業 Podcast Acquired, 將 2021年製作過的 tsmc 故事,重新上架。二月初,兩位主持人貼出在台北101前的照片,我第一個直覺就是他們要專訪張忠謀。

果不其然,兩天後,他們遠赴台灣親訪張創辦人的訪談就上架。無論是2021年的那一集內容,或者這次專訪張忠謀的訪談,其實內容在張忠謀傳的上下冊裡,幾乎都有涵蓋。所以繁體中文世界的讀者非常幸運,因為英文版的張忠謀傳其實還沒有出版,這兩位主持人是蒐集了非常多資料,以及傳記非正式翻譯版本,才能一窺張忠謀與台積電的前世今生。

而隨著傳記上下冊的出版、發表會,科技媒體界與科技史研究圈,也再度討論起張忠謀是否算是台積電創辦人的問題。以目前來說,無論是台積電接班人的魏哲家。在公眾場合都稱呼張創辦人,或者如ACQ兩位主持人在 2021 那集中,也都是把張忠謀稱為台積電創辦人。

但多年來,張忠謀一直稱自己是專業經理人,在台積電創立時,他的全職身分是工研院院長,台積電雖然由工研院與國發基金投資,他比較像是法人代表進入公司,但它的實質影響力、領導與執行的能力,稱呼他為創辦人也不為過。

有趣的是,一月初的阿榕柏胡說科技,主持人陳良榕與來賓瞿宛文,依然認為張忠謀不能算是台積電的創辦人。因為他沒有持股,一開始提議這個半導體公司計畫的也是台灣政府。所以,張忠謀到底算是專業經理人還是創辦人,我打算從創投角度來討論,並且我找到一個更適合的角色來定義他與台積電、工研院、國發基金的組合。

往下看之前,順帶說一聲,這篇的內容,我也在科技解密 Podcast 聊了一集,還有矽谷近期觀察與創投產業報告,歡迎收聽。

從工研院院長到受聘創業者:張忠謀的特殊創業模式

首先,在全球科技產業的發展史上,企業創辦人的角色通常被界定為「擁有股份、負責創業、帶領公司成長」的典型形象。然而,張忠謀與台積電的創業歷程,卻打破了這一傳統定義。

他在 1987 年創立台積電時,並沒有個人持股,而是以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院長的身份,受聘於政府並執行戰略目標。如果我們將工研院與行政院下的國發基金視為育成機構或創投基金,那麼張忠謀就應被視為一位【受聘創業者】(Entrepreneur-in-Residence, EIR),這在矽谷的創投世界裡是一種成熟而常見的創業模式。

這樣的模式與矽谷的新創企業形成鮮明對比。在美國,科技創業通常由個人創辦人主導,他們負責籌資、組建團隊,並擁有公司股權,例如 Steve Jobs(Apple)、Elon Musk(SpaceX)、Jeff Bezos(Amazon)等。然而,張忠謀的角色更接近於矽谷的 受聘創業者模式,也就是企業或創投機構找來產業專家,協助發展創新企業,並以執行長的角色推動公司成長。台積電的誕生與成長,正是這種模式的最佳案例。

台積電的創立背景與股權結構

台積電的創立背景與一般創業公司截然不同。1985 年,張忠謀受台灣政府延攬,擔任工研院院長,而當時台灣正面臨半導體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希望透過技術轉移與投資,建立一個國際級的晶圓製造企業,於是決定將工研院的技術基礎與國發基金的資金結合,成立台積電。

然而,台積電的股權結構顯示,這並非傳統的私人創業模式:

  • 政府(工研院 + 國發基金)持股 48%
  • 飛利浦(Philips)持股 27.5%
  • 台灣民間企業持股 10%
  • 私人投資人持股 14%
  • 張忠謀持股 0%

從這個結構來看,台積電更像是一個「政府支持的企業」,而張忠謀的角色則正是一名「受聘創業者」,負責將這個戰略性計畫執行到位。他並非以個人身份創辦公司,而是透過受聘於政府,執行特定產業策略,並透過市場機制將企業推向全球。

