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礙。」
原典│大正藏第14冊 No. 0459 共1卷,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頒宣三寶救濟三界,開演三乘使曉本無無上正真。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及無數菩薩在一起。這些大聖者已經達到神通,掌握了總持法門,擁有十方智慧,建立了三解脫門,了解過去、現在、未來,毫無障礙地宣揚三寶,救濟三界,開演三乘法門,讓人們明白無上的真理。
耆闍崛山:意譯作靈鷲山、鷲頭、靈山。位於中印度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之東北側,為著名的佛陀說法之地。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遊羅閱祇耆闍崛山,與諸菩薩、不可稱計諸大弟子,天、龍、鬼神、乾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等眷屬圍遶,而為眾生廣說經法,開演分別志三乘學。
那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在羅閱祇耆闍崛山遊行,與許多菩薩及無數大弟子一起,還有天、龍、鬼神、乾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等眾多眷屬圍繞著他。文殊師利菩薩為眾生廣泛地講述經法,詳細解說三乘修行的不同志向。
摩睺勒:意譯作地龍、大蟒神、大蟒蛇,因毀戒、邪諂、多嗔、少佈施、貪嗜酒肉、怠慢持戒,遂墮為鬼神。
其來聽者本學聲聞,尋問文殊四聖諦事;學緣覺者則已自問十二緣起深奧之事;學大乘者則從已行諮問,咸受六度無極、四等四恩,善權方便無極大道;
前來聽法的人中,有學習聲聞乘的,向文殊師利請教四聖諦的事;學習緣覺乘的,請教十二緣起的深奧法門;學習大乘法的,則請教各種修行的方法,接受六度無極(=六波羅蜜)、四等(=四無量心)四恩(報四重恩),掌握善巧方便的大道。
四恩:生存在世間的我們所承受的恩德,主要有四種: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三寶恩,合稱為四恩。
或問神通、四無放逸、四等心行諸分別辯菩薩之道,三十七品不退轉地超入寂滅;或問土界悔過之處、十地、十忍、十分別事、十瑞、十持、十印、十三昧定;或有問於不壞諸法,入于一義無從生忍。文殊師利各隨所問而發遣之,可悅其心令無餘疑。
有些人請教神通、四無放逸、四無量心等修行方法,分別辨析菩薩道,並討論三十七品法門如何達到不退轉地,最終超越進入寂滅境界。有人請教關於後悔改正錯誤的地方、十地、十忍、十分別法、十種瑞相、十種持法、十種印法及十三種禪定。也有人問到如何理解不壞諸法,進入一義無從生忍的境界。文殊師利依據他們的問題一一解答,使他們心中滿意,毫無疑惑。
十忍: 指菩薩斷無明所得的十種安住心 ─ 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電忍、如幻忍、如虛空忍
十三種禪定:善禪,無記化化禪,止分禪,觀分禪,自他利禪,正念禪,出生神通力功德禪,名緣禪,義緣禪,止相緣禪,舉相緣禪,捨相緣禪,現法樂住第一義禪。
爾時,會中有諸新學發意菩薩而來聽受——不能將護罪福之緣,陰蓋所覆而為虛妄、狐疑所蔽,習在顛倒、無勇猛志、依倚形色、抱怯弱心,不能諮啟文殊師利,淨除因緣一切罪苦、修學大乘至無上道。
那時,在會中的一些新學發心菩薩來聽受教法,但他們不能掌握罪福的因緣,受陰蓋所覆,為虛妄和狐疑所迷,習慣於顛倒,沒有勇猛的志向,依賴形色,抱有怯弱的心,不能向文殊師利請教,以淨除一切罪苦,修學大乘至無上道。
