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素帖-1.文殊師利菩薩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 【文殊師利菩薩】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之中立刻從座位起身走到世尊面前,雙掌向上,俯首向佛足為禮(希望佛足踏於掌上),然後順時針繞佛三圈,直身而跪,雙手交叉於胸前合掌,問佛說:無比慈悲的世尊啊!期待您可以為各位前求法的大眾談談您修成正果之前的清淨修行方法,並且說說菩薩在大乘佛法的修行要如何發起無色無雜的念頭來遠離各種病態,能夠使未來末法時代修習大乘佛法的眾生不至於觀念偏差。

把這些話說完之後,行五體俯地的大禮,這樣重覆了三次,最後,世尊才開始解答。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時,世尊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問得很好!先生們(有點像西方Lady & Gentleman的禮貌用法),你們能夠為菩薩們來請教佛在成果前的修行方式,並且讓在末法時代修習大乘佛法的眾生都能夠得到正確的定位,而不至於觀念偏差,你們現在仔細聽著,這就為你們解說。

當下,文殊師利菩薩高興的承受指教,和大眾們靜默聆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先生們,成佛的覺者有一種統攝一切的法門,這個法門稱為圓覺,它可以推衍出所有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和波羅蜜,並且讓菩薩知道所有如來修成佛果之前,都是憑藉能夠完整映照出無色無雜的真相,永遠斷絕那種看不清真相的局面,才能踏上覺悟的道路。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無明是什麼?先生們,一切眾生打從無比久遠的那時候開始,種種相對概念的混淆,就像是人迷了路而到處兜圈子,誤認「地水火風」等四大是自己身體的真實相貌,也把「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所攀緣而生的影像誤認為是自己內在的真實相貌,就好像那患病的眼睛看到空中生出花朵(有點像白內障),也、像是看到月亮有兩個(有點像散光重影)。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先生們,在虛空之中,其實沒有生長出花朵,那只是病人的執迷。由於執迷的緣故,不只讓人對虛空原本的性質產生迷惑,又讓人搞不清楚那花朵真實產生的地方。在這些「誤以為有」的情況之下,誤以為生、誤以為死,於是在生死之間兜圈子,所以稱為「無明」,也就是「看不清真相」的意思。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先生們,這種虛假的相不是實體,就像人在作夢的時候並非沒有夢裡那些人事物,但醒的時候就全部消失了,就像許多空中的花朵在虛空中消失,你不能說它們消失到哪裡,為什麼呢?因為它們原本就是憑空而「生」的,哪來「滅」的地方!一切眾生就是在所謂「生」都不存在的情況下,還虛假的看到生滅,所以才說是輪轉生死,是在憑空的生滅裡面兜圈子。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先生們,佛在成果之前修習的圓滿覺悟法門,是看清這些空中花的本質,那就不會陷在虛妄裡面兜圈子,也沒有真實存在的「身與心」去承受生死這件事,這不是刻意把它們弄沒有,而是它們原本就不存在。

這種知覺就像虛空,但如果你定義為虛空,那「定義為虛空」這件事又成為另一種空中花,雖然如此否定推衍,也不能說沒有知覺的存在,只不過「有或無」都應該被排除(即非有非無),這就稱為淨覺隨順。那也就是面對虛妄的「有、無」等二元慨念時,不為所動,不受影響的最純粹覺悟。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為什麼這樣?這就是虛空自性的緣故,也是能恒常不動的緣故,是深藏的佛性其實並沒有生滅的緣故,也是沒有固定說法的緣故,就像法界的本質最終能圓滿遍布十方的緣故,這些因此就稱為因地法行。(因地:成佛果之前的階段)

菩薩們因為上述的因地法行,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之中,發起非有非無、無色無雜的純粹心念,末世眾生也依照上述因地法行修行,那就不會觀念偏差。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這時,釋迦牟尼覺者又用連句的偈言重覆說明涵義:

