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記事】(緣起)|那段檳城居住的日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雖然這段回憶,已經是遠在高中時期的事了,不過也是我生命中最最珍貴、最與眾不同的一段時光,也是與父親最值得記憶的一段回憶。隨著年歲增長,害怕與過世的父親曾有的回憶會隨著逐漸長大、變老而消失,所以趁還有記憶時,記錄下來。

raw-image

或許,記事會有些零碎、有些殘缺,也有可能因為當時年代久遠,記憶中的片段與現實有出入,當然也有可能當時被告知的並非事實,所以記錄中或許有些小錯誤,發現有誤的朋友還請見諒,畢竟,那是我從地理課本中知道的「檳城(Penang),舊稱『檳榔嶼』,是東南亞交通樞紐重要位置」(PS:考試必考!),活生生跨越進眼前、甚至成為我人生中的一段。對我來說,是我的童年、生命中曾經某段時間裡,除了台灣以外的「家」。甚至可以說,所有記錄我與家人、學校等一切前半生的所有物品,都全遺留在了檳城的關係,「重新取回那些極有可能早不復存在的紀錄」也成了我最大的人生遺願之一。

檳城(Penang)與台灣的相隔距離

檳城(Penang)與台灣的相隔距離

當時因為父親被朋友延攬到馬來西亞友人開設的公司擔任幹部,除了還在學校就讀的弟弟跟姐姐未隨行之外,帶著老媽、妹妹以及我四人前往檳城居住,雖然時間並不算長,但也是我最念念不忘的美好日子。

檳城與馬來西亞本島相隔一個檳威海峽

檳城與馬來西亞本島相隔一個檳威海峽

檳城(或者是說整個馬來西亞)是一個三大種族匯聚的城市,華人、馬來人與印度人,三大文化彼此影響。當地華人大多屬於是經濟體中比較上位的居多,在那生活一段時間後,約略可以感受到華人地位略高於其他種族的優越感,這應該也是前些年會引發東南亞排華運動的潛在誘因之一。

當時是居住在公司老闆的家裡,也就是位於檳城植物園(Taman Botani Pulau Pinang)山下不遠的Waterfall別墅區,從居住的地方步行到植物園大約10-20分鐘左右,當時父親跟母親每天一早(或傍晚)總會一起牽手到園中散個步再一起回家。有時候常在想,如果當時就這麼在那邊定居下來的話,或許父親不會驟逝、母親這幾年也不會罹患憂鬱症吧。總之,回憶中的爸媽那時候總是帶著的笑臉,是我最想用力刻在腦海裡的美好畫面。