時彼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如來齊光照燿,見諸新學菩薩心念志懷猶豫、不能自決,則前白問文殊師利無罪之事、悔過之義、無失勸助、諮請無過、不違誘進。
那時,在會中有一位名叫如來齊光照燿的菩薩,看到那些新學菩薩心懷猶豫,不能自行決定,就上前向文殊師利請教關於無罪之事、悔過之義、如何正確勸助,無過地請教,不違誤地引導他們進步。
文殊師利即答如來齊光照燿菩薩:是,族姓子!菩薩大士欲除罪業、奉行平等、入於過去當來現在佛法,五體投地尋復起立,右膝著地,口自說言:『一切眾生從於左路、著於左道,其在邪見,悉當立之於賢聖法。』
文殊師利回答如來齊光照燿菩薩:「是的,善男子!菩薩大士想要除去罪業,奉行平等,進入過去、未來和現在的佛法,應該五體投地,然後再站起來,右膝著地,口中說道:『一切眾生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陷入邪見,應該將他們引導到賢聖的法門。』
欲化一切眾生之類皆至無上正真平等之道,以是之故,右膝著地當宣此言:『猶若如來、至真、等正覺詣於道場坐尊樹時,蠲除一切眾惡之法、諸善普備,吾亦如之。』
「希望化度一切眾生,使他們都達到無上正真平等之道,因此,右膝著地應該宣說:『就像如來、至真、等正覺在道場下坐在菩提樹下時,除去一切惡法,備具諸善,我也要這樣。』
觀首遍體以手摩之,重以右手而指于地:『吾當降魔并及官屬。若得佛道,令一切人、眾生之類,消伏魔事及外怨敵。』坐佛樹下指地要誓成佛聖慧,如本世尊右手指地降十八億諸魔官屬。以是之故,所以右掌而案著地,以當左手案著於地。
「觀察自己的頭部和全身,用手撫摸,然後用右手指向地面說:『我要降服魔王及其屬下。如果我得成佛道,願一切人、眾生類都能消伏魔事及外部怨敵。』就像世尊當年在菩提樹下指地,誓言成佛,降服了十八億魔王及其屬下。因此,用右手掌按在地上,代表左手按在地上。
又跪左膝口說此言:『假使有人住愚癡法,所受顛倒而不順義、𢤱悷難化、不成好器、慳貪垢穢而處危害、訾毀同學,今者識道,改往修來,而皆諦受於四恩行。』是以左手及與左膝著於地矣。
「又跪下左膝,口中說:『假如有人沈浸在愚昧的法中,心受顛倒而不符合正義,頑固難化,不能成才,貪婪污穢,處於危險中,詆毀同學,現在知道了道理,改正過去,修正未來,並誠心接受四種恩德的教化。』因此用左手和左膝觸地。」
𢤱悷:「𢤱悷」此一詞彙對應的梵文為「śaṭhaka」,意思是「乖張的、倔強的、憋扭的」
假使頭腦著於地時,口演此言:『使一切人棄除貢高、自大之心,孝順父母、奉敬尊長——若干種養——當以逮得無能見頂佛之髻相,越度一切世間諸法,身過三界,慧踰虛空。今吾自歸,以是五體投地禮德使諸眾生至成大道。』
「當頭觸地時,口中说:『願所有人捨棄驕傲自大的心,孝顺父母,尊敬長者——各種教養——從而獲得無能見頂的佛的髻相,超越一切世間的法,身體超越三界,智慧超過虛空。現在我皈依,以五體投地的禮儀求德,願使所有眾生成就大道。』」
世俗之人生長五蓋,以此功德自然棄除五蓋之蔽、具足五根、究竟五力、絕滅五欲、逮得五通、遠離五陰、成就五眼。其在五趣眾生之類,獲致殊特五法之行、禁戒差特,三昧智慧修於解脫、度知見事。以是五體投地之德,陰蓋以消,住根、力者常念如來,未曾捨懷。
「世俗的人生長在五種障礙(五蓋)中,通過這種功德,自然能去除這五種障礙,具備五種根本的德行(五根),達到五種力量(五力),消滅五種欲望,獲得五種神通,遠離五種陰影(五陰),成就五種眼力。在五道(五趣)的眾生中,能獲得特殊的五種修行方法,戒律更加嚴格,禪定和智慧修煉到解脫的境界,掌握知識和見解。因為五體投地的功德,陰蓋(五陰)得以消除,保持根本的力量,常常念佛,從未忘記。」