這與典型的矽谷創業家截然不同。在矽谷,創業者通常從無到有創建公司,透過風險投資人(VC)融資,而不是由政府直接出資扶持。然而,在亞洲,包括台灣、韓國、日本和中國,政府投資在產業發展中的角色往往更為重要,這也使得「受聘創業者」模式更容易成功。

工研院與國發基金:台積電的孵化者

在台積電的誕生過程中,工研院與國發基金扮演了兩個不同但互補的角色,一個提供技術基礎,另一個則提供資金支持。

工研院的技術孵化:工研院在 1970 年代與美國 RCA 合作,將積體電路製造技術引進台灣,並建立台灣第一座晶圓廠。這些技術與工程人才最終成為台積電的基礎。此外,工研院在台積電成立後,仍然提供技術支援、人才輸送與研發協作,確保台積電能夠迅速進入國際市場。

國發基金的資本支持:國發基金則是台灣政府設立的投資基金,目的是扶植國家戰略產業。它為台積電提供了初始資本,使其能夠購買先進設備、建設生產線,並吸引外資合作。這樣的投資模式類似於政府主導的創投基金(Public Venture Capital),而台積電則成為其最成功的投資案例。

而隨著台積電的成長與上市,與國發基金也分別得到了產業地位與財務回饋。一方面台積電強化了台灣的技術研發能力,帶動整個 IC 設計、封裝測試產業的發展,二方面國發基金與工研院獲得巨額回報,並將資金再投資於其他科技領域。這樣的模式,證明了政府可以透過資本與技術投資,成功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

政府主導的產業發展模式:亞洲為何成功?

亞洲國家,如台灣、韓國、日本與中國,普遍採取政府主導型產業政策,透過補助、技術轉移、長期投資等方式打造全球競爭力。相較之下,歐美則更強調市場自由競爭,政府通常不會直接投資產業,而是透過稅收優惠、基礎建設、軍事合約等方式間接支持產業。

亞洲政府補助成功的原因

  1. 長期資本支持:亞洲政府通常願意進行 10-20 年的長期投資,而歐美創投機構的典型投資週期為 3-7 年,導致某些產業難以長期發展。
  2. 供應鏈整合:亞洲政府能夠整合上游材料、設備製造與下游應用市場,使企業能夠迅速擴張。
  3. 產業政策穩定:政府制定的產業戰略,確保企業能夠持續獲得支持,而不會受到市場短期波動影響。

政府補貼的缺點

  • 可能導致資源錯配:如果投資失敗,可能造成資金浪費,例如中國在部分半導體項目的投資失敗案例。
  • 市場競爭力挑戰:當政府補助減少時,企業是否仍具備國際競爭力,將成為關鍵問題。

矽谷的受聘創業者案例

最後,除了台積電與張忠謀的案例,矽谷也有許多「受聘創業者」的成功案例,例如:

  • Tony Fadell:曾在 Apple 主導 iPod 的開發,被譽為 iPod 之父。之後成為創投公司 Future Shape 的創辦人,主要投資硬體與物聯網(IoT)領域。2010 年,他與 Matt Rogers 共同創辦 Nest Labs,專注於智慧家庭裝置,後來被 Google 收購,成為旗下的核心智慧家庭品牌。
  • Reid Hoffman:早期在 PayPal 擔任高層,後來加入創投 Greylock Partners,專注於社群網路與 B2B 軟體投資。在2002 年,共同創辦 LinkedIn,專注於職場社交網絡,並在 2016 年被 Microsoft 以 262 億美元收購。之後持續活躍於創投圈,投資如 Airbnb、Facebook 等公司。
  • Elon Musk:在 1999 年共同創辦 X.com(後來成為 PayPal),並於 PayPal 被 eBay 以 15 億美元收購後,成為創投界的重要投資人。2004 年,他投資 Tesla 並進入董事會,之後擔任 CEO,帶領公司成為全球電動車龍頭。

