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 龍德上師曾開示:「什麼是冤親債主?顧名思義就是與我們有仇怨之對象。」佛家語講:「無緣不聚,無債不來。」如果經由聽聞佛法,了解到自己所作所為是錯誤的,那就要盡力的求彌補,讓這些被我們傷害的眾生可以早日脫離痛苦。
「冤親」,包含了怨家和親友兩個方面,分為報怨和報恩兩種關係;「債主」,是指施予眾生或拖欠眾生所形成的關係名詞,分為討債和還債兩種關係。言簡意賅,我們對身邊的人及其他生靈造成的傷害,都是由於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
誰敢說自己沒有冤親債主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殺生吃肉與無量眾生結下命債;因為感情而產生的愛恨糾葛;生意場上的利益牽絆…等,都會與眾生結下罪緣。
有些是曾經對其他眾生的身體傷害,有些是情感傷害,有些是利益傷害,甚至是殺、盜、淫等,使其感受到了無量的痛苦,他們無法得到超拔,無法消解怨氣,便會來找我們討債、想解他們心頭之恨,這樣的氛圍形成怨恨有毒的磁場,會令人生病、家庭、工作不順,諸種衰事接連發生。
如果沒有學佛正確觀念的話,就會認為冤親債主就是障礙我們,令我們不幸的人或鬼神。事實上,我們應該有的正確思惟,在幫助冤親債主的同時,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幫助他們獲得超渡,得以往生善趣或是極樂世界,我們本身才能過得更好。
了結彼此之間的仇怨,兩不相欠,自然就不會相互為難,生活之中的諸多不順利、身體的病痛等都會消失。以功德來迴向和超渡冤親債主是最好的唯一途徑。
這也是為什麼觀音山 每月都會舉辦超渡法會的原因,藉由法會的功德來超薦這些苦難眾生,懺悔自己所造的罪業,與冤親債主解冤釋結;現世者也能得到利益,吉祥順遂。
慈悲 龍德上師曾開示,心善之人,諸天神聖都會特別加持庇祐。倘若我們遇到苦磨、逆境及面臨不好的緣境,要先檢視自己的「心」,反省自我,必有失德之處。
明識因果,虛心懺悔、發心精進、斷惡修善,不間斷地用心去做,越做越深廣、越做越如魚得水,如此才能真實以佛法改寫命運藍本。
屏東縣東港鎮有一位蔡先生,開設一家鐵工廠兼經營遊艇出租,經濟富裕、家庭和樂,平常的興趣是游泳,曾救過好幾個不慎落水或投水自殺的人。
但是他卻有一個嗜好,喜歡在工作之餘去潛水射魚,他射魚時總對準魚腹,因為射中魚腹,魚兒一掙扎,腸子很快就會流出來,失去了抵抗力,自然就容易捕獲。
民國七十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日,蔡先生在騎機車通勤途中,竟正面撞向對側的卡車,蔡先生倒地後恰巧腹部被卡車後輪輾過,當場肚破腸流、血肉糢糊,悽慘無比。
但蔡先生傷勢雖嚴重,理智還很清明,他猛然體會到,之前每一隻命喪於他槍下的魚隻,是如何地痛楚、難受!由於他傷勢過重,好幾家醫院都不願意收治,最後才輾轉至蕭外科治療,總算保住了一條命。
他歷經五次的開刀,包括腹部三次、會陰一次、右大腿一次,縫接腸子、輸尿管和腿骨等,經過七個月的住院治療後才能回家療養。這一次的險象環生被親友視為奇蹟,都認為是他的救人之福,然而事實究竟如何,只有蔡先生心中分明。
「莫道有功罪可免,報應一樣血淋淋。」雖有行善之舉,過去的罪業仍免脫不了,因為善惡業報無法相抵。
有些人日常隨喜行善、布施,自認是一個善人,所以一旦面臨生命重大變故或是災劫時,便疑惑不解,甚至怨天尤人、出言毀謗善法、言無因果,卻從不思考過去曾造作的惡業與罪過。積些微之德,怎能抵擋如海濤天的惡業現前呢?