復說此言:『諸佛、世尊唯垂恩慈而見愍念,於是一切十方世界所有菩薩上至諸佛,慧無罣礙,其行不二,於是平等將護法相,以法身體清淨之言,無有解說、鮮潔之心而無有心。一切諸法慧無陰蔽,無來、無去,於一切智悉愍普見,等入如來證明要義,過去、當來、今現在法。識知罪福因緣之報,諸佛、世尊乃為聖眼,其慧成就悉能證明,為人重任備精進已。吾從本際至於生死,於真諦際而自迷惑,不能敏達無所識知,處在非法興於法想、違犯政律以為律想、非是眾祐為眾祐想、興發不善以為善想。心隨顛倒,不了無常、苦、空非身,自貪見身諸惡罪業,所為非法,不順典約佛所禁限。
再次說這話:「「諸佛、世尊只顯示慈愛並且憐憫,於是所有十方世界中的菩薩乃至諸佛,智慧無所阻礙,他們的行為一致,平等地護持法相,以法身體清淨的語言,沒有解說,心中純潔而沒有心。「所有的法智慧都沒有遮蔽,沒有來去,於一切智慧中普遍憐憫見到,一樣進入如來證明的重要義理,過去、未來、現在的法。「知道罪福因緣的報應,諸佛、世尊就像聖眼,他們的智慧成就都能證明,為人們擔負重大責任並且精進努力。「我從本來到生死之間,於真理的際遇中自我迷惑,不能敏捷地達到無所知,處在非法中卻以為是法,違反正確的法則以為是律法,非是眾人保護卻以為是眾人保護,興起不善的想法以為是善。「心隨著顛倒,不了解無常、苦、空、非身,自私地看見自己的惡業,所為非法,不遵循佛所禁止的規範。
『自犯此罪、若教他人,方當所作罪蓋塵勞——不聽聞法、憎惡菩薩聖眾之業、不奉道教、見諸魔事、遠波羅蜜諸度無極、若人布施抑令不為、壞人德本使不成就——吾今皆從十方諸佛、世尊光燿,悔過自首,不敢覆蔽,令除其殃,改往修來。
「自己犯這罪,若教他人,也當造作罪孽與塵勞——不聽聞法、憎惡菩薩聖眾的行為、不奉行道教、見到魔事、遠離波羅蜜的度量無極,若有人布施卻阻止不讓他做,毀壞他人的德行使其無法成就——我現在從十方諸佛、世尊光耀中,懺悔自首,不敢隱藏,願除去其災殃,改過自新。
『從今已後不敢復犯,勿復令我有眾罪蓋,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鬼神、貧窮,若在人中莫令乏匱、設在天上勿為貧天,博達眾經莫貧於道、財業豐饒莫使厄匱,用七法財以給少智。眼、耳、鼻、口、身、意陰蓋,斯侵親屬、心壞因緣。若生邊地,家室鬪諍而相別離、臭惡瑕穢而不可忍。莫與如此眷屬共會,常使應行正士俱會而與相見。今從十方諸佛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從今以後不敢再犯,願不要再讓我有眾多罪障,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鬼神、貧窮,若在人間不要讓我缺乏,若在天上不要讓我成為貧窮的天,博通各經不要在道上貧乏,財業豐饒不要讓我窘迫,應用七種法財來補給少智者。「眼、耳、鼻、口、身、意的陰蓋,侵害親屬、心壞因緣。如果生在邊地,家室鬥爭而分離,臭惡污穢而不可忍受。「不要與這樣的眷屬相會,常使應行正士相會並相見。「現在從十方諸佛懺悔,改過自新,不敢隱藏。」
七法財 : 意指七種由修行而生的無形財富,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定慧財。
文殊師利言:「當復自責:『我前世時行不清淨,毀身、口、意,婬、怒、愚癡興心為害,放訑諛諂、多求無厭、積累惡業、誹謗輕調、毀佛法眾、不孝父母、蔑於尊長。眾祐凡人曀其功勳,不能自覺輕智慢聖,自歎其身,求他長短,既身自犯,又勸他人其順行者教令越法。不知佛時、不知法時、不知僧時、不知善惡時,深沒貪、婬、瞋恚所沮,愚癡所蔽不能精進,嫉妬不實,兇暴難化。多所志慕,計任吾我,處人壽命興五趣念,乞求合集懷諛諂想,積累無限非法之行。自計有身,念是我所,無常為常想、苦為樂想、無身為身想、不淨為淨想。墮四顛倒,種於惡業、醉於形色、迷於財業、惑於傲貴、荒於國位、亂於眷屬。