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自體:經驗與理解自體的中繼點——林明雄談劉慧卿的《三種和多種自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文:林明雄(精神科醫師、耕莘醫院主治醫師)

筆者與本書作者共事十七載餘,在工作過程中有甚多機會對於彼此的個人與臨床經驗做反覆辯證、驗證、修正、確認,從中受益匪淺。今受邀為其著作寫一文推薦,樂意而榮幸。

●關於自體這個字和三種個案

關於自體(self),論述者眾,即使不用自體這個字,每當我們談到個人發展、心理或精神層面的議題時,在解釋上仍總未能脫離這字的關注範疇。在寇哈特(Heinz Kohut)於1971 年出版的他三本系列著作中的第一本書《自體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Self),它的副標題是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s,這指出了寇哈特論述的重點與立論的經驗基礎在於自戀型人格、疾患、精神分析治療和系統化的取向。超出這些部分而對自體的進一步推論,需要更多或者至少相等的臨床資料支持。寇哈特在書的序言中提到,「在精神分析後設心理學裡的一個看似簡單,卻是拓荒且決定性的進展,是自體由自我(ego)的概念裡分離出來(Hartmann)。

獲得並維持一種『身分』,以及這個(前)意識的心智內容被暴露時的危險(Erikson);出自母親與子女之結合基質的一個分離的心理生物學存在之逐漸結晶化;以及近年來某些詳細的精神分析綜合論述之重要臨床─理論的(Jacobson)和臨床的(A. Reich)貢獻,這所有的工作,試驗著精神分析的一個論題本質⋯⋯這論題本質已被大量調查客體世界的材料推入背景,亦即關注於諸影像之動力發展與變遷,或者,做了更多與自我的認知過程之核心位置相一致,而不是與原我的脈絡裡之驅力(客體的表象)相一致的表達。當趨近自戀的理論問題時,所遇到的困難之一⋯⋯是經常做成了客體關係的存在而排除了自戀的假設。」在這些隱含著與客體關係理論和自我心理學的對話中,寇哈特強調了某些相關於客體的最強烈自戀經驗,這些經驗或者被用於服務自體和維持自體的本能投資,或者客體本身被經驗為自體的一部分。寇哈特稱之為「自體─客體」,他並在1978 年之後將「自體─客體」中間的連接線拿掉,稱這被經驗為自體的一部分的客體為「自體客體」。個案的自體與個案的自體客體的關係如同在其他精神分析理論中的臨床經驗,是在移情中可被經驗和處理的。對於此類移情的詮釋和趨近它時的阻抗,相較於與其他個案的工作,會更需長時間等待和了解。這樣的臨床經驗在本質上也符合了佛洛伊德所定義的,被稱為精神分析的治療必須有阻抗的克服和移情的詮釋這兩個成分。這也讓寇哈特強調的神入(empathy)成為帶有精神分析本質的同理(empathy)。借用克萊恩學派(Kleinian)中人西格爾(Henna Segal)所說的象徵形成與象徵等同(symbol formation and symbol equation)的概念,寇哈特所說的這樣的人,其象徵形成未完成,客體成為為己所用的自體客體。相反的,如果客體就是客體,在主體的裡面也是清楚而界線分明時,這樣的主體所擁有的自體,顯然與自戀型人格的人所擁有的自體有明顯的、質方面的不同。這一類的人是古典精神分析理論、佛洛伊德學派及承接其精神的自我心理學所擅長的領域,移情官能症的個案是典型的例證。寇哈特說,佛洛伊德發現的伊底帕斯情結是在發展過程中的伊底帕斯期階段主體未能得到環境的適當回應才形成的病理結果。寇哈特這樣的看法結果是,在古典理論中被視為中心的伊底帕斯情結,性與攻擊的強調、關注和解釋被調至周邊,而過去被忽略的主體成長環境的影響則被調至中心。寇哈特認為發展過程中的無數挫折形成了個案的自我功能,而在伊底帕斯期的巨大挫折則形成了個案的超我。筆者在此對於寇哈特看法的疑問是,如果個案所形成的超我已經很獨特,那麼需不需要給他一個獨特的位置,如同自戀型人格所具有的?移情官能症個案是不是也有著獨特不可改變的獨特性,雖然,在這個前語言期佔優勢世代中,治療室中的純粹移情官能症個案是大量減少了。寇哈特的解決方式不是認為應該給超我一個獨特不可取代的位置,他認為,分析這些容易羞恥的人的進步,通常不是基於去嘗試降低過度強烈的理想之力量(一個常見的技術失誤),而是(除了強化自我面對誇大自體的要求,因而達到增加對表現癖和誇大的掌控)基於將自戀投資從誇大自體轉換到超我,亦即是基於強化這個結構的理想化。我想,我的這個疑問在作者的這本書中,大家可以一探究竟。

