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稍早一篇文章的留言板,有版友提到對兩邊醫生的溝通,我分享一下我的作法。
其實這有點運用到談判技巧,但我是這樣管理兩邊的醫生的。
沒錯!就是用「管理」這個詞。
對一般人來說,都是進醫院找醫生、醫生說什麼就是什麼。在一般一對一的情況下的確是這樣的,但是海外試管的情況有點不一樣。
除非要花錢讓所有的醫療行為都在美國發生。不然就會面臨到台灣一個醫生、美國一個醫生的情況。
兩邊醫生的資訊要怎麼透明化?
各項檢驗的評估要怎麼判讀?如果用藥意見相左,以哪個醫生的醫囑為主?
最後,萬一臨時遇到突發狀況,如何即時調整用藥?
這些問題都是只在台灣看病不會碰到的情況。
我兩次植入都是用台灣的用藥,我分享一下我怎麼跟醫生溝通。
首先,問問題都是要用假設情境來問,探知對方想法。同時,也比較不會失禮。舉例來說:
類似這樣的情境問幾輪,大概就會知道美國醫生的想法。
如果美國醫生是Alpha型、希望主導用藥,那就聽美國醫生的。
主要是美國醫生負責施行手術,他如果堅持主導用藥,那病患基本上只能配合。
但如果美國醫生願意提供彈性(像Labryo的Dr.Vu就是),那接下來就可以跟台灣醫生討論。
跟台灣醫生的講法,一定要清楚溝通美國允許的彈性到哪裡。
台灣醫生如果不願意接受、希望美國主導、那就再回來跟美國講,請美國開藥單、台灣協助檢驗、協助發藥。
台灣醫生如果願意主導,也就回去跟美國說:這次會照台灣的用藥,只要有更改用藥都會發正式通知給美國,讓美國知道患者的情況。
如果兩邊都說有彈性,那就換成是你說話。你選一邊當主治,下好離手。
我在這邊,不是要推薦美國當主治或是台灣當主治,是要把R&R先定義清楚。在複雜又貴的醫療行為裡,每一個認知錯誤都可能帶來難以想像的損失。
其實如果錢跟假都不是問題,提前飛到美國,那就只需要面對美國醫生,這會是醫療風險最低的方案。缺點是衍生的食宿成本會拉高,還有會使用很多天的假。
但如果錢跟假都有問題,那就要想好中間怎麼跟兩邊醫生溝通,讓台美兩邊配合順暢。
一定要提前溝通清楚!
醫生對於主治醫生的認定有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在療程還沒開始前,先列出幾個假設性的問題確認醫生的想法,先講好未來怎麼配合,會比較少中間的不愉快。不是只有美國醫生需要擬題發問,台灣醫生也要。主要是多數台灣醫生也沒碰過這樣複雜的情況,列出一些情境題請台灣醫生確認,會幫助他清楚界定在這案件裡他的角色,未來你對他提出要求時,他無法拒絕。
相信我,萬一發生不愉快,真的會很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