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圖式」概念的發展:一塊身體現象學的敲門磚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從作品出發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身體圖式」概念的發展:一塊身體現象學的敲門磚〉2023-07-30


  概念並非總是從一開始就被清楚地定義下來。科學主義的信仰者喜歡以數學與邏輯的概念作為範本,在數學與邏輯的教科書中,那些使用到的概念似乎總是已經被一條一條定義好才進行推論,這些人相信任何理想的理論體系都應當如此。


  然而,即便是數學與邏輯,在理論發展的階段,它們也並非如同教科書那樣地首先便清晰,它們也是一塊一塊地發展起來之後,才逐漸被整合為一種相對確定的版本。一個愈加成熟的學科,它所使用的概念會愈加穩定地被定義下來,但任何一個仍在發展的學問,其所有的概念邊界都是模糊與有待釐清的。


  對梅洛龐蒂而言,身體圖式(“body schema”)便是這樣一個身處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使用它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去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面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在「身體圖式」最開始被提出來的時候,它被以一種經驗主義式連結論的方式定義為「一大堆的影像連結」。經驗主義式的生理學家並不認為孩童出生便擁有通常人的身體圖式,而是在成長過程中,觸覺、動覺等種種身體感覺才經由發展相互連結,最後一同與視覺連結起來。


  當時的醫療與解剖技術對人眼的構造已經有一定的理解。科學家們認識到視網膜呈現的影像是二維的、能(且只能)看見長與寬。當時的學者以連結論想法相信:我們之所以可以「彷彿」看到深度,那是因為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建立了一種視覺與觸覺相連結的身體圖式,視覺的內容與觸覺的三度空間在身體圖式中連結起來,才讓我們的視覺看起來具有三度空間。



  梅洛龐蒂指出,這種經驗主義連結論的身體圖式在處理感覺異位(allochiria)與幻肢(phantom limb)時遭遇到了困難。在前者中,我們在不應該感受到相關感覺的身體位置上產生感覺、在後者中,那種感覺甚至出現在已經不存在的肢體上面。梅洛龐蒂認為,這兩種案例向我們表明,身體圖式不能是如連結論者想像的那樣完全是外在的與後天的。如果我們的身體感覺不是從一開始就包裹在一種整體論式的身體圖式之中,這樣不同身體部位上感覺的轉換將沒有辦法發生。


  於是「身體圖式」在一種格式塔心理學式的「背景-圖形」結構中重新地被定位下來。也就是一種「對於我的身體姿勢的,在跨感官世界中的整體性的察知」。這樣的整體性形式成為我們一切聚焦活動的基礎,成為感官與身體運動的「前經驗的結構」。



  這樣的進展雖然讓它可以解釋身體原初連結的面向,以及知覺與運動活動的「背景-焦點」結構。但這種作為結構的「前」條件式一種靜態的概念,它失去了連結論的那種對於形式如何形成的解釋。如幻肢與病覺缺失(anosognosic)這樣身體圖式的「擴張」與「萎縮」現象,需要一種動態的理論架構才能夠完整說明。


  梅洛龐蒂認為,這裡面需要一種「主體根據其肢體對生物體指體計畫的價值,重新評估與整合身體各部分」的機制,在病覺缺失症者身上,由於這隻手對他的整體生活工作已經沒有用了,所以它被自動地從身體圖式中消除;相反地,幻肢症患者則仍舊把那隻已經不在的手算進了他的身體圖式之中,他仍想用這隻手來做些什麼。


  這種重新評估與整合自然不會是一個全然主觀且具有顯題性意識的行為,也並非僅僅是一種專屬於人類的現象。這說明了身體圖式雖然是一開始便存在,但卻是可變動的。我的身體對我而言,呈現為一種朝向我的整體生活工作的姿勢與功能,它與其它可以做為工具的外在實在物不同,是我之為在世存活(being-in-the-world)的一種應對世界的基礎。


  我(我的身體)因此可以被把握為一種最初的座標設置。我的主動的身體在一個特定情境中錨定在特定對象物上,我們的身體宛如一間戲院,它必須要是暗的,以凸顯舞台上所需要操作的物與所要進行的工作。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種無須顯題地意識到的運作,讓我們可以專注於行為與外物,不必分神去指揮肢體。當我聚焦於當下活動,我的身體便如彗星尾巴從我著力的位置拖曳出來。並隨時準備如彈簧般聚攏,重新彈向下一個當下的目標。



