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自傳下冊,在與上冊睽違廿六年、並由他親自歷時六年撰寫之下出版了。一月底,全球最強的企業個案分析與商業 Podcast Acquired, 將 2021年製作過的 tsmc 故事,重新上架。二月初,兩位主持人貼出在台北101前的照片,我第一個直覺就是他們要專訪張忠謀。
果不其然,兩天後,他們遠赴台灣親訪張創辦人的訪談就上架。無論是2021年的那一集內容,或者這次專訪張忠謀的訪談,其實內容在張忠謀傳的上下冊裡,幾乎都有涵蓋。所以繁體中文世界的讀者非常幸運,因為英文版的張忠謀傳其實還沒有出版,這兩位主持人是蒐集了非常多資料,以及傳記非正式翻譯版本,才能一窺張忠謀與台積電的前世今生。
而隨著傳記上下冊的出版、發表會,科技媒體界與科技史研究圈,也再度討論起張忠謀是否算是台積電創辦人的問題。以目前來說,無論是台積電接班人的魏哲家。在公眾場合都稱呼張創辦人,或者如ACQ兩位主持人在 2021 那集中,也都是把張忠謀稱為台積電創辦人。
但多年來,張忠謀一直稱自己是專業經理人,在台積電創立時,他的全職身分是工研院院長,台積電雖然由工研院與國發基金投資,他比較像是法人代表進入公司,但它的實質影響力、領導與執行的能力,稱呼他為創辦人也不為過。
有趣的是,一月初的阿榕柏胡說科技,主持人陳良榕與來賓瞿宛文,依然認為張忠謀不能算是台積電的創辦人。因為他沒有持股,一開始提議這個半導體公司計畫的也是台灣政府。所以,張忠謀到底算是專業經理人還是創辦人,我打算從創投角度來討論,並且我找到一個更適合的角色來定義他與台積電、工研院、國發基金的組合。
往下看之前,順帶說一聲,這篇的內容,我也在科技解密 Podcast 聊了一集,還有矽谷近期觀察與創投產業報告,歡迎收聽。
首先,在全球科技產業的發展史上,企業創辦人的角色通常被界定為「擁有股份、負責創業、帶領公司成長」的典型形象。然而,張忠謀與台積電的創業歷程,卻打破了這一傳統定義。
他在 1987 年創立台積電時,並沒有個人持股,而是以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院長的身份,受聘於政府並執行戰略目標。如果我們將工研院與行政院下的國發基金視為育成機構或創投基金,那麼張忠謀就應被視為一位【受聘創業者】(Entrepreneur-in-Residence, EIR),這在矽谷的創投世界裡是一種成熟而常見的創業模式。
這樣的模式與矽谷的新創企業形成鮮明對比。在美國,科技創業通常由個人創辦人主導,他們負責籌資、組建團隊,並擁有公司股權,例如 Steve Jobs(Apple)、Elon Musk(SpaceX)、Jeff Bezos(Amazon)等。然而,張忠謀的角色更接近於矽谷的 受聘創業者模式,也就是企業或創投機構找來產業專家,協助發展創新企業,並以執行長的角色推動公司成長。台積電的誕生與成長,正是這種模式的最佳案例。
台積電的創立背景與一般創業公司截然不同。1985 年,張忠謀受台灣政府延攬,擔任工研院院長,而當時台灣正面臨半導體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希望透過技術轉移與投資,建立一個國際級的晶圓製造企業,於是決定將工研院的技術基礎與國發基金的資金結合,成立台積電。
然而,台積電的股權結構顯示,這並非傳統的私人創業模式:
從這個結構來看,台積電更像是一個「政府支持的企業」,而張忠謀的角色則正是一名「受聘創業者」,負責將這個戰略性計畫執行到位。他並非以個人身份創辦公司,而是透過受聘於政府,執行特定產業策略,並透過市場機制將企業推向全球。
這與典型的矽谷創業家截然不同。在矽谷,創業者通常從無到有創建公司,透過風險投資人(VC)融資,而不是由政府直接出資扶持。然而,在亞洲,包括台灣、韓國、日本和中國,政府投資在產業發展中的角色往往更為重要,這也使得「受聘創業者」模式更容易成功。
在台積電的誕生過程中,工研院與國發基金扮演了兩個不同但互補的角色,一個提供技術基礎,另一個則提供資金支持。
工研院的技術孵化:工研院在 1970 年代與美國 RCA 合作,將積體電路製造技術引進台灣,並建立台灣第一座晶圓廠。這些技術與工程人才最終成為台積電的基礎。此外,工研院在台積電成立後,仍然提供技術支援、人才輸送與研發協作,確保台積電能夠迅速進入國際市場。
國發基金的資本支持:國發基金則是台灣政府設立的投資基金,目的是扶植國家戰略產業。它為台積電提供了初始資本,使其能夠購買先進設備、建設生產線,並吸引外資合作。這樣的投資模式類似於政府主導的創投基金(Public Venture Capital),而台積電則成為其最成功的投資案例。
而隨著台積電的成長與上市,與國發基金也分別得到了產業地位與財務回饋。一方面台積電強化了台灣的技術研發能力,帶動整個 IC 設計、封裝測試產業的發展,二方面國發基金與工研院獲得巨額回報,並將資金再投資於其他科技領域。這樣的模式,證明了政府可以透過資本與技術投資,成功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
亞洲國家,如台灣、韓國、日本與中國,普遍採取政府主導型產業政策,透過補助、技術轉移、長期投資等方式打造全球競爭力。相較之下,歐美則更強調市場自由競爭,政府通常不會直接投資產業,而是透過稅收優惠、基礎建設、軍事合約等方式間接支持產業。
最後,除了台積電與張忠謀的案例,矽谷也有許多「受聘創業者」的成功案例,例如:
這些創業者並非從零開始創業,而是透過創投機構或企業內部孵化創業機會,然後以執行長或管理者的身份推動公司成長。這與張忠謀的模式相似,但不同的是,他所受聘的不是創投機構,而是台灣政府。
張忠謀的成功證明,創業不一定要「擁有股份」,而是能否掌握技術、產業趨勢、資源整合能力。矽谷與波士頓非常普遍的【商業孵化 Venture Building】模式,往往由天使投資人或創投主導,將技術發明人與連續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配對,形成既有創新技術又有管理能力、甚至出場經驗的團隊,成功率自然高許多。
這種模式對於半導體、AI、電動車等需要長期投入的產業,仍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未來,政府、創投機構、科技巨頭將更頻繁採用「受聘創業者」模式,打造新一代的全球科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