這些創業者並非從零開始創業,而是透過創投機構或企業內部孵化創業機會,然後以執行長或管理者的身份推動公司成長。這與張忠謀的模式相似,但不同的是,他所受聘的不是創投機構,而是台灣政府。

結論:受聘創業者模式的未來

張忠謀的成功證明,創業不一定要「擁有股份」,而是能否掌握技術、產業趨勢、資源整合能力。矽谷與波士頓非常普遍的【商業孵化 Venture Building】模式,往往由天使投資人或創投主導,將技術發明人與連續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配對,形成既有創新技術又有管理能力、甚至出場經驗的團隊,成功率自然高許多。

這種模式對於半導體、AI、電動車等需要長期投入的產業,仍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未來,政府、創投機構、科技巨頭將更頻繁採用「受聘創業者」模式,打造新一代的全球科技企業。

avatar-img
241會員
35內容數
如同電影界的好萊塢、金融業的華爾街,全球新創獨角獸與創投密度最高的地方,就在矽谷。對創業者來說,舊金山灣區完備的新創生態系宛如天堂,但昂貴的物價房價與殘酷的生存競爭也像地獄。到底在矽谷創業是甚麼滋味?在矽谷獲得投資的關鍵是甚麼?各種投資人又有甚麼不同?台灣新創該如何進軍矽谷、打入美國市場?就讓【創投矽谷】為你解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隨著舊金山生態系與校友創業成果在過去十年不斷成長,柏克萊在去年首度超過史丹佛,成為全球創業校友最多的大學。充沛的校友資源、學生人才庫,以及最國際與多元的三合一加速器計畫,對於外國新創進入美國市場的理解最深,都是 Berkeley SkyDeck 值得成為台灣新創基地合作的充分理由。
千禧年至今,矽谷台灣人有一個明顯年齡斷層,主因來自科技國防役、美國兩次衰退與中國市場崛起。台矽斷鏈造成產業與投資轉型脫鉤之餘,台灣的創投環境與法規陳舊,新生代創業有成者,寧願當天使投資人或組織天使俱樂部、自籌基金當起合夥人,也不會到創投公司上班,這就是台灣近年來天使組織蓬勃的原因。
矽谷再也沒有比此刻離華府更近的時刻。當年誰能想到 PayPal Mafia 兩大支柱成為川普獲勝的左右手,又分別是全球最厲害的反恐與航太公司的創辦人,也是最厲害的創投家與社群媒體操作者。在地緣政治風險與美中對峙情勢下,川普勝選將帶給台灣與矽谷怎樣的機會與挑戰?
這篇長文,我試圖台灣與矽谷的淵源、台灣在全球的獨特產業定位、人工智慧崛起對軟硬整合的影響,來分析台灣與矽谷在軟硬體產業的脈絡,以及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面對未來。
連續創業者如果有一次以上的出場經驗,無論在帶領團隊、營收規模化,甚至募資上都有明顯優勢。也許該問的不是該由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帶領公司,而是如何讓掌握產品與市場洞見的創業者累積管理技能與財務知識,與有深厚產業經驗的經理人合作,或者培養經理人成為創業者。
很多技術團隊的募資卡關其實是人才卡關。反過來說,如果在每一輪募資前,都知道公司該引進甚麼人才,或者已經是有戰功的顧問或兼職夥伴,一旦募資就會正式加入,那麼創投做完盡職調查後,通常會認真考慮如何加入這個局一起做得更強更大。畢竟,所有人都喜歡跟最強團隊一起,超級英雄也都要組成聯盟才好打怪。
隨著舊金山生態系與校友創業成果在過去十年不斷成長,柏克萊在去年首度超過史丹佛,成為全球創業校友最多的大學。充沛的校友資源、學生人才庫,以及最國際與多元的三合一加速器計畫,對於外國新創進入美國市場的理解最深,都是 Berkeley SkyDeck 值得成為台灣新創基地合作的充分理由。
千禧年至今,矽谷台灣人有一個明顯年齡斷層,主因來自科技國防役、美國兩次衰退與中國市場崛起。台矽斷鏈造成產業與投資轉型脫鉤之餘,台灣的創投環境與法規陳舊,新生代創業有成者,寧願當天使投資人或組織天使俱樂部、自籌基金當起合夥人,也不會到創投公司上班,這就是台灣近年來天使組織蓬勃的原因。
矽谷再也沒有比此刻離華府更近的時刻。當年誰能想到 PayPal Mafia 兩大支柱成為川普獲勝的左右手,又分別是全球最厲害的反恐與航太公司的創辦人,也是最厲害的創投家與社群媒體操作者。在地緣政治風險與美中對峙情勢下,川普勝選將帶給台灣與矽谷怎樣的機會與挑戰?
這篇長文,我試圖台灣與矽谷的淵源、台灣在全球的獨特產業定位、人工智慧崛起對軟硬整合的影響,來分析台灣與矽谷在軟硬體產業的脈絡,以及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面對未來。
