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老勞筆記|美國工作薪水多少?好用工具分享:Levels.fyi

台老勞筆記|美國工作薪水多少?好用工具分享:Levels.fyi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朋友在諮詢我這邊大概的薪資,雖然我是不太介意分享薪資的人,因為大公司的薪資跟職等強相關,基本上在一定的範圍內,而且有很多平台會有人去分享薪資的數據。但畢竟薪資是因人而異的,只問幾個人不太全面,還是建議多參考一些樣本。

這次要介紹一個查薪資的工具,Levels.fyi,是Glassdoor的後起之秀,但我覺得比Glassdoor資訊多,介面也比較好用,是現在比較多人推薦的平台。

介面非常簡單,一進去就可以看到他們首頁會挑幾個大公司來做比較,大概可以摸索出怎麼使用。

第一步:選擇職稱

首頁有列出一些常見的職稱,大部分都是科技業的。另外還有地點、產業和公司(可以多選)。選定特定產業後,就會先列出該產業一些熱門的公司提供進一步的篩選。

Levels.fyi首頁

Levels.fyi首頁

第二步:查看各公司職等對應

選定想比較的公司後可以看到一個對照表,可以一次比較這幾個公司各職等薪水的對應,如果要轉職的話這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依據。

職等對照

職等對照

第三步:查看詳細薪資組成

點開每個職等可以看到薪水的總金額,通常包含現金(base)、股票(stock)、額外的獎金(bonus)。以我選的Google的senior(L5)例:

  • 整個package是$37萬
  • base大約就$20萬,約佔總薪資的55%

剩下都是依據績效而定,落差會比較大:

  • 股票可以領$13萬,這邊指的是一年可以領的數字,因為通常股票都需要花3-5年攤提,是公司留住人才的策略之一
  • 現金獎金則是$2.5萬


我自己的觀察是,通常大公司相近的職等的基本薪資(base)都差不多,誤差不到10%,主要能夠拉大薪資差距的是股票。因此我推測那個各公司職等的對照表除了市場上年資和跳槽能談到的大約範圍外,應該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以base為依據,畢竟股票和績效獎金每個人能拿到的數字落差比較大。

詳細的薪資組成

詳細的薪資組成


根據大家回報都是說上面數據很真實,還能看到公司之間職等的比較,要轉職談薪資可以參考,這樣跟HR談薪水時心裡也有個底,能幫助大家約略了解自己在就業市場的行情,也是推動薪資透明化的助力。

另外Levels.fyi也有提供一些進階的服務,包含分析薪水落點,付費後能看到每一筆登錄的資料等權限解鎖,如果我之後有使用付費的功能再與大家分享。


avatar-img
台老勞進大觀園
65會員
53內容數
我在軟體業工作10年,在台灣工作經驗5年多,在中國工作了2年多,目前在美國的軟體公司繼續探索中。 這裡主要會分享一些在美國工作與生活的資訊整理與觀察。不同於台灣人在美國軟體業,大部分都是工程師,偶爾也會分享一些產品思維與設計相關的心得,與這類職位在美國工作需要的技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台老勞進大觀園 的其他內容
朋友分享給我的好用工具:Zocdoc,如果要快速找到保險網路內的醫療服務,推薦用這個試試看。 之前我是在年底要用掉保險補助的視力檢查,但怕一般眼科要等很久,就用這個找到最快可以看、評價也不錯的醫師。搜尋的結果都有評價,也比較安心。
美國是移民社會,幾乎每個學校都會有「國際之夜」的活動,各國學生家長可以去擺攤,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也可以提供一些小點心讓大家認識自己國家的美食。不得不說,台灣是美食之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珍珠奶茶、牛肉麵等台灣美食。
最近看到幾位朋友因為擔心公司的裁員而焦慮,但同公司的另一群朋友卻老神在在,甚至覺得被裁員也不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主要的差異在於「身份」。
最近剛繳完稅,補稅補到荷包破一個大洞!本想分享一下線上報稅的經驗,但是最近太忙,報稅結束後文章都還沒寫完,想想還是等明年快到報稅季時再來分享,這類的報稅工具到報稅季時也才會有特價(黑五時特別看了一下,沒有優惠活動),可以等到真正需要使用時再購買。
在美國生小孩一直都是最簡單的取得身分的方式,在台灣的鄰居就是飛來美國生小孩的貴婦,這種盈利方式是一種公開的秘密,之前還上過新聞(但不合法也有很大的風險)。
來美國前都很少想到要進行法律諮詢,到這邊後因為各州法律都不同,各種規則也很複雜,常常一不小心就觸法了。 例如聽過車子不能停到「自家」的草地上這種奇妙的規定,會被檢舉跟罰款;也有水管不小心忘記關,結果超過政府規定的上限,要罰款一萬美金等等。
朋友分享給我的好用工具:Zocdoc,如果要快速找到保險網路內的醫療服務,推薦用這個試試看。 之前我是在年底要用掉保險補助的視力檢查,但怕一般眼科要等很久,就用這個找到最快可以看、評價也不錯的醫師。搜尋的結果都有評價,也比較安心。
美國是移民社會,幾乎每個學校都會有「國際之夜」的活動,各國學生家長可以去擺攤,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也可以提供一些小點心讓大家認識自己國家的美食。不得不說,台灣是美食之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珍珠奶茶、牛肉麵等台灣美食。
最近看到幾位朋友因為擔心公司的裁員而焦慮,但同公司的另一群朋友卻老神在在,甚至覺得被裁員也不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主要的差異在於「身份」。
最近剛繳完稅,補稅補到荷包破一個大洞!本想分享一下線上報稅的經驗,但是最近太忙,報稅結束後文章都還沒寫完,想想還是等明年快到報稅季時再來分享,這類的報稅工具到報稅季時也才會有特價(黑五時特別看了一下,沒有優惠活動),可以等到真正需要使用時再購買。
在美國生小孩一直都是最簡單的取得身分的方式,在台灣的鄰居就是飛來美國生小孩的貴婦,這種盈利方式是一種公開的秘密,之前還上過新聞(但不合法也有很大的風險)。
來美國前都很少想到要進行法律諮詢,到這邊後因為各州法律都不同,各種規則也很複雜,常常一不小心就觸法了。 例如聽過車子不能停到「自家」的草地上這種奇妙的規定,會被檢舉跟罰款;也有水管不小心忘記關,結果超過政府規定的上限,要罰款一萬美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