文殊師利菩薩,你應該知道,一切的佛,在修成佛果之前的階段,

都是用智慧的覺悟,來認清無明,如果知道它只是從空中虛妄生出的花朵,就可以避免在迷宮裡面兜圈子,

又像睡夢裡的人,夢裡的一切在夢醒之後都會消失,

真正的覺悟就像虛空,能穩定而無差別的不動如山,等到知覺如行雲流水般順暢的遍布十,那就是成佛之時,

成佛時,各種幻相都會消失,而沒有存在地方,就算所謂成道,其實也沒有得到任何東西,這就是圓滿自性,也就是佛性。

各位菩薩依照上述圓覺之道,就能發心成佛,而末法時代的眾生修習這個圓覺之道,就能避免偏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梅銘子的沙龍
2會員
168內容數
這是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週記。取名雙塔,有兩層含意,一是指父母,一是指南北兩座工廠,在兩座人生的塔裡,處處都是道場,我希望記錄下來,做為紀念以及終生精進的資糧。這個過程,不乏庸俗與分別心,但願分別過後,實為不二。 雙塔(上)的主軸在於雙親、兩岸與兩廠。而雙塔(下)是從新冠疫情開始,是身與心的探索。
梅銘子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16
【圓覺經之清淨慧菩薩發問】Visuddha-mati ( 前一位彌勒菩薩的發問中,世尊提到因為二障而出現五性的差別。除了五性差別,清淨慧菩薩還想知道:眾生、菩薩、佛所證悟的東西,會有什麼差別?世尊以四等「隨順覺性」來回答:   1.    能覺悟到人生徒勞多慮,但太執著於清淨,即凡
Thumbnail
2023/12/16
【圓覺經之清淨慧菩薩發問】Visuddha-mati ( 前一位彌勒菩薩的發問中,世尊提到因為二障而出現五性的差別。除了五性差別,清淨慧菩薩還想知道:眾生、菩薩、佛所證悟的東西,會有什麼差別?世尊以四等「隨順覺性」來回答:   1.    能覺悟到人生徒勞多慮,但太執著於清淨,即凡
Thumbnail
2023/10/21
【圓覺經之彌勒菩薩發問】   (前面世尊回答金剛藏菩薩,希望他要跳脫世間法的邏輯,避免陷入偽命題,其中多次提到輪迴。因此彌勒菩薩接著發問,希望世尊進一步說明輪迴的性質?以及要如何斷掉輪迴根本?此外,認清輪迴本質之後,如何修行?如何度諸眾生)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
Thumbnail
2023/10/21
【圓覺經之彌勒菩薩發問】   (前面世尊回答金剛藏菩薩,希望他要跳脫世間法的邏輯,避免陷入偽命題,其中多次提到輪迴。因此彌勒菩薩接著發問,希望世尊進一步說明輪迴的性質?以及要如何斷掉輪迴根本?此外,認清輪迴本質之後,如何修行?如何度諸眾生)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此為漢譯佛經中最早提到文殊菩薩的經典,於西元168—189年東漢靈帝在位期間譯出,全文約三千六百字,內容為世尊向文殊師利菩薩說明佛的各種示現,平舖直敘的多種舉例卻蘊含佛法的深刻智慧,說明佛順應世間習俗而不被束縛,經文最後記載若有人聽聞此經,皆能獲得安穩平靜度過無數劫,更顯示本經的珍貴。
Thumbnail
此為漢譯佛經中最早提到文殊菩薩的經典,於西元168—189年東漢靈帝在位期間譯出,全文約三千六百字,內容為世尊向文殊師利菩薩說明佛的各種示現,平舖直敘的多種舉例卻蘊含佛法的深刻智慧,說明佛順應世間習俗而不被束縛,經文最後記載若有人聽聞此經,皆能獲得安穩平靜度過無數劫,更顯示本經的珍貴。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在一個靜謐的森林中,佛陀正坐在一棵大樹下,周圍聚集著一群虔誠的菩薩和弟子們。這天,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佛陀和菩薩們身上,仿佛給整個會場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其中一位菩薩,名叫文殊菩薩,他滿懷疑惑,向佛陀請教:「大悲的世尊,請您為我們這些菩薩和未來世代修行大乘法門的眾生,講解如何修行。您說如果眾
Thumbnail
在一個靜謐的森林中,佛陀正坐在一棵大樹下,周圍聚集著一群虔誠的菩薩和弟子們。這天,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佛陀和菩薩們身上,仿佛給整個會場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其中一位菩薩,名叫文殊菩薩,他滿懷疑惑,向佛陀請教:「大悲的世尊,請您為我們這些菩薩和未來世代修行大乘法門的眾生,講解如何修行。您說如果眾
Thumbnail
這是一部後秦時期由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全文約三千六百字,經中紀錄月淨光德天子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對話,說明菩薩道主要「以大悲為本,為一切眾生」。 原典│大正藏第14冊No. 464 全1卷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Thumbnail
這是一部後秦時期由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全文約三千六百字,經中紀錄月淨光德天子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對話,說明菩薩道主要「以大悲為本,為一切眾生」。 原典│大正藏第14冊No. 464 全1卷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礙。」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頒宣三寶救濟三界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礙。」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頒宣三寶救濟三界
Thumbnail
文殊菩薩的智慧對現代人有何意義呢?現代人普遍面臨著物欲泛濫與人際關係糾結,然而 文殊菩薩是智慧無與倫比的菩薩,能得其加持必定能茅塞頓開,真正的「看破放下」獲得身心自在,不再受世俗眼光所苦。歡迎恭立「開顯智慧祈福除障祿位」開發潛能,將無往不利。
Thumbnail
文殊菩薩的智慧對現代人有何意義呢?現代人普遍面臨著物欲泛濫與人際關係糾結,然而 文殊菩薩是智慧無與倫比的菩薩,能得其加持必定能茅塞頓開,真正的「看破放下」獲得身心自在,不再受世俗眼光所苦。歡迎恭立「開顯智慧祈福除障祿位」開發潛能,將無往不利。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圓覺經》是十二位菩薩向釋迦牟尼佛發問的問答,核心在幻與覺,而覺只是幻的開始,只有層層離幻,才能到達圓覺境界。開始閱讀佛經之後,大部份的譯文堅澀,有時憑空跳躍,因此嚐試自己能用更白話口語表達,避免用看不懂的詞彙去解釋看不懂的佛經。以上嚐試,不置可否,僅供參考。 
Thumbnail
 《圓覺經》是十二位菩薩向釋迦牟尼佛發問的問答,核心在幻與覺,而覺只是幻的開始,只有層層離幻,才能到達圓覺境界。開始閱讀佛經之後,大部份的譯文堅澀,有時憑空跳躍,因此嚐試自己能用更白話口語表達,避免用看不懂的詞彙去解釋看不懂的佛經。以上嚐試,不置可否,僅供參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