連續創業者如果有一次以上的出場經驗,無論在帶領團隊、營收規模化,甚至募資上都有明顯優勢。也許該問的不是該由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帶領公司,而是如何讓掌握產品與市場洞見的創業者累積管理技能與財務知識,與有深厚產業經驗的經理人合作,或者培養經理人成為創業者。
很多技術團隊的募資卡關其實是人才卡關。反過來說,如果在每一輪募資前,都知道公司該引進甚麼人才,或者已經是有戰功的顧問或兼職夥伴,一旦募資就會正式加入,那麼創投做完盡職調查後,通常會認真考慮如何加入這個局一起做得更強更大。畢竟,所有人都喜歡跟最強團隊一起,超級英雄也都要組成聯盟才好打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最近,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自傳下冊出版,引起廣泛關注,吸引多位業界大咖出席。文章分析了張忠謀對於半導體行業的看法,包括英特爾和三星的困境、臺積電的人才選擇及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張忠謀對危機管理的獨特見解。透過這些觀點,可以更清楚瞭解到臺積電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地位與未來挑戰。
Thumbnail
從1987年創辦台積電至今,張忠謀已帶領公司走過31年,並贏得「半導體教父」的美譽。從最初的不被看好,台積電逐漸崛起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企業,其市值一度刷新台灣股市紀錄,甚至超越英特爾,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台積電連續11年榮獲《天下》雜誌標杆企業獎,彰顯其卓越地位
Thumbnai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TSMC),成立於1987年,是全球領先的專業積體電路(IC)製造服務公司。台積電由張忠謀創立,總部位於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目前為全世界知名半導體領導公司。
Thumbnail
臺積電從一個公部門推動的企業,逐漸成為全球半導體的領先企業。文章介紹了臺積電的成立及發展歷程,包括企業成立的背景、技術推動的過程、以及發展的影響。內容充實,涉及多方面內容,值得一讀。
Thumbnail
了解台積電校園徵才的投遞履歷流程和面試過程及心得分享,包括性向測驗、英文測驗、主管面試、以及人資面試的細節和心得,適合準備應徵台積電的校園新鮮人參考。
Thumbnail
前一段時間朋友帶我去參觀新竹台積電的張忠謀大樓,我不禁開始研究起這個企業。 台積電自1987年創立,30多年來市值已突破六兆元,成為台灣最有競爭力的公司。 台積電客戶包含蘋果、華爲、輝達、德州儀器等,身旁的iphone,WiFi,醫療系統都跟其有關。每年投入1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讓其他小廠難以競爭
Thumbnail
我們向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董事長取經,以張董事長的閱歷看高科技公司營運,相信雖不中亦不遠矣。利用XQ來研究台股基本面,幫助投資人能篩選、進而檢視自己的持股,除了技術或籌碼數據,也使用基本面來輔助我們做投資交易決策。
Thumbnail
我們向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董事長取經,以張董事長的閱歷看高科技公司營運,相信雖不中亦不遠矣。利用XQ來研究台股基本面,幫助投資人能篩選、進而檢視自己的持股,除了技術或籌碼數據,也使用基本面來輔助我們做投資交易決策。
Thumbnail
JAN-08-2021 #張忠謀身價大進補# 台積電今(8日)股價狂飆15元(或2.6%),終場收在580元,市值也衝破15兆元大關。 台積電股價創高,創辦人張忠謀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他退休時持有逾12.5萬張股票,2021年台股開紅盤首周,他個人身家暴漲62.5億元,平均1天增加12.5億元,以他
Thumbnail
