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中,我們提到了「行為控制」對孩子好奇心與創造力的抑制。
接下來,我們將探討現今教育方法是否仍然位於行為控制範疇中。這篇文章將分為兩個主題進行討論,這些主題是從就讀幼兒園的家長意見中得出的結論:主題式的專業教育以及生活規範。
絕大多數的家長都認同孩子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只要激發他們的興趣與好奇心,孩子們就會專注於探索與研究。然而,家長們認為這樣的自主學習能力只適用於專業教育學科,例如音樂、數學、自然科學和語文等。相較於這些學科,更多的幼兒園家長認為,學校真正需要教授的是讓孩子能夠「社會化」,也就是學習現今社會各種人與人之間的規範,包括個人衛生習慣以及人際相處的潛規則。這些都是希望孩子在學校能夠學會的。
然而,對於這方面的教學,家長們認為很難引發孩子的自主學習動力。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在經歷被打、被罵、被吼甚至受傷後,才逐漸了解這些規範。那麼,我們該如何讓孩子主動去學習這些呢?
專業學科的自主學習動力培養
在專業學科教育方面,這個世界充滿廣闊、多彩和奇幻的元素,孩子根本不需要我們去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因為他們天生就充滿好奇。舉例來說,當我的孩子在3歲時,他們就開始問小寶寶是怎麼來的、什麼是今天、白天是今天嗎,甚至指著電梯的按鈕問那些是什麼?這些問題範圍非常廣泛,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陪伴他們一起尋找答案。即使現在他們6歲了並沒有上幼兒園,但是在搭電梯和買東西的情境中,他們已經能夠做10位數的簡單加減法。在閱讀繪本時,他們也認識了少許的國字,像大、小、沙、一、二、三等等。在玩卡林巴琴(拇指琴)時,他們甚至已經有了自己的音樂理解。這些都是沒有刻意去教導,也沒有用系統方式要求他們學習的。
不僅孩子,就連成年人也一樣。試想一下,我們自主學習的過程,不論是煮菜、爬山、健身、化妝、藝人八卦甚至是電動遊戲等各式各樣的知識,不都是我們自己產生興趣,然後主動去找資料、學習和探索而獲得的嗎?這樣的學習過程對我們而言是美好的,即使之後這些興趣或知識用不到,但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收穫。
例如,碩士學歷需要寫一篇論文。然而,這只是結果,只是驗證你能力的一個結果。在碩士階段,我們要學會的是分析、研究、蒐集資料和整合的方法,這些都是我們在自主學習中自然而然會學到的。因此,不必擔心孩子在專業學科上的知識學習,任何學習都只是他們的興趣點還沒有開發而已,缺的只是一點火花。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待那火花的出現,點燃學習的烈火。
自主學習成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
社會是一個相當深奧的學問,從我們出生開始就面對了這個問題。宏觀上來說,各地文化風情的不同,社會化的結果就會不同;狹義來說,每一個家庭的觀念不同,孩子自然也會有不同的樣子。
那到底怎樣的「規範」是要讓孩子自己學習的呢?他們要學的真的是這個社會的必修課程,還是家長希望他們習得的選修課程?
我們在引導孩子學習這些能力的時候,要先審視自己的過往,這些「規矩」是否合理,這就是「思辨」。
舉例來說,我們從小就在學的「儒家思想」,我們所學的倫理道德幾乎都是在這套理論基礎之上所建立的。但是我們也學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可是百家爭鳴,各式各樣的思想百花齊放,但是卻在漢朝的時候董仲舒「獨尊儒術」的政策下,影響了我們千百年。為何董仲舒不尊道家、不尊名家、不尊縱橫家,而選擇了儒家呢?這是整體社會的觀念,小至家庭亦有這類的文化存在,客家文化、外省文化、原住民文化或是宗教觀念都會影響一個人社會化的行程。
因此,在要求孩子遵守這些「規矩」前,我們不妨來一場倫理道德的思辨之旅。在這過程中,我們其實會找到這些規範的來源,以及如何引起孩子興趣的方法。接著,我們只要給予孩子自主權,讓他們參與制定學習和生活規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主導權,就會更積極參與其中。
舉例來說,我的孩子對於起床這件事情一直都是隨心所欲的,因為不用上幼兒園,常常都睡到10點才起床。但對我而言,這讓我很難規劃周末的活動,而且三餐的食用也讓我很困擾。於是我跟老婆開始跟他們討論「時間」這件事情,在家裡的每個房間都掛了一個時鐘,並且讓他們自己規劃自己的時間,幾點前要洗澡、幾點前要去床上、幾點前要睡覺、幾點起床,都由他們自己訂出來。現在只要時間差不多快到了,他們就會自己說要洗澡了喔、很晚了要睡覺了,爸爸現在還有時間可以講兩本書等等。
我們可以成為孩子學習的導師和夥伴,共同開啟孩子的多彩學習冒險之旅。只要我們關注孩子的好奇心,陪伴他們一起學習,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成為主動學習與探索的孩子,走向充實而幸福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