  於是,當我們對身體圖式的理解順著思想史的思路,從一種「(生理學式的)傳統意義下的感覺印象中心」一步步轉移到一種存在主義式的、在世存活式的自我身體把握。我們便能初步地理解到,存在論式的身體現象學如何提供我們一種有別於傳統的,更具解釋力並直接關連到真實體驗的對身體與行動的理解路徑。





延伸閱讀:

〈行動出的知覺:從Noë的「直接經驗論」談起〉

〈主體如何應對實際生活世界:從Schneider案例談起〉

〈描繪真實:繪畫的探索與觀點表達〉

〈超越超越性〉

〈Mind-touching:他心問題與身體性的心靈〉

〈「去說出你自己錯在哪裡」:一種抽象的「非教育」〉

avatar-img
86會員
752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海德格認為,一切形上學問題都包含了整體形上學的問題,而關於無的問題,便是他所要採取的切入點。但在這裡,問題只能是「無的情況如何?」,而不能是「什麼是無?」。該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答案會被要求為「無是……」,但無不是存有者,無不會是「什麼」。無的思維必定要違反自己的本性,必定在邏輯上產生矛盾。
  在懷疑主義的脈絡中,有更廣泛的替代品被視為相干,你不能確定你看到的人不是她的雙胞胎姊妹(即便你認識她多年從沒聽說過她有雙胞胎姊妹)、不能確定你在公路邊看到的穀倉會不會只是電影拍攝用的布景(即便你根本沒聽說過這附近有電影正在拍攝)。對此,脈絡主義者大方地說「OK!你是對的」,遠離一切爭吵,不客氣。
  關於自然狀態與戰爭狀態,洛克給出了一套和霍布斯截然不同的說法。他認為自然狀態是一種每個人平等的狀態,也認為在這個狀態中沒有人享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權力。但有別於霍布斯認為這種狀態下人將無可比免地彼此戰爭,洛克強調了這種狀態裡,人的自由與理性能力。
  同時,霍布斯也指出,他並非要控訴人性,也沒有誇大這種人與人的爭鬥與不信任。但即便在和平時期,他也希望讀者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外出旅行時會帶上武器與旅伴、為什麼返回家中要栓上門閂、甚至在家中,也會將擺放貴重物品的箱子上鎖。明明已經知道存在有法律和公權力,他為什麼會做這些行為?
  我們可以從兄妹房屋裡那些僅存的黑人牛仔電影中看見導演對這件事情的暗示。而在那場戲裡,哥哥也終於說出了他沉潛多時最想說的話:「我們要做的事,他們不能抹除」。人們會再次蜂擁而來,就像他們把電影的歷史搶走、把黑人牛仔搶走、把馬匹換成駱駝,但這一次,我們會向消抹說「不!」,我們會被歷史記住。
  與前童星對比的另一名見證者是電器店的店員「天使」(Angel)。他雖然癡迷於奇異現象,也一直想要參與兄妹的拍攝活動。但他卻不是被名利或欲望趨勢,而是單純的追隨者。在「行前會議」中,他提出了整場電影中唯一次關於「神聖意涵」的探問:我們在做一件對的事情對吧?我們在拯救生命、拯救地球對吧?
  海德格認為,一切形上學問題都包含了整體形上學的問題,而關於無的問題,便是他所要採取的切入點。但在這裡,問題只能是「無的情況如何?」,而不能是「什麼是無?」。該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答案會被要求為「無是……」,但無不是存有者,無不會是「什麼」。無的思維必定要違反自己的本性,必定在邏輯上產生矛盾。
  在懷疑主義的脈絡中,有更廣泛的替代品被視為相干,你不能確定你看到的人不是她的雙胞胎姊妹(即便你認識她多年從沒聽說過她有雙胞胎姊妹)、不能確定你在公路邊看到的穀倉會不會只是電影拍攝用的布景(即便你根本沒聽說過這附近有電影正在拍攝)。對此,脈絡主義者大方地說「OK!你是對的」,遠離一切爭吵,不客氣。
  關於自然狀態與戰爭狀態,洛克給出了一套和霍布斯截然不同的說法。他認為自然狀態是一種每個人平等的狀態,也認為在這個狀態中沒有人享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權力。但有別於霍布斯認為這種狀態下人將無可比免地彼此戰爭,洛克強調了這種狀態裡,人的自由與理性能力。