宋朝有一位禪師,年輕未出家前,曾經喝醉酒,在與人爭奪錢財之時,重擊對方斃命。後來他畏罪遠逃,因為懺悔而出家勤苦修行,終於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為大禪師,並且還開堂說法,徒眾達數百人之多。
禪師七十歲的時候,有一天早晨,他沐浴之後陞座,告訴徒眾:
「你們不要動、不要說話,看老僧了卻四十年前的一樁公案。」
等到了中午,一位士兵突然來到禪寺,扳起弓箭,想要射殺禪師。
老禪師就向士兵合掌說道: 「老僧在此等候您已經很久了。」
士兵驚奇地反問: 「我與和尚素不相識,為何一見面就想殺您呢?我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的緣故。」
老禪師回答: 「欠債還錢,公平交易,但請下手,不必遲疑!」並且回頭交待徒眾: 「我捨報之後,你們請這位居士吃飯,飯後送他回家。如果你們有半句責怪的話,就是違逆了上天,違背了師道,不是我的弟子。」
士兵聽了禪師的話,更加覺得疑惑,於是請禪師一定要說個明白。
禪師說: 「你因為輪迴投胎,所以才會忘記,而我仍然在世,所以沒有失去記憶。」就把出家前,為錢奪命的事情告訴了士兵。
士兵本來不識字,忽然大聲地唱道: 「怨怨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不若與師俱解釋,如今立地往西天。」
說完之後,士兵手持著弓箭,就站立著往生了(立化),禪師下了座為其落髮,並取了法名,更換衣服之後,就將士兵放入了龕中,自己結跏趺坐,向徒眾道別後坐化。
佛家一偈語:「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殺人於四十年之前,償債於四十年之後,索償債務雖然是遲了一些,但是債務是不會變的。
因果之前,人人平等,罪福的報應,如影隨形。
心動了不正當的念頭;身做了背天理的行為,終由自身承擔果報,他人代不得,甚至禍延子孫,悔已至遲。
謹慎每一個當下的身、語、意,皆牽繫著未來的罪福因緣。
《法句譬喻經》中記載,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商人名為弗迦沙,到羅閱城被一頭母牛用牛角刺死,牛的主人很害怕惹來麻煩,就把這頭母牛廉價出售。當買主牽著這頭母牛去喝水時,也被牛從背后刺死。他的家人很氣憤立即把母牛殺了,把肉賣了。有位農夫正好買了母牛的頭,當他想在樹下休息時,把牛頭掛在樹上,没想到牛頭掉下來,牛角正巧刺中他的要害,農夫也一命嗚呼了!
瓶沙王知道這件事情以後,覺得很奇怪,就跑去問佛陀。
佛陀開示:「從前有三位商人向開旅館的老婦人借宿,這三個人以為老婦人孤獨無能,等她出外時,不給錢就偷偷地溜走了。
後來被老婦人追到,這三個商人卻賴皮說:
『我們已經給你住宿的錢了,你怎麼可以再來向我們要呢?』
老婦人無可奈何,非常痛恨這三個商人,心裡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將來再遇到這三個人,我一定要殺死他們。』
當時的老婦人就是現在這頭母牛;而那三個商人就是弗迦沙、買主及農夫,三個被牛角刺死的人。」因果業報真實不虛,貪小失大導致惡業現前時痛苦不堪!
佛陀開示:「佛法殊勝,能幫助我們解冤解業、消災解厄。」
觀音山會定期禮請出家僧團舉辦超渡法會,祈願大醫王──藥師佛威神功德及慈悲願力加持,超渡亡靈,解冤釋結,除眾生諸苦,獲得究竟安樂。佛陀開示:「超渡祖先是不能中斷的,每年還是要請出家眾為他們做超渡及布施,即使他們都已轉世,投生各道,都能因你的超渡獲得利益;相對的你們現世者也能得到事業順利、閤家平安。」因為生死乃輪迴定律,只要沒有超脫三界,那麼靈識必定在六道之中投胎流浪。
死亡,並不是終點,而是靈識會再輪迴於六道中,只有讓先人離苦得樂了,我們現世者才能夠平安順利。多生累劫來無數次的轉生,我們不知已經有過多少的父母、親人了。今日,我們有幸學佛,了解佛法對眾生的利益,當然要想方設法地超渡我們的親人。
觀音山 《藥師經》暨煙供施食超渡法會
文章擷取自 觀音山 吉祥洲 及 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