除了以上提到的兩種個案。有沒有可能有第三種個案,他們可跳動於客體與自體客體之間,以理論術語而言,受到分裂這個防衛機轉的影響。邊緣型人格個案是這類型個案的典範。他們可以更輕易的模糊生理與心理的界線。由於視覺、觸覺等感官影響、解剖學上的差異,對於具體客體(陰莖)在幼年期間曾經長時間在客觀具體性化的不足。我相信在分裂、解離等方面的展現,女性會有發展到極致的更高潛能。臨床上,分裂和投射式認同這兩種機轉的發揮,女性個案還是比男性個案來得細緻、極致。乳房有相較於陰莖的性別上的具體明顯獨特性,但它要晚陰莖十年以上才漸漸發揮這樣的功用,階段影響力與造成的長遠後果會有不同。而在與母親的乳房比較上,男孩與女孩都是明顯不足,但是男孩可以用陰莖證明自己的不同而無須與母親競爭,女孩則不可免要面對與母親如此一樣又這樣的不一樣,雖然她還有一個青出於藍的機會,如果她有幸度過了,或無後遺症的處理了那段矛盾的嫉羨(envy)歲月。

●三種體自體

三種自體是三種特殊個案(自戀型人格、邊緣型人格、官能症)的三種獨立狀態嗎?或是三個獨立不同的領域或不同層次的三個連續狀態?如上看來,比較像是三個連續狀態,只是結果差異太大,讓對於記憶的廣度和深度有限的人類以為完全不同,也成為學派之間壁壘分明的差異堅持。克萊恩認為在一歲就發現了伊底帕斯情結,引來佛洛伊德對於消失了的很長的前伊底帕斯情期的質疑。而佛洛伊德認為的伊底帕斯情結,寇哈特則認為是伊底帕斯期未順利渡過下的一個病理表現。這些差異觀點,我認為可以這樣看:發展中的自體雖是連續,但有時太短、有時太長的某種影響,造成的結果是有如斷層或分屬不同領域。從結果來看是三種特質,在尋求驅力滿足、尋求客體、尋求自戀或自體客體滿足(drive seeking, object seeking, narcissistic or self object seeking)上很不同的自體表現(其他種類在沒有特定到足以成為一種分類前,在此先把他們視為是這三類的不同比例的混合),會有以原始的表現方式、防衛的表現方式、昇華或轉化的表現方式上的差別。在自體發展的過程中,個體以自身所攜帶的天賦應對環境加諸於自己的三種特質,加入的時機點和加入的比例(如同寇哈特所說的,階段恰當和恰恰好的挫折)造成了後來的各種差別和三種典範差別。

寇哈特把狹義的自體定義為指三極自體(誇大自體、理想化的雙親影像、孿生或另我),本書作者所討論的或許可以算是寇哈特所說的廣義自體,所有一切都以自體的角度思考。在三種自體的了解中,都有重要的自我功能(ego function)存在,有些如克萊恩學派認為,不需要過度去討論自我功能的部分或人格發展中正向的部分,因為病態的部分處理好了,正常的部分會自然的發展。寇哈特則是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對於正向的部分做了較多的系統化描述,客體不是分析後必須揚棄的,與自體客體的關係是人終其一生的健康需要。雖因自我功能讓人可以在人世間運作,但也由於自我功能阻擋在前,讓對於自體的深度了解困難重重。早年生存所需的保護,如今成為企圖對心理做深度了解時的阻抗,讓心靈中的新開始難以成為可能。在學派之間的對話上,各自的自我功能雖讓彼此之間的對話較容易,但對於探索各自專擅的心靈核心時也較不精確,容易在有意無意間犧牲對核心本質更貼近的企圖來換取外在和諧。在臨床實務中,主要的搏鬥領域對個案與治療師而言,最終仍需回歸自我功能掌控的現實世界,雖然,治療師常常對於盤根錯節的心理現象之下的最終心理起因與核心有著熱切期待,但也常常必須受限於僅僅止於期待而已。