  同時,霍布斯也指出,他並非要控訴人性,也沒有誇大這種人與人的爭鬥與不信任。但即便在和平時期,他也希望讀者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外出旅行時會帶上武器與旅伴、為什麼返回家中要栓上門閂、甚至在家中,也會將擺放貴重物品的箱子上鎖。明明已經知道存在有法律和公權力,他為什麼會做這些行為?
  我們可以從兄妹房屋裡那些僅存的黑人牛仔電影中看見導演對這件事情的暗示。而在那場戲裡,哥哥也終於說出了他沉潛多時最想說的話:「我們要做的事,他們不能抹除」。人們會再次蜂擁而來,就像他們把電影的歷史搶走、把黑人牛仔搶走、把馬匹換成駱駝,但這一次,我們會向消抹說「不!」,我們會被歷史記住。
  與前童星對比的另一名見證者是電器店的店員「天使」(Angel)。他雖然癡迷於奇異現象,也一直想要參與兄妹的拍攝活動。但他卻不是被名利或欲望趨勢,而是單純的追隨者。在「行前會議」中,他提出了整場電影中唯一次關於「神聖意涵」的探問:我們在做一件對的事情對吧?我們在拯救生命、拯救地球對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畢竟,我們並非以西方研究向度強迫帶入、附會解釋中國哲學文本,乃是藉此轉向,深掘典籍中固有的身體資源。[1]這樣的轉向,非但不會與過往心性研究發生斷裂,反而能豐富中國哲學研究並提供新的視野。近二十年來於台灣中國思想範疇的研究中,身體議題可說方興未艾,論著豐碩。[2]無論是對儒家、道家或醫家的身體觀研究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西方哲學淵遠流長的發展中,身體(body)被重視,成為哲人思考、闡釋之要角乃二十世紀中葉之事。從哲學史角度視之,此可稱為「身體轉向」(the body turn)。[1]身體何以成為焦點?除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演變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對自柏拉圖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身體任何徵狀都應該從整體平衡的角度來評估,包括結構、生化和情志三個方面。這種綜合性的觀點解決了許多專業人士在診斷時只能從單一角度出發的困擾。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人的體態問題、疼痛問題、肥胖問題很難僅從營養或運動單層面來解釋,一個動態三維立體的生命構成,既包含了有形的部分,也包含了無形的部分。 有形的部分是指我們的骨骼、肌肉、神經、血管等。 生命無形的部分包含了精神、情緒以及到炁(能量)的部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畢竟,我們並非以西方研究向度強迫帶入、附會解釋中國哲學文本,乃是藉此轉向,深掘典籍中固有的身體資源。[1]這樣的轉向,非但不會與過往心性研究發生斷裂,反而能豐富中國哲學研究並提供新的視野。近二十年來於台灣中國思想範疇的研究中,身體議題可說方興未艾,論著豐碩。[2]無論是對儒家、道家或醫家的身體觀研究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西方哲學淵遠流長的發展中,身體(body)被重視,成為哲人思考、闡釋之要角乃二十世紀中葉之事。從哲學史角度視之,此可稱為「身體轉向」(the body turn)。[1]身體何以成為焦點?除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演變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對自柏拉圖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身體任何徵狀都應該從整體平衡的角度來評估,包括結構、生化和情志三個方面。這種綜合性的觀點解決了許多專業人士在診斷時只能從單一角度出發的困擾。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人的體態問題、疼痛問題、肥胖問題很難僅從營養或運動單層面來解釋,一個動態三維立體的生命構成,既包含了有形的部分,也包含了無形的部分。 有形的部分是指我們的骨骼、肌肉、神經、血管等。 生命無形的部分包含了精神、情緒以及到炁(能量)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