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鑑證》導火線 記憶拼圖窮匕見

2023/11/0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現場鑑證》

出自韓國犯罪雜誌主編李鐘寬,用全新視野與角度描述連續殺人案件的始末。刑警中「犯罪行動與心理側寫分析師」乙職,是筆者看韓劇《信號》才知曉的職務,除了要進行一般刑警的偵查、動機手法的分析、數據資訊的彙整,還要統籌情報網絡、預判兇手行動等,是個「你想得到應該、想不到瀆職」的吃力不討好工作,而鎖定嫌疑人略有差池就會被千夫所指、棒打落水狗,因為如果每個兇手都那麼好捉摸,就不會有懸案、疑案了。

Copycat

是以同樣手法謀殺因罪證不足被釋放的兇嫌而得的稱呼,就像替天行道,執行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幫被害者申冤的正義化身一樣。從妻子失蹤疑似他殺嫌疑的丈夫、溺死多任妻子的企業家二代、施暴毆打女高中致死的變態、缺錢而縱火燒KTV的敗類、毒販施打過量致人於死等…通通被copycat盯上。追緝到近身肉搏的李樹人警監,在火災現場與其扭打受傷,陷入記憶喪失及暫時性失明的狀態,導致案情停滯不前,若被其知道恐遭滅口,亦會繼續殺害遭釋放的嫌疑人。本書的重點則是看擔任犯罪心理分析師的韓智秀刑警,如何綜覽全局,幫助李樹人恢復記憶,揪出copycat真實身分。她過往曾經因逼迫嫌疑人走上絕路而遭監察中,被流言蜚語傳為帶刀的心理分析師。

      由於兇手連續殺人幾乎未曾留下有用的蛛絲馬跡,巧合的是被copycat殺害的人都曾被她訊問過,她又是內部人士可以知曉警方辦案的過程,留職停薪期間也是命案開始前奏,很難不做多餘的聯想。重案組的孫志允懷疑為何她可以斷定失蹤人士與copycat有關並已死亡,開始從科學搜查組及監察股著手調查,殊不知引來殺身之禍。

      李樹人警監火災的負傷未癒、記憶全失,只能臥床當起安樂椅神探,好在專業技能就像騎車、游泳成為肌肉記憶,承辦案件與copycat對弈也有段時日,可以分析對方心理狀態,與韓智秀拼湊出諸多線索,但越查疑點越多,包括自己的身分謎團、韓智秀的經常性試探、copycat的動機依舊不明,群眾與高層的反應更說明事件絕不只被告知的假象而已。亟欲破案的高層與渴望恢復記憶的李樹人以身涉險,決定召開記者會抨擊copycat的作法是私刑制裁、濫殺無辜,希望藉此激將法引蛇出洞。進可攻埋伏設陷阱、退可守轉移其他預定被害人的焦點,對外可以交代案情進展、安定民心,對內可以成為長官升遷或切割利用的棄子,硬派寫實地道述社會運作及職場生態。

以下內容涉及據透,請謹慎閱讀。

階段性的刺激記憶三部曲

韓智秀誘導推理、
記者會親口說出套路、
案件現場鑑證。

      警察內部的權責分工也是角力的一環,事關績效獎勵和與升等考評,調查到一半的案件若殺出個程咬金整碗捧去多不甘心,處處留一手、速速趕妳走的氛圍表露無遺,尤其常見於連續命案。無奈的是越大的案件牽連越廣,必須水平整合資源才能撥雲見日,問出正確的疑點,或提前釋出利多,才得以跨過門檻贏得對方共享情報。有李樹人警監的加持與犯罪心理專長的韓智秀雙人合璧,很快再次鎖定了之前未被注意到的細節,大幅改寫辦案進程。李樹人視力逐漸恢復、也日益趨近copycat小辮子之際,將再次與之對諜,只不過這次燒上身的不是讓他喪失記憶的縱火案,而是更令人痛徹心扉、名為真相之紅蓮。

      現場鑑證的部分有相當詳盡的描寫,包括採證程序在法庭上的效力、證據能力的喪失與復活、義警替代役未受專業訓練、酒精濃度與防禦性傷痕的關聯、兇器種類與取得來源、傷口深淺判斷相對位置、延遲死亡與不在場證明推定等,在短短幾頁中鉅細靡遺的深入淺出。

《記憶裂痕》、《記憶拼圖》

都是透過留給自己的線索按圖索驥還原事實經過,在於如何解讀暗號、規避幕後黑手,像是連連看一樣線性敘事。本作則是從零開始,整片畫作空白讓你自由發揮,外加失明及燒燙傷,整個就像歷劫歸來的活死人一樣半身不遂,還能在此狀態下堅守任務,其中吐槽「刑警真不是人幹的」出現時機是全書中少有的諷刺幽默。作品中也有一些哲理反思的點,像是剪輯發表演說顛倒是非、利用媒體蠱惑民眾、刑警比起犯嫌才是更常撒謊的人、體制運作下個人只能犧牲獻祭。而作風強烈、個性刁鑽的當事人,對於機關是把雙面刃般的存在,只能獨善其身履行信念,不然將成為眾矢之的被排除驅離。

      失去記憶,有極大可能被法庭以心神喪失為由無罪開釋,就算前面蒐證的堅不可摧、書面紀錄多牢不可破,只要存有斷點就算是自己的證詞也可被推翻,因此代罪羔羊的人選一時片刻之間搖擺不定,李樹人知道、韓秀智知道,copycat也知道。台灣劉邦友血案、林義雄血案的倖存者,都面臨極大生命威脅活得提心吊膽。

自白不能當作有罪判決的唯一證據

,這點也適用在現代韓國司法實務,為了羅織罪名設陷入獄,並貫徹copycat的行事風格,在鋌而走險利用證據時,被蹲伏許久的孫志允誤打誤撞逮個正著,解開了內部共犯協力合作疑雲、排除ABC謀殺法、亦留下斃命一擊的關鍵證據。

      兇手的動機自詡為扮演黑暗中的英雄懲奸除惡,勿縱的同時失去了勿枉的前提,在梳理案情時,發現有位受害者本身真的是無辜的,真兇另有其人,但copycat不僅錯殺且事後無視,雙標又夜郎自大。私法制裁在電影中我們看的大快人心,但現實中基於無罪推定是有其考量的,不是不抓,是尚不能抓。此作同《檢方的罪人》循非常管道制裁且剛好都有嫁禍對象,凸顯制度上輕易相信送上門的證據及嫌犯,為了高層的仕途未加以核實就匆匆結案,容不下異音。

明案速判、疑案慎斷

,存於多少執法人心中呢?而證據不全、兇嫌狡黠的案件,會有死亡筆記本或蝙蝠俠來主持公道嗎?本書看似暢快的了結一案,但檯面下檢討了許多漏洞,唯有長期接觸的作者才能寫得入木三分,看膩英日推理小說的讀者可以換個口味試試。

raw-im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