核心如此不同的三種自體的人如何溝通?為方便瞭解,在此極端的分為兩種。第一種溝通是表層的溝通、防衛下的溝通、意識層次的溝通,是心理安全的溝通。借用路易斯(C.S. Lewis)的話,情人是眼對眼,朋友是肩並肩。最終,前者是看進對方內心的深處,後者則是兩人共同看向遠方,如果這兩個人的內在和外在夠清楚和界線分明,共同看向的遠方就是同一個,否則終究必須再次的澄清,遠方的那個對象,在各自裡面的表象是什麼?一致與否?行為的本身夾帶了大量潛意識的意涵,例如性交、幽默、眼神、餵食、微不足道的言語行為等等,常常帶有看似尋常表層行為之外卻夾帶著的震撼性強大影響力的潛藏素材。

如果我們說的是發展概念下的人格,我同意寇哈特的觀點。如果講的是臨床工作方便溝通下的人格,我同意現今DSM 等診斷準則的諸多分類,只要收集足夠多的外顯表現就能歸類出模板樣的人格分類。有如寇哈特所說,自體、自我、超我、原我的觀念和人格與認同是分屬不同層次之概念形成的抽象觀念。自我、原我和超我是精神分析裡的一種特定、高層次(亦即遠離經驗的)之抽象觀念。雖然人格這字有如認同這字,常可服務於一般感受的使用,並非天生就屬於精神分析心理學;它屬於一種不同的理論架構,這理論架構更一致於社會行為的觀察,以及一個人與他人的互動,而非與深度心理學的觀察互動時之自己的(前)意識經驗描述。而本書作者之三種自體這樣的說法,好像是位於上述兩種說法的中間,也可以是一個有瞭解意圖者的中繼點。

溝通上,增加中間型是必要的,如同動機式晤談,需要激發個案的動機,這在數十年前的治療中是不需要去強調的,因為個案來治療就是帶著隱身背後的既有動機來的,不管這個動機是什麼。但是,今日個案的處理,動機的考量已由背景進入前景,需要被觸發、加強。治療結構的改變,改變了治療室裡的個案種類,或者反之。但這種技術上的改變不宜與對個案本質核心的瞭解相混淆,本書作者的講論是屬於很本質的那類。

●感謝

我自己對於自體這個字的了解過程中,一路上有劉慧卿醫師、劉時寧醫師、許豪沖醫師的在寇哈特書籍的讀書與翻譯上相陪伴,以及更早也參與在讀書會中的邱顯智醫師、呂煦宗醫師,後來十多年台灣自體心理學研討會的王麗斐老師,講員們和聽者的相伴,以及我的家人和許多個案,沒有他們,我除了自己的尋常感受外,對於自體的瞭解和體會無法更具寬廣度和深度。雖然,更進一步的寬廣和深度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我就目前所知已大大知足感恩了,既有的經驗讓我在面對「自體」這字時能有一種平靜感。本書作者劉慧卿醫師對於心理治療臨床工作或理論涉獵廣泛,不畏艱難,默默大量投入心力。她善於在龐雜混亂的資料、感受中理出要點,提綱挈領的標示區辨出重要、深度且連續的內容,這在過去我和她的共事中從中受益匪淺,我相信讀者在嘗試共鳴這書的內容時,也會有類似的受益經驗。


raw-image

《三種和多種自體:佛洛伊德、克萊恩、寇哈特,或榮格,與其他共論證》
Three and More Kinds of Self: Dialectical Arguments of Freud, Klein, Kohut, or Jung, and Others

作者 ◎ 劉慧卿

#為精神分析的地圖設下路標,#描繪自體不同的心理樣態

★深耕二十年的台灣自體心理學學術社群,思想精華結晶之作!
★國內外罕見,就心理學重要議題同時在佛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克萊恩客體關係理論、寇哈特自體心理學與其他理論家思想之間交叉論證。