台積電成立於1987年2月,張忠謀僅僅用了10年的時間,就以3700億台幣的總市值,帶領台積電擠下台灣老牌上市公司台塑、國泰人壽等巨型企業,榮登台灣最大上市企業寶座,22年過去了,它依舊是台灣市值最大企業,只是額外多成長22倍,讓總市值來到了8.1兆台幣,對投資人來說,這相當於2193%的報酬率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最近,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自傳下冊出版,引起廣泛關注,吸引多位業界大咖出席。文章分析了張忠謀對於半導體行業的看法,包括英特爾和三星的困境、臺積電的人才選擇及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張忠謀對危機管理的獨特見解。透過這些觀點,可以更清楚瞭解到臺積電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地位與未來挑戰。
Thumbnail
從1987年創辦台積電至今,張忠謀已帶領公司走過31年,並贏得「半導體教父」的美譽。從最初的不被看好,台積電逐漸崛起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企業,其市值一度刷新台灣股市紀錄,甚至超越英特爾,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台積電連續11年榮獲《天下》雜誌標杆企業獎,彰顯其卓越地位
Thumbnai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TSMC),成立於1987年,是全球領先的專業積體電路(IC)製造服務公司。台積電由張忠謀創立,總部位於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目前為全世界知名半導體領導公司。
Thumbnail
臺積電從一個公部門推動的企業,逐漸成為全球半導體的領先企業。文章介紹了臺積電的成立及發展歷程,包括企業成立的背景、技術推動的過程、以及發展的影響。內容充實,涉及多方面內容,值得一讀。
Thumbnail
了解台積電校園徵才的投遞履歷流程和面試過程及心得分享,包括性向測驗、英文測驗、主管面試、以及人資面試的細節和心得,適合準備應徵台積電的校園新鮮人參考。
Thumbnail
前一段時間朋友帶我去參觀新竹台積電的張忠謀大樓,我不禁開始研究起這個企業。 台積電自1987年創立,30多年來市值已突破六兆元,成為台灣最有競爭力的公司。 台積電客戶包含蘋果、華爲、輝達、德州儀器等,身旁的iphone,WiFi,醫療系統都跟其有關。每年投入1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讓其他小廠難以競爭
Thumbnail
我們向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董事長取經,以張董事長的閱歷看高科技公司營運,相信雖不中亦不遠矣。利用XQ來研究台股基本面,幫助投資人能篩選、進而檢視自己的持股,除了技術或籌碼數據,也使用基本面來輔助我們做投資交易決策。
Thumbnail
我們向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董事長取經,以張董事長的閱歷看高科技公司營運,相信雖不中亦不遠矣。利用XQ來研究台股基本面,幫助投資人能篩選、進而檢視自己的持股,除了技術或籌碼數據,也使用基本面來輔助我們做投資交易決策。
Thumbnail
JAN-08-2021 #張忠謀身價大進補# 台積電今(8日)股價狂飆15元(或2.6%),終場收在580元,市值也衝破15兆元大關。 台積電股價創高,創辦人張忠謀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他退休時持有逾12.5萬張股票,2021年台股開紅盤首周,他個人身家暴漲62.5億元,平均1天增加12.5億元,以他
Thumbnail
台積電成立於1987年2月,張忠謀僅僅用了10年的時間,就以3700億台幣的總市值,帶領台積電擠下台灣老牌上市公司台塑、國泰人壽等巨型企業,榮登台灣最大上市企業寶座,22年過去了,它依舊是台灣市值最大企業,只是額外多成長22倍,讓總市值來到了8.1兆台幣,對投資人來說,這相當於2193%的報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