所作過罪——見覩諸佛、聞所說法不肯諮受,不供聖眾,離於德本,捨度無極而忘道心、違失三寶,若復棄捐無盡正業無量功德及不可盡聖慧辯才,所欲自恣,從惡知識、遠於善友——從十方佛自首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文殊師利說:應當再次自責:「我前世行為不清淨,毀壞身、口、意,淫欲、憤怒、愚癡興起心中作害,放縱諂媚、過度求取無厭、積累惡業、誹謗輕視、毀壞佛法眾、不孝順父母、輕視尊長。「普遍護佑的凡人遮蔽其功勳,不能自覺輕視智慧怠慢聖賢,自誇其身,求他人長短,既自己犯罪,又勸他人順行違法。「不知佛法僧時,不知善惡時,深陷於貪婪、淫欲、瞋恚所阻,愚癡遮蔽不能精進,嫉妒不實,兇暴難以教化。「多有志向和追求,計算我和我的,處在人壽中興起五趣的念頭,乞求集合心中懷有諂媚之想,積累無限的非法行為。「自己計算有身體,認為是我的,將無常認為常,苦認為樂,無身認為身,不淨認為淨。「陷入四種顛倒,種下惡業,醉心於形色,迷惑於財富,困惑於傲慢與尊貴,荒廢於國位,紊亂於家眷。所做的過錯罪行——見到諸佛、聽聞佛法卻不肯接受,不供養聖眾,遠離德行根本,捨棄無邊的度世之法而忘記修道的心,違背和失去三寶,如果再次拋棄無盡的正業、無量的功德以及無窮的聖慧和辯才,隨自己的欲望任意而行,跟隨惡知識,遠離善友——從十方佛面前自首悔過,改過自新,不敢隱瞞。
四顛倒 : 一、常顛倒,無常認為有常;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三、淨顛倒,以不淨為淨;四、我顛倒,無我認為有我。
文殊師利復曰:「當自悔言:『我前世時志於下劣,所遊土地而興誓願,毀訾大乘、遏斷正教、勸從邪徑、誹謗正法佛所頒宣深妙之典,若干種教抑制法輪使不通流。若身自犯、設教他人,勸助非法、破壞塔寺、敗亂聖眾、散縣聚落、毀大國土;若危城邑,謀圖帝主,害於種姓內外親屬;若復傷殘他人身體,令生瘡瘢,危其命根;閉於牢獄,若教人殺;其心迷荒,常懷狐疑,教人猶豫、說他罪殃,使不順戒、處於邪見,從異道教、反其正行;自懷怨心,亂他人意,令必瞋恚。所作過罪——若身自犯及教他人——皆從十方自首悔過,佛世光明唯蒙見濟,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文殊師利接著說道:「應當自己悔過說:『我在前世時,心志低劣,行為不正。生活在惡劣的地方,發下不好的誓願,毀謗大乘佛教,阻礙正法的傳播,勸人走邪路,誹謗佛所傳授的深妙經典,用各種方法阻止佛法的傳播。如果我自己犯過罪,或者教唆他人犯錯,幫助不正之事,破壞佛塔和寺廟,擾亂聖眾,毀壞城鎮和國家;如果我策劃破壞城邑,謀害帝王,傷害親友;如果我傷害他人身體,導致傷疤或危害生命,關押他人,教唆殺人;我的心迷惑不清,常懷疑惑,讓人也陷入猶豫,談論他人的罪過,使人不守戒律,陷入邪見,跟隨錯誤的教義,違背正道。我心懷怨恨,擾亂他人,使他們憤怒。所有這些過錯——無論是我自己犯的還是教唆他人犯的——我都從十方自首悔過,請求佛光明慈悲拯救,改正過去的行為,不再隱藏。』」
文殊師利曰:「當復悔過言:『我身前計有吾我、言是我所,所見顛倒,住於貪婬。心者無本而想有心,不能明了心如幻化也其本自然。不能分別諸佛之法、發於無上正真道意,而欲覩見道之處所。一切諸法悉無所有而反言有。其身、口、心所作善惡,皆從十方諸世光曜自首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文殊師利說:「應當再悔過說:『我以前認為有一個”我”,以為這是我的東西,見解顛倒,沈迷於慾望。心本來無根卻以為有心,不能明瞭心如幻化,自然無有。不能分辨佛法,不能發無上正真道心,卻想見到道的所在。一切法本來無所有卻反而認為有。我的身、口、心所作的善惡行為,全部從十方諸佛面前自首悔過,改正過去的行為,不再隱藏。』」