專文推薦──
林明雄 /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許豪沖 / 自體心理診所院長
劉時寧 / 文化身心診所負責醫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靈工坊文化的沙龍
163會員
200內容數
2025/04/25
我希望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我想要和別人有更深的連結……   這些願望,都不是隨便任何人可以給我們的。 但我們可以透過經驗來領悟如何追尋它們。乙甯老師認為,神話可以讓生活更有溫度,也蘊含智慧,所以她將塔羅占卜和坎伯的英雄旅程結合在一起,幫助人為生活指點迷津。   #敘事塔羅 塔羅
Thumbnail
2025/04/25
我希望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我想要和別人有更深的連結……   這些願望,都不是隨便任何人可以給我們的。 但我們可以透過經驗來領悟如何追尋它們。乙甯老師認為,神話可以讓生活更有溫度,也蘊含智慧,所以她將塔羅占卜和坎伯的英雄旅程結合在一起,幫助人為生活指點迷津。   #敘事塔羅 塔羅
Thumbnail
2025/03/31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典範,光是閱讀就會帶來療癒。任何一位投身於內在工作的讀者,都很容易從乙甯老師的說明中找到自己正處於英雄之旅的哪個階段,正遇上什麼困境,曾做過什麼回應。   如何用以意義的方式串連大祕牌的順序,是所有塔羅工作者的挑戰,也是成為大師最重要的門檻。因為知識可以藉由記誦來增加,解
Thumbnail
2025/03/31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典範,光是閱讀就會帶來療癒。任何一位投身於內在工作的讀者,都很容易從乙甯老師的說明中找到自己正處於英雄之旅的哪個階段,正遇上什麼困境,曾做過什麼回應。   如何用以意義的方式串連大祕牌的順序,是所有塔羅工作者的挑戰,也是成為大師最重要的門檻。因為知識可以藉由記誦來增加,解
Thumbnail
2025/02/12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
Thumbnail
2025/02/12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很長的書名,容易引起瀏覽者的興趣,簡單來說就是【自戀】兩字。      這讓我聯想到這兩年來,有一個新興名詞讓人感到心驚:情緒勒索。許多兩代之間、兩性之間的困擾,似乎可以這個名詞來咎因,然而我一向害怕的是,當一個原因被氾濫使用之後,不同事件之間的些微差別就容易被忽視,我們沒有細緻地處理
Thumbnail
很長的書名,容易引起瀏覽者的興趣,簡單來說就是【自戀】兩字。      這讓我聯想到這兩年來,有一個新興名詞讓人感到心驚:情緒勒索。許多兩代之間、兩性之間的困擾,似乎可以這個名詞來咎因,然而我一向害怕的是,當一個原因被氾濫使用之後,不同事件之間的些微差別就容易被忽視,我們沒有細緻地處理
Thumbnail
榮格提出「自性」(self)的概念,想法起於建構非理性的無意識思維運作理論,本來就不是形式邏輯的產物,只是暫以隱喻言之的象徵性意象,自然無可避免地有染有其人所忌諱的形而上學的嫌疑;惟該說既被榮格本人,連同其後繼者,長期當成整體學說架構的核心,也就成了無可迴避,卻又難以掌握著力的問題,困擾研究者甚深。
Thumbnail
榮格提出「自性」(self)的概念,想法起於建構非理性的無意識思維運作理論,本來就不是形式邏輯的產物,只是暫以隱喻言之的象徵性意象,自然無可避免地有染有其人所忌諱的形而上學的嫌疑;惟該說既被榮格本人,連同其後繼者,長期當成整體學說架構的核心,也就成了無可迴避,卻又難以掌握著力的問題,困擾研究者甚深。
Thumbnail
洪素珍老師開頭先介紹心靈工坊即將出版的《女性經驗》.這本書內容橫跨四個世紀共六十年的女性分析經驗的紀錄,也涉及典範的轉變,書中序言提到,無論典範如何轉變,潛意識的工作都會有共通的元素。
Thumbnail
洪素珍老師開頭先介紹心靈工坊即將出版的《女性經驗》.這本書內容橫跨四個世紀共六十年的女性分析經驗的紀錄,也涉及典範的轉變,書中序言提到,無論典範如何轉變,潛意識的工作都會有共通的元素。
Thumbnail
如果從生活的例子切入,這些精神分析術語就不會太有距離感,也可看到自戀的無所不在。當我們(治療師)能覺察到自己身上與生活周遭的自戀與延伸概念時,也就更能與嚴重的個案工作,了解如個案的自戀不過就像是這些故事中所運作的原始版本,或從原始版本衍生的各種變奏。
