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小鈴鐺通知
檢舉內容
陪孩子認識世界

2023/09/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許多家長希望藉由出國旅行讓孩子有國際視野,可是我認為所謂「國際觀」,並不是讓孩子認識幾個國外著名的景觀或建築物,也不是參加一些夏令營,和國外的孩子一起在營隊裡玩遊戲,或者一大群台灣去的孩子到國外教室上幾堂英文課,就能有更開闊的視野。

  國際觀也不只是知識上對外國的首都、物產、人口如數家珍,甚至即便讓孩子讀著與外國學生一樣的教材,也不見得就能具備國際視野。該如何把可以背誦的知識,變成孩子實際生活中的體會,這種與生命經驗及情感的連結,才是讓孩子改變與主動學習的動力。

  我通常會利用生活中的機緣,比如看看周圍有哪些親友曾經到哪個國家,就請他們與孩子分享;新聞時事、學校課程中提到哪個國家,就找與那個國家或民族有關的紀錄片來看。

  因為有效的學習一定要先引起動機,學習內容若是與平常生活有關(比如自己的親戚朋友),或是能激發孩子的感情或情緒,如此一來,學習的內涵不僅較深,記憶也較持久。

  在國際觀的培養上,我覺得最便宜也最有效果的方法,是挑選適當的影片和紀錄片與孩子一起觀賞。

  從各國影片的欣賞中,自然而然讓孩子們看到不同地區的環境、不同民族的文化習慣,還有不同國家的孩子們所面對的不同問題。這樣才有機會體會其他國家孩子的想法,像這樣知道別人怎麼想,也能瞭解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才是真正的國際視野。

  面對現階段的全球化競爭,學校的課程早已沒用,因為這些課程是針對十九、二十世紀的工廠需求所設計的,培養的是一致化的人才;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讓每個畢業生具有規格化的知識,適合生產線使用。現在社會的需求強調人才的多元差異,重點應該從教書轉換到教人,老師的角色不只是給予正確答案,而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鼓勵他們發揮思考力與創造力,從實務經驗中探索世界,包括做志工、參與社團活動、實習、做交換學生、從事國際交流…以及更多的社會關懷與公共參與,從中獲得足以面對挫折的信心與勇氣。

  身為全球化時代的家長,有責任把孩子帶到世界的面前,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探索,甚至必須敢於放手,讓他們獨自去闖盪、冒險。父母只要讓孩子知道,當他們有需要時,父母就會在身邊;在具體操作上,也應該要退後幾步,在孩子的後方注視著他們,陪伴著他們。

  我發現周遭敢於主動放手的家長並不多,總是東擔心西掛慮的,甚至永遠幫孩子打點所有的事物,幫孩子決定一切。在過度保護之下,孩子沒有機會練習,到後來也沒有勇氣嘗試。

  跟隨著孩子旅行,父母站在後面,讓世界在孩子面前開展,或許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與成長的起點。

image


    Bonnie 168
    Bonnie 168和其他 9 人喜歡這篇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李偉文
    李偉文
    1.5K追蹤者
    1.8K內容數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能力到素養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從飄流的思想談NGO的創新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惡魔教室的啟示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何帶孩子進入大自然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所信仰的社會運動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