「『吾往本時所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不解三昧,住顛倒見。若布施者妄想求報、心念所取護於禁戒、想我他人修於忍辱、心倚著身奉持精進、住于眾想興發禪定、念應不應而想有人、樂于放逸貪求智慧、志慕歸道謂有處所,皆從十方世光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我應該自己悔過說:『我過去所行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卻不瞭解三昧,持有顛倒的見解。佈施時妄想求回報,心中執念於戒律,認為我與他人修忍辱,心依賴於身體而奉行精進,持有各種想法來修禪定,思考什麼應該或不應該做,心裡想著有人,樂於放逸而貪求智慧,志向歸於道卻以為有個具體的地方,這些都向十方諸佛懺悔,改正過去的行為,不再隱藏。
「『吾往古時不能曉了正真之義、供養於佛,而反倚求色相莊嚴、八十種好。雖奉事佛,不能入於法界無所壞法、亦不曉了無所住法,而住諸法想法若干。設聞經法,若講說者思惟所趣,而不分別無為之法,計於聖眾而有數想、供養眾聖亦起悕望,皆從十方世光悔過,改往修來,不敢隱匿。』」
『我過去不能明瞭正真的義理,供養佛時,卻反而追求色相的莊嚴和八十種好相。雖然供奉佛,卻不能進入法界無所破壞的法,也不能明瞭無所住的法,反而持有各種法的想法。如果聽到佛經的法,或者講說佛法時,只是思考其中的意趣,而不能分辨無為之法,認為聖眾有數量的分別,供養眾聖時也起了希求之心,這些都向十方諸佛懺悔,改正過去的行為,不再隱藏。
「『吾往古時希望諸法,求空處所,遊於閑居,限節知足,少欲為德,不能識知一切法空、心無所著,爾乃可謂靜處燕坐住於法界。不能解達法界無受、及眾生界亦無所受,及依吾我立僻沈沒,不能行道。而計有人不修四恩,當救眾生亦不能濟,亦不曉了佛道自然相,亦自然於三十七道品之法見有吾起而倚求望,不知寂然沙門之義。出家所修奉受具戒,依比丘行,如是及餘所造德本,因其德本獲致安隱。有為之福與無為安,超絕逈遠,不與道合,皆從十方世光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我過去希望諸法,追求空的處所,喜歡隱居,節制知足,以少欲為德,卻不能識知一切法皆空,心無所著。這樣才可稱為在靜處安坐,住於法界。不能瞭解法界無受、以及眾生界也無所受,依吾我之見陷入偏見和沈沒,不能行道。認為有些人不修四恩,應當救度眾生卻不能濟助,也不能明瞭佛道自然的相,持有三十七道品之法認為有我而追求,不知寂然沙門的義理。出家所修奉受具戒,依比丘行,如此及其他所造的德本,因其德本獲得安隱。有為之福和無為之安,超越遙遠,不與道合,這些都向十方諸佛懺悔,改正過去的行為,不再隱藏。』」
具戒 : 具足戒,指出家眾應遵守的戒律,遵守完整的波羅提木叉(戒經)。
「『如過去佛,諸天中天,本為菩薩奉行道時,皆悔諸罪、罣礙、陰蓋,吾亦若茲;當來、現在諸佛、世尊本所修改,我今悔過亦當如是。向尊自首歸命於佛——為上、為長、最勝殊特無上之德、為無等倫——諸佛聖慧巍巍無量,悉知一切世界所有眾塵諸數而得自在,普能曉了眾生心念。吾等之身從無央數阿僧祇劫,所行迷惑而自放逸,悔一切罪、陰蓋之患。如為己身所悔殃釁,及為地獄、餓鬼、畜生、在於五趣一切眾生罪所蔽者,今吾皆以五體代受而為悔過。』曉了微妙、除諸限礙,已能遊入觀一切法。譬如虛空,所可悔者無罪、無報、亦無塵染。已入諸法、無罪蓋者乃為名曰悔一切過。』」
「像過去的佛,諸天中的天,本為菩薩行道時,都悔過諸罪、罣礙、陰蓋,我也應如此;未來和現在的佛、世尊當初所修正的,我現在也應悔過。向尊自首,歸命於佛——佛為最上、最尊、最殊勝無上的德,為無與倫比——諸佛聖慧巍巍無量,完全知曉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的細微數目,並得自在,普遍瞭解眾生的心念。我們這些身心,從無數無量的阿僧祇劫以來,所行的迷惑和自放逸,悔過一切罪、陰蓋的苦患。就像為自己悔過禍患,也為地獄、餓鬼、畜生,在五趣一切眾生的罪業所遮蔽的,現在我都以五體投地代受而悔過。』明瞭微妙之理,除去諸障礙,已經能游入觀一切法。譬如虛空,可悔的無罪、無報,也無染污。已經入了諸法、無罪蓋者乃稱為悔一切過失。
