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自性就在燈火闌珊處-魏宏晉

驀然回首,自性就在燈火闌珊處-魏宏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榮格提出「自性」(self)的概念,想法起於建構非理性的無意識思維運作理論,本來就不是形式邏輯的產物,只是暫以隱喻言之的象徵性意象,自然無可避免地有染有其人所忌諱的形而上學的嫌疑;惟該說既被榮格本人,連同其後繼者,長期當成整體學說架構的核心,也就成了無可迴避,卻又難以掌握著力的問題,困擾研究者甚深。

身兼兒童精神科醫生以及榮格分析師的後榮格學派傑出學者麥可.佛登(Michael Fordham),運用客體關係理論,於臨床的實務裡,觀察到在早期嬰兒階段及童年期有支持自性出現及發展的理論性可能證據,於是提出一套相當具備說服力的自性理論假說,對自性理論發展產生突破性的貢獻。

多數學習榮格心理學者,最早接受到的自性定義,往往是「自性既為心靈的核心,亦為心靈的整體」,然此說甚為模糊,我們無法從中確認自性的特殊性質。如果採用「自性為心靈核心」的部分進行理解,依照榮格曾謂自性即上帝原型的說法,自性只是眾多的原型之一,充其量可被當作「最重要的原型」。人們觸及無意識之際,是可能經驗到自性原型的象徵性顯現的,但卻只能說經驗到了原型,而非心靈整體。

因為,「自性既為心靈的核心」與「亦為心靈的整體」兩個陳述,似乎不能同時為真。心靈中的無意識內容物,必須通過意識自我(ego)加以辨識,而意識自我無法自我經驗,只能經笛卡兒主義式的理性推論而得之。既然意識自我也屬心靈的內容物,由其經驗所得的內容,當然不是心靈「整體」。單純地以傳統心靈等於意識加上無意識的整體這樣的心靈組合方程式分析自性,似乎是條死路。佛登於是另闢蹊徑,加入更「科學」的論據,終於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他透過基於直接觀察嬰孩的臨床經驗,於1947 年提出原初自性(primary self)為嬰兒生而有之的理論性假說。這與傳統客體關係理論中,原始母嬰關係是由母親方面啟動,由而出現母嬰結合的早期階段的想法不同。

佛登認為,嬰兒是從主動展開自性「去整合」(deintegration)開始發展的。嬰兒從最原始身心一體的原初自性啟動「去整合」,接著產生納入與母親關係的「再整合」(reintegration)行動,成為生命中首見的去整合/再整合經驗。隨後生命過程中,它面對各種環境經驗,將不斷重複去整合/再整合的歷程,自性的複雜性與分化程度也隨之漸增。在這個生命開展的過程裡,參與創造自性整體性的意識自我與原型所組成的心靈,也因之逐漸成形。而由於是從一個整體不斷去整合與再整合分化的緣故,從而由之的心靈內容物,包含意識自我與原型,自伊始便保有同一自性的整體性質,且將一直延續著這種整體性。此解相當有力地詮釋了「自性既為心靈的核心,亦為心靈的整體」之說,有效地拓展了榮格心理學理論學說的發展道路。

雖然透過巧妙運用客體關係理論,美好地詮釋了自性遍布心靈的理論性說法,但若僅止於此,缺乏榮格著墨有甚的靈性與宗教層面,則未免不足。對此,佛登其實亦有深入。他大膽地引進著名英國精神分析師比昂(Wilfred Bion)跳脫傳統精神分析心靈的意識/潛意識結構限制的「頂點」(vertex)理論,認為人認識世界與心靈的觀點,不僅止於無意識的作用和影響,而是可以有意識地加以抉擇。仰望神者可以持守信仰,不信者也隨喜自便,各有觀待。自性可以容納觀待宗教的各種態度,這是無所不包的它的一大特點。於是,我們從佛登上窮碧落,下至黃泉尋尋覓覓的精采結晶中,從這本書裡終於領悟到,原來,驀然回首,自性就在燈火闌珊處。

本文摘自《探索自性》魏宏晉推薦序 (魏宏晉為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書名:探索自性,作者:麥可佛登,出版社:心靈工坊,出版日期:2023年7月20日

書名:探索自性,作者:麥可佛登,出版社:心靈工坊,出版日期:2023年7月20日


avatar-img
心靈工坊文化的沙龍
163會員
20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希望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我想要和別人有更深的連結……   這些願望,都不是隨便任何人可以給我們的。 但我們可以透過經驗來領悟如何追尋它們。乙甯老師認為,神話可以讓生活更有溫度,也蘊含智慧,所以她將塔羅占卜和坎伯的英雄旅程結合在一起,幫助人為生活指點迷津。   #敘事塔羅 塔羅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典範,光是閱讀就會帶來療癒。任何一位投身於內在工作的讀者,都很容易從乙甯老師的說明中找到自己正處於英雄之旅的哪個階段,正遇上什麼困境,曾做過什麼回應。   如何用以意義的方式串連大祕牌的順序,是所有塔羅工作者的挑戰,也是成為大師最重要的門檻。因為知識可以藉由記誦來增加,解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
我希望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我想要和別人有更深的連結……   這些願望,都不是隨便任何人可以給我們的。 但我們可以透過經驗來領悟如何追尋它們。乙甯老師認為,神話可以讓生活更有溫度,也蘊含智慧,所以她將塔羅占卜和坎伯的英雄旅程結合在一起,幫助人為生活指點迷津。   #敘事塔羅 塔羅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典範,光是閱讀就會帶來療癒。任何一位投身於內在工作的讀者,都很容易從乙甯老師的說明中找到自己正處於英雄之旅的哪個階段,正遇上什麼困境,曾做過什麼回應。   如何用以意義的方式串連大祕牌的順序,是所有塔羅工作者的挑戰,也是成為大師最重要的門檻。因為知識可以藉由記誦來增加,解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