Thumbnail
如果從生活的例子切入,這些精神分析術語就不會太有距離感,也可看到自戀的無所不在。當我們(治療師)能覺察到自己身上與生活周遭的自戀與延伸概念時,也就更能與嚴重的個案工作,了解如個案的自戀不過就像是這些故事中所運作的原始版本,或從原始版本衍生的各種變奏。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心理學,由於語言的不精確(簡直是古代煉金術!),導致了許多的錯誤的判斷關聯可能,甚至直接創造了出新的心理疾病(「請參考心理學設定事如何影響人們?」) 由於這些謬誤嚴重有害人們的道德認知以及正確理解,我因此不得不正面回應與告知這些嚴重混淆以及錯誤,以避免人們誤會了那些他們認定「有病」的人們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心理學,由於語言的不精確(簡直是古代煉金術!),導致了許多的錯誤的判斷關聯可能,甚至直接創造了出新的心理疾病(「請參考心理學設定事如何影響人們?」) 由於這些謬誤嚴重有害人們的道德認知以及正確理解,我因此不得不正面回應與告知這些嚴重混淆以及錯誤,以避免人們誤會了那些他們認定「有病」的人們
Thumbnail
左思右想,我還是不知道怎樣去推薦劉慧卿醫師首本個人鉅著《三種和多種自體》。為免承擔太多責任,弱弱的我要為自己做些解釋和辯解: 而劉慧卿醫師是怎樣思考女性的「賦權」(empower)的?通過 Heinz Kohut 的自體心理學!
Thumbnail
左思右想,我還是不知道怎樣去推薦劉慧卿醫師首本個人鉅著《三種和多種自體》。為免承擔太多責任,弱弱的我要為自己做些解釋和辯解: 而劉慧卿醫師是怎樣思考女性的「賦權」(empower)的?通過 Heinz Kohut 的自體心理學!
Thumbnail
文:劉慧卿 具體的腦都研究不完了,再加上精神和心理,看不到,摸不到,只能經驗,只能感知。偏偏,我就是對這抽象事物有興趣。但抽象的東西,學習之難,常常在治療室中有如墬入五里霧中之感。當時就常常幻想,如果精神分析有張地圖就好了,有地圖,就不致迷路。心理治療要的不是技術手冊,應該是地圖。 榮格和其他
Thumbnail
文:劉慧卿 具體的腦都研究不完了,再加上精神和心理,看不到,摸不到,只能經驗,只能感知。偏偏,我就是對這抽象事物有興趣。但抽象的東西,學習之難,常常在治療室中有如墬入五里霧中之感。當時就常常幻想,如果精神分析有張地圖就好了,有地圖,就不致迷路。心理治療要的不是技術手冊,應該是地圖。 榮格和其他
Thumbnail
本書作者劉慧卿醫師對於心理治療臨床工作或理論涉獵廣泛,不畏艱難,默默大量投入心力。她善於在龐雜混亂的資料、感受中理出要點,提綱挈領的標示區辨出重要、深度且連續的內容,這在過去我和她的共事中從中受益匪淺,我相信讀者在嘗試共鳴這書的內容時,也會有類似的受益經驗。
Thumbnail
本書作者劉慧卿醫師對於心理治療臨床工作或理論涉獵廣泛,不畏艱難,默默大量投入心力。她善於在龐雜混亂的資料、感受中理出要點,提綱挈領的標示區辨出重要、深度且連續的內容,這在過去我和她的共事中從中受益匪淺,我相信讀者在嘗試共鳴這書的內容時,也會有類似的受益經驗。
Thumbnail
做自己可以是一個目標,換成精神分析的說法就是,健康的自戀原本就是人的發展需求,但是,以「切斷和他人的關係」做為手段,卻很難成功做自己。作者從電影《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香港譯《無痛失戀》)引申至對佛洛伊德論文「哀悼與抑鬱」的辯證思考。
Thumbnail
做自己可以是一個目標,換成精神分析的說法就是,健康的自戀原本就是人的發展需求,但是,以「切斷和他人的關係」做為手段,卻很難成功做自己。作者從電影《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香港譯《無痛失戀》)引申至對佛洛伊德論文「哀悼與抑鬱」的辯證思考。
Thumbnail
概述 精神分析的起源在於傳統醫學和歇斯底里女病人不期然地對話所促成的。 涉及的概念包羅萬象,繼廣泛又深入觸及性意識、性別特質、性別認同、主體性、主客體、再現、生態等。 筆者將先介紹佛洛伊德和拉岡的理論,之後說明女性主義和精神分析的對話。 佛洛伊德 泅泳精神分析和潛意識達40餘年,陸續發表震驚世人
Thumbnail
概述 精神分析的起源在於傳統醫學和歇斯底里女病人不期然地對話所促成的。 涉及的概念包羅萬象,繼廣泛又深入觸及性意識、性別特質、性別認同、主體性、主客體、再現、生態等。 筆者將先介紹佛洛伊德和拉岡的理論,之後說明女性主義和精神分析的對話。 佛洛伊德 泅泳精神分析和潛意識達40餘年,陸續發表震驚世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