「是,族姓子!菩薩大士往古結縛、一切所行眾念妄想、財業因緣、所受依倚而住處所,皆當悔過。若使於中如此色像所受思想行不平等,當令明了一切無本。假使一切無所行者,乃能得入於斯本際、無想之際、無形想際、無有二際、無陰蓋際、無所得際、無身之際、離欲之際、無所習際、無所行際、無罣礙際、無所歸際、無所由際,是則名曰菩薩大士自首悔過——無有罪害,得至佛慧,滅除一切休息、殃釁、罣礙之蓋。」
「是的,善男子!菩薩大士過去的束縛、一切所行的各種妄念、財富緣由、所依賴的處所,皆應悔過。如果在這些之中,對於色相所受的思想行不平等,應使明瞭一切無本。假使一切無所行者,才能進入此本際、無想際、無形想際、無有二際、無陰蓋際、無所得際、無身之際、離欲際、無所習際、無所行際、無罣礙際、無所歸際、無所由際,這便稱為菩薩大士自首悔過——無有罪害,得至佛慧,滅除一切休息、殃禍、罣礙之蓋。」
文殊師利曰:「悔此一切眾罪過已,尋發無上正真道意,請為一切眾生之類除諸殃釁、使無罪蓋、令在世間成佛、正真,莫為聲聞、緣覺之乘。開化眾生,諸求度者吾當度之、諸未脫者吾當脫之、諸滅度者當滅度之,為一切人救濟之宅。擁護自歸,導示道徑,將順燈明,光明之曜為眾將帥、賈人、大導。以是如來十種之力,尋發意頃,令得莊嚴四無所畏、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如來音響八部之聲,明識如來善權方便,入眾生心。」
文殊師利說:「悔過一切眾罪之後,立即發無上正真的道意,請求為一切眾生除去諸殃禍、使無罪蓋、令在世間成佛、正真,不要成為聲聞、緣覺之乘。開導眾生,所有求度者我當度之,所有未脫者我當脫之,所有滅度者我當滅度之,為一切人提供救濟之所。保護自歸,指引道徑,隨順燈明,光明為眾人的引導者、商人、大導者。以如來十種力,立即發意,使其莊嚴四無所畏、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如來音聲八部之音,明識如來善權方便,進入眾生心。
「佛之弘廣無上大慧在於法界,禁戒清淨無有缺漏,而雨諸法金剛章句。不捨一切群生之類,則不退轉,究竟得至於一切智、諸通之慧,興正真心。於諸佛法而無所著,以諸德本勸助諸佛——過去、當來、今現在佛——本行學道。從初發意至於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於此中間所顯德本如佛所教,一切諸法則無根原、亦無所住。」
「佛的弘廣無上大智慧在於法界,禁戒清淨無有缺漏,並雨下諸法金剛章句。不捨棄一切眾生類,則不退轉,究竟得至一切智、諸通之慧,興起正真之心。於諸佛法而無所執著,以諸德本勸助諸佛——過去、未來、現在的佛——本行學道。從初發意至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在這過程中所顯現的德本如佛所教,一切諸法則無根本源、也無所住。」
「所施捨者而無所施;本性清淨,禁戒鮮潔乃無所犯;眾生盡索而無所起,乃曰為忍;靜默無作乃為精進;其心自然而無所生,乃為一心;度無所度,不越駛水,棄諸邪見,乃為智慧。」
「所施捨的東西卻沒有真正的施捨,因為本性清淨,禁戒清淨所以沒有犯錯;眾生都求而不起貪念,這就是忍耐;靜默無為這就是精進;心自然無所生這就是一心;渡生卻無所渡,不越界限,拋棄邪見,這就是智慧。