檳城植物園大門

檳城植物園大門

夢回住過的美好時光

夢回住過的美好時光

此單元的紀錄片段,或許會有些零碎、也不會有時間序,畢竟回憶起什麼,就會想辦法盡量記錄下什麼,各位看官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當成看個小故事、小遊記,也或者,就當做靜靜聽我訴說那一段段瑣碎的回憶吧!故事中會記錄到某些人,那些曾經在檳城認識、卻再也無法尋回的過客朋友,如果如果,就那麼湊巧地,讓你看到了我,也請跟我聯繫,告訴我關於後來的你們,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葑的沙龍
5會員
13內容數
陪我一起看劇、看書、玩遊戲,閒聊一下這個五蘊熾盛的人生吧!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雖然這段回憶,已經是遠在高中時期的事了,不過也是我生命中最最珍貴、最與眾不同的一段時光,也是與父親最值得記憶的一段回憶。隨著年歲增長,害怕與過世的父親曾有的回憶會隨著逐漸長大、變老而消失,所以趁還有記得時,記錄下來。
Thumbnail
雖然這段回憶,已經是遠在高中時期的事了,不過也是我生命中最最珍貴、最與眾不同的一段時光,也是與父親最值得記憶的一段回憶。隨著年歲增長,害怕與過世的父親曾有的回憶會隨著逐漸長大、變老而消失,所以趁還有記得時,記錄下來。
Thumbnail
青鳥一直都在,在我們的腳下、在周圍、在家裡,只是它們正在凋零、逐漸老去,不如記憶中這麼艷麗。 或許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防止它繼續枯萎。
Thumbnail
青鳥一直都在,在我們的腳下、在周圍、在家裡,只是它們正在凋零、逐漸老去,不如記憶中這麼艷麗。 或許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防止它繼續枯萎。
Thumbnail
1996年通過《國軍眷村改建條例》,我的「眷村生涯」正式結束。之後偶爾經過童年生長的巷弄,我拼命地尋找證明自己曾經在此生活過的蛛絲馬跡,但芭樂樹和梔子花都已不在,紅磚牆已成了鋼鐵柵欄,唯有夏日的知了,一聲一聲提醒著,舊日時光一去不復返。
Thumbnail
1996年通過《國軍眷村改建條例》,我的「眷村生涯」正式結束。之後偶爾經過童年生長的巷弄,我拼命地尋找證明自己曾經在此生活過的蛛絲馬跡,但芭樂樹和梔子花都已不在,紅磚牆已成了鋼鐵柵欄,唯有夏日的知了,一聲一聲提醒著,舊日時光一去不復返。
Thumbnail
久違了台北 一個陌生的城市 我很小的時候,跟爸媽在台北住過幾年 但是我對台北市的印象只有 像砂漠一樣的世貿 西門町的小櫃子滷味 獅子林的茶樓 而那些事應該都是上小學前時的記憶 小時候被媽媽載到世貿一帶 後來才知道像砂漠般的景象叫建築工地 爸爸常去買西門町的小櫃子滷味給我吃 我不記得那時候妹妹是否已經
Thumbnail
久違了台北 一個陌生的城市 我很小的時候,跟爸媽在台北住過幾年 但是我對台北市的印象只有 像砂漠一樣的世貿 西門町的小櫃子滷味 獅子林的茶樓 而那些事應該都是上小學前時的記憶 小時候被媽媽載到世貿一帶 後來才知道像砂漠般的景象叫建築工地 爸爸常去買西門町的小櫃子滷味給我吃 我不記得那時候妹妹是否已經
Thumbnail
最早有印象的居住地就在南榮路,大概是3歲左右時住的地方,因為參加基隆市社區營造的審查與輔導工作,這兩年才知道原來那裡就是誠仁里,也就是基隆人俗稱「白磚厝」的後面,我小學四年級以前,在那附近就換過三間房子,如果以南榮路為基準,從白磚厝到南榮路派出所約300米的後面一條巷子,小四以前總共搬了三次家。
Thumbnail
最早有印象的居住地就在南榮路,大概是3歲左右時住的地方,因為參加基隆市社區營造的審查與輔導工作,這兩年才知道原來那裡就是誠仁里,也就是基隆人俗稱「白磚厝」的後面,我小學四年級以前,在那附近就換過三間房子,如果以南榮路為基準,從白磚厝到南榮路派出所約300米的後面一條巷子,小四以前總共搬了三次家。
Thumbnail
人生一段,感觸寸斷。 有的人,見第一面,似曾相識,有地方,第一次來,好似來過。 於是,我們忍不住,悄悄回頭,再多看那人,那地一眼。「這人,我見過?」「這地方,我來過?」有迷惘,有懷疑。
Thumbnail
人生一段,感觸寸斷。 有的人,見第一面,似曾相識,有地方,第一次來,好似來過。 於是,我們忍不住,悄悄回頭,再多看那人,那地一眼。「這人,我見過?」「這地方,我來過?」有迷惘,有懷疑。
Thumbnail
 小時候住在偏僻的鄉下,老家在峨眉鄉七星村,快到「耕野月眉」前,右邊有一條上坡路,上去有一片小台地,就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我承襲了客家小孩害羞、憨厚、耿直的個性,每次遇到陌生人來訪,就躲到屋後的柑橘園裡,我的童年,是很鄉土的,灌蟋蟀、挖蚯蚓、釣魚、爬樹、釣青蛙…就是我童年生活的全部,那一片台地除了孕
Thumbnail
 小時候住在偏僻的鄉下,老家在峨眉鄉七星村,快到「耕野月眉」前,右邊有一條上坡路,上去有一片小台地,就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我承襲了客家小孩害羞、憨厚、耿直的個性,每次遇到陌生人來訪,就躲到屋後的柑橘園裡,我的童年,是很鄉土的,灌蟋蟀、挖蚯蚓、釣魚、爬樹、釣青蛙…就是我童年生活的全部,那一片台地除了孕
Thumbnail
36 Plan – 16 (閱讀 / 電影 07) 『大內』是朋友山山的家鄉,經常聽她說著南瀛天文館、走馬瀨農場一代鄉民親友的故事,在環島時經過此地的風土氣味也格外讓我感到親切。
Thumbnail
36 Plan – 16 (閱讀 / 電影 07) 『大內』是朋友山山的家鄉,經常聽她說著南瀛天文館、走馬瀨農場一代鄉民親友的故事,在環島時經過此地的風土氣味也格外讓我感到親切。
Thumbnail
我38歲之前一直生活在中國大陸,之後的十幾年生活在歐洲和美國。但是,沒有想到,我那心中揮之不去的鄉愁,卻在台灣。
Thumbnail
我38歲之前一直生活在中國大陸,之後的十幾年生活在歐洲和美國。但是,沒有想到,我那心中揮之不去的鄉愁,卻在台灣。
Thumbnail
"1990年代末期,我的工作幾乎是每兩三個禮拜都要到香港。 關於散步,是無敵的中環石板街。關於闢室密談所,沒有檀島咖啡的千層派皮,怎麼開的了口?" 《D级旅途》系列,其中的D=Depth,這段旅途的不同之處在於——通篇只有一枚“旅途纪念手信”,旨在聚焦旅途“戰利品”,探究“老物件”背後的故事。
Thumbnail
"1990年代末期,我的工作幾乎是每兩三個禮拜都要到香港。 關於散步,是無敵的中環石板街。關於闢室密談所,沒有檀島咖啡的千層派皮,怎麼開的了口?" 《D级旅途》系列,其中的D=Depth,這段旅途的不同之處在於——通篇只有一枚“旅途纪念手信”,旨在聚焦旅途“戰利品”,探究“老物件”背後的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