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台灣新創環境高速成長,創業者與投資人的質量俱增之外,天使投資也開始蓬勃。可惜多數案件依然以台灣市場為主、尋求在台上市。同樣的資金與資源若選擇以美國為市場的新創案件,不僅有更高的投資倍率期望值,也可以資源提供者或董事會成員的角度,進入北美新創生態系。
繼【矽谷傳真】與【好書推薦】之外,我將開始介紹在台灣與矽谷的新創投資生態系,以及創投與天使投資的工作內容。先給不熟悉我的讀者自我介紹一下:目前身在矽谷以天使投資為主要工作的我,在台灣經歷過四種型態的創投(獨立、金控、企業、政府,未來將再分析其中差異),也經營過新創加速器與生技育成中心,算是站在台灣第二波
新創十年的搖滾區第一排,也以創業者、專業經理人跟創投業者的身分募資過。
論及科技產業與新創生態系,通常最容易被提及的是成功的科技公司與創辦人,例如蘋果與賈伯斯、特斯拉與馬斯克,再來可能是知名創投例如
紅杉資本或
凱鵬華盈,但支持新創最早期的天使投資人卻很少被記得。少數知名個案如投資過臉書與特斯拉的
彼得提爾,其實也是因為創業經歷而聞名。
相較於機構投資人如創投公司(Venture Capitals,簡稱 VC)或企業投資部門(簡稱企投或 CVC)募集特定投資人或使用企業資金,
天使投資人使用的是個人或家族資本,投資階段通常早於機構投資人,投資規模也較小。由於進場時間早、新創估值較低,因此若是成功,單一個案的回收(出售股票的獲利)倍率可以高達百倍甚至千倍。
反過來說,由於投資時機早、公司規模小,一方面產品或營運層面的風險偏高,二方面難以進行完整的盡職調查(
due diligence,又常被稱為DD),投資失敗率也必然比中晚期的投資人高。因此,如何控制風險就成為天使投資人最重要的成功因子。
透過在投資過程中擔任業師(Mentor,通常是無給職)、顧問(Advisor,通常有鐘點費及股票選擇權)、董事(身為股東或由顧問轉為
獨立董事)的角色協助公司營運,或者介紹適合的供應商、潛在客戶以及專業經理人加入新創公司,就成為天使投資人除了財務資源之外的重要專業,或者我們稱為【去風險】(DeRisk)的重要方法。
此外,如何提升投資案源(行話叫做
deal source)的質與量,也是核心要素。以矽谷來說,多數天使投資人都是有創業出場經驗(
Exit,指的是新創公司被企業併購或者上市,創辦人與投資人股票得以出脫獲利)的連續創業者(
serial entrepreneur,再矽谷通常指創業兩次以上並有一次以上出場經驗),或者在企業任職多年、稍有積蓄的專業經理人,而案源多半來自過去認識的校友、同事甚至鄰居、孩子同學的家長。
無論從投資規模(每個案子的投資金額,在創投界會用
check size)、案件來源或資源能力(例如
擔任其他公司董事而得到的關鍵資訊,或者
企業本身與基金投資人的相關資源),創投與企投通常都佔有優勢,最大的缺點則是冗長的投資決策與基金時限(
fund life,包含募資期、投資期與回收期,當中
投資期通常三到五年,
全程為八到十年)。反之,天使投資人的優勢在於速度與彈性,缺點則可以透過組織天使俱樂部,以共同投資型態來彌補劣勢。
過去十年台灣新創環境高速成長,創業者與投資人的質量俱增之外,天使投資也開始蓬勃。可惜多數案件依然以台灣市場為主、尋求在台上市。同樣的資金與資源若選擇以美國為市場的新創案件,不僅有更高的投資倍率期望值,也可以資源提供者或董事會成員的角度,進入北美新創生態系。
去年
七月我就預言美國的早期投資時機即將來到。而根據近期報告,矽谷各大創投已把資金移往早期案件。成立近半年的 Taiwan Global Angels,近四十名會員遍及美國、英國、台灣、日本與新加坡,將把家族企業、連續創業者與專業經理人的資源與經驗,透過投資矽谷來放大,也期待更多人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