「入於深遠十二緣起而無所入,乃可堪任名為玄妙;明達行空乃為慈心;作無所作乃曰為哀;不行諸法乃曰為喜;若越四瀆而無有二乃曰為護;無受、不受,亦無所攝,乃為四恩;無有根本、亦無所住,乃為德本,名曰五根;意無所念亦無所遊,乃為五力;覺了真諦一切本末為七覺意;不合於二,無合、無散,乃曰道矣;獲致之然澹泊之行乃曰為寂;以慧解度,不違柔順,乃曰為觀;以慧為黨乃曰神通。吾皆以此勸助歸趣不退轉輪,等御至佛。」
「進入深奧的十二緣起但又無所進入,這才能叫玄妙;明白行為如虛空,這就是慈心;做而無所做,這就是悲心;不行諸法,這就是喜心;如果越過四大河流而無二念,這就是保護;無所受、不受也無所攝,這就是四恩;無有根本、也無所住,這就是德本,叫做五根;意無所念、也無所游,這就是五力;覺悟真諦的一切本末是七覺意;不合於二,無合無散,這就是道;獲得自然、平靜的行為,這就是寂;以智慧解脫,不違背柔順,這就是觀察;以智慧為友,這就是神通。我都用這些勸助,趨向不退轉的輪回,直到成佛。
「所以如來具足莊嚴成就其身,則以此義演文字說,隨諸眾生言語、音響為分別解,所可頒宣靡不周遍、無能抑制。所以如來於十種力常得自在,以慧莊嚴而得成就,示現一切諸佛變化,無上無極、最尊無比、為無等倫。我皆勸助如是法行。」
「因此,如來具足莊嚴成就其身,依這些道理演說文字,按照眾生的語言、音響進行解釋,所宣揚的無不周全、無人能阻止。因此,如來在十種力量中常得自在,以智慧莊嚴而得成就,示現一切諸佛的變化,無上無極、最尊無比、無人可比。我都勸助如此的法行。
「其有過去、當來、現在諸佛、世尊本清淨身,而解自然悉不可得。所言清淨,其心清淨亦不可得,無所發遣。供養諸佛,於一切法無所將護乃為護法,無德、無眾。為供養僧,皆已備悉威儀、禮節,亦以成就一切諸行。其行如是,并及餘事,而曉去、來、現在諸佛道慧平等。」
過去、未來、現在的諸佛和世尊,本身都是清淨的,而解脫自然也不可得。所謂清淨,他們的心也是清淨的,不受任何束縛。供養諸佛,在一切法中不加以保留,這才是護法,沒有功德和眾生之別。供養僧眾,備齊所有的威儀和禮節,也成就了一切行為。他們的行為如此,以及其他事務,都能瞭解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的道智慧平等。
「等行佛法,不誤墮於一切眾魔、不與諸法而俱同塵,不著聲聞、辟支佛地,斷絕諸非,奉度無極,逮得總持。修菩薩行,速近於道,悉能報答眾生所言,恣隨眾人之所欲啟各令得所。常住平等,所行由己,莊嚴一切諸佛國土,辯才光曜歸于清淨,斷諸惡趣,三昧自在,恣隨一切眾生所為,得諸總持靡不照明,辯才聖達皆當從己。則以所發一切智心,悉用勸助諸佛道慧。」
修行佛法時,不誤入各種魔道、不與各種法同流合污,不執著聲聞和辟支佛的境界,斷絕各種錯誤,奉行無極之道,得到總持。修行菩薩道,快速接近成道,能回應眾生的需求,隨眾生的願望讓他們各得其所。常住於平等,所行由己,莊嚴一切諸佛的國土,辯才光耀歸於清淨,斷除各種惡趣,三昧自在,隨眾生的需求而行,得到各種總持無不照明,辯才通達皆從自己而來。以所發的一切智心,盡用來勸助諸佛的道智慧。
「其諸過去、當來、現在逮得佛道,無有眾漏,戒、定、慧、解、度知見事,周遊諸力無能退轉,緣無所畏。諸佛之法無所罣礙,其無極慈行無等倫,其大哀者不戴仰人。等如虛空,無能察頂,無二功德報應之相,清淨蠲除迷惑之心而自莊嚴其身、口、意。諸天、釋、梵普來勸助,敷演道教而轉法輪,棄去無智、不達神識,化諸眾生建立佛慧,吾悉勸助使至於佛無上大道。」
過去、未來、現在得到佛道的,沒有任何煩惱漏失,戒、定、慧、解脫、度知見事,周遊諸力無能退轉,因而無所畏懼。諸佛的法無所罣礙,其無極慈行無與倫比,其大悲者不依賴他人。就像虛空一樣,沒有人能看到它的頂端,沒有二種功德報應的現象,清淨除去迷惑的心,以此莊嚴其身、口、意。諸天、釋、梵普來勸助,宣講道教並轉法輪,拋棄無智、不達神識,教化眾生建立佛智慧,我都勸助他們達到無上大道。
「其有去、來、今現在佛臨滅度時,善權方便、威神建立,流布舍利令人供養。攝取一切眾生志性,從始至終乃能至于正法滅盡,我皆勸助所可勸助,志於佛慧無上大道。」
