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系列是對於一些歌的不是很認真的小想法,算是紀錄一些碎片吧。
晚上剛好看到MARiA在CrosSing翻唱這首歌。聽了之後總覺得副歌(Chorus)接後副歌(Post-Chorus)的部分少了一點點段落感,所以又去翻了原唱的錄音室與現場版本。總算讓我找到區別了。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不妨也先聽聽原唱的錄音室版本在副歌,尤其是後面的銜接段落有什麼不同的處理。
這邊也先放上自己採的旋律:
上圖中標顏色的是兩個錄音室作品分別用假音的音符。其中紫色是MARiA,藍色的是atsuko,橘色則是兩人都有(雖然MARiA 那個不完全是,不過音色的變換本來就是一個光譜,姑且把它們算在一起)。乍看就可以發現兩人的唱法大相逕庭。
首先副歌的部分。MARiA 是比較穩健的現場唱法,也就是把副歌每句起唱時的高音Do 跟Re 都用假音帶過。這樣可以避免一開頭衝破音的危險性,也可以避免過度用力傷喉嚨。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她藍色音符的部分反而是真音。atsuko 的唱法則比較像是為硬搖滾特別設計的。起唱以及高音的部分必然用真音頂上去,展現力量,而真假音轉換只用在中間五度的大跳上。她現場的唱法也跟錄音室的版本差不多,只是最後的高音Re 應該也是考慮現場的穩定度所以都改用假音唱。
由於這首歌有許多切分節奏(比如歌詞Shan-g-ri-La 的部分),原版的唱法每句歌詞的開頭高音都是強勁的真音,在小節開頭的話可以穩住節奏,在小節前一拍開始的句子則創造了歌曲的疾走感。後面大跳的真假音轉換則可以緩和每句的音量,而且假音都在正拍上,更做出一種能量反差的節奏。此外尾部接後副歌(Post-Chorus) 時高音Re 用真音來收尾,讓我們知道接下來要接另一段不一樣的旋律。這也是我提到的段落感的來源。更棒的是接下來橘色與藍色的假音讓兩個音群各自有了漸強的效果。一方面與前段唱法相互映襯(強到弱 v. 弱到強),另一方面因為重音都在每句的句尾,所以後副歌的第二、四句也有切分節奏的效果,可以維持副歌能量。綜上,atsuko 的假音安排不是純粹按照音高來處理的,而是將歌曲本身的旋律線、節奏特性考慮進去,進而在高音的部分分別安排真音跟假音。
再跟MARiA 的唱法比較。其因為每句都是由假音開頭,雖然樂句處理上也都有頭有尾(基本都是弱-強-弱),但除了進副歌的第一句外,整個能量就跟旋律的走向搭不太上。尤其是有五度大跳的那兩句,因為重音是安排在中間跳上去的兩個Do,就少了原唱提前起唱的疾走感與能量反差的節奏。後副歌的部分也都是每兩句做一個旋律線,少了原唱的切分節奏。整體聽起來比較柔軟、悠揚,甚至說節奏有一點呆版。
話雖如此,我還是很欽佩MARiA 的現場演出,特別是整場演唱會的聲音維持能力。這也和她上述的唱法息息相關。整體而言仍然是一個4/5分的翻唱。然而這首歌原版的設計實在太好了。相較之下讓我很希望她可以為這首歌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