過去、未來、現在的佛臨滅度時,善巧方便、威神建立,流布舍利讓人供養。攝取一切眾生的志向,從始至終能夠達到正法的滅盡,我都勸助一切可以勸助的,志向於佛智慧無上大道。
「去、來、現在諸佛、世尊現於滅度,合會聲聞,過諸罣礙,導御篤信解法界味,導御法念度於八邪,所謂八等。住於無為種性之地,其種性眾而反其流至須陀洹;二反周旋為斯陀含;沒此生彼,不復迴還為阿那含;無為、無起、無所復進為阿羅漢;分別曉了深妙緣起十二之因為辟支佛;目悉通見、慧靡不達者為諸菩薩。」
過去、未來、現在的諸佛和世尊現於滅度,集合聲聞,超越各種罣礙,領導堅定信仰理解法界真理,指導法念度過八種邪行,所謂的八正道。住於無為的種性之地,其種性眾多而返回到須陀洹;二次返回成為斯陀含;此生結束後生彼,不再返回為阿那含;無為、無起、無所再進為阿羅漢;分別瞭解深妙的十二緣起因果為辟支佛;通達一切智慧、無所不知的為諸菩薩。
「初發意者心等如地,普入眾行。所行真諦,窮盡生死諸法之原,具足佛法為不退轉,於一切生而無所生,乃能逮入一生補處。講說宣暢無所有慧而奮大光,諸所德本悉無根本、亦無所住,吾悉勸助如是像法。」
最初發心的人,心如大地一樣地包容,普遍進入各種行為。他們的行為是符合真理,能徹底瞭解生死的各種法源,具足佛法而不退轉,對所有生命沒有執著,才能進入一生補處(即菩薩的最後一個階段)。講說宣揚無所有的智慧而發出大光輝,所有的德行根本沒有根本、也無所住,我都勸助這種法。
「志於佛慧無上大道,其有去、來及今現在三世之中,眾生之類淨諸佛眼。所可布施不計吾我,無所貪愛;所作功德禁戒無盡,不可限量。所修道義其行無行,所有功德悉以勸助諸佛之慧,無上大道而不差別,等無所損,清淨離穢,猶如虛空。入於殊妙智慧眾聖,則為最上導御眾義,精進行法自然如空、真實無比,亦如無為便無有侶,以是勸助。」
志向在佛的無上智慧和大道,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中的眾生,都是清淨佛眼的。所佈施的東西不計較自己,沒有貪愛;所做的功德和戒行是無盡的,不可限量。修行的道義是行無行,所有的功德都用來勸助佛的智慧,無上大道無差別,等同沒有損失,清淨無染,就像虛空一樣。進入殊妙智慧的眾聖,是最上導引眾義的,精進修行自然如空,真實無比,如無為而無伴侶,因此勸助。
「取要言之:如去、來、今諸佛、世尊,本為菩薩行求道時,所行無量、智度無極、善權方便、無所罣礙,真實之行善修清淨,行清淨已證取佛慧,所可勸助眾德之本方當勸助。」
簡言之,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世尊,在為菩薩行求道時,所行無量,智慧無極,善巧方便,無所罣礙,真實行善修清淨,修清淨後證取佛的智慧,應該勸助眾德的根本。
「吾當學此所尊修法而效勸助,志於佛慧無上大道,使諸眾生——如十方界滿中諸塵——身所行事,一切見佛悉令發心不可計會,解於大道,自在所行。吾悉勸助斯眾德本。了此德本不可捉持,一切諸法猶如虛空。若能勸助此德本已,則無有本;已離諸本不可護持,無所志念寂然無生;達無生已便入諸法;已入諸法便勸德本,如為己身所可勸助,亦復勸助一切菩薩,開化眾生俱復如是,等無差特。是,族姓子!菩薩大士勸助佛慧,順而無失乃至大道。」
因此,我當學習這些尊貴的修法而效仿勸助,志向在佛的無上智慧和大道,使所有眾生——如十方界中滿是塵埃——都能行事,讓所有見佛的人都發心,不可計量,瞭解大道,自在行事。我都勸助這些眾德根本。瞭解這些德行的根本是不可捉持的,所有的法如虛空。如果能勸助這個德行根本,那麼沒有根本;已經離開了諸根本無法守護,沒有志念,寂然無生;達到了無生後便進入諸法;已進入諸法便勸助德行根本,如同勸助自身一樣,也勸助所有菩薩,開化眾生也如是,等同無差別。是,族姓子!菩薩大士勸助佛的智慧,順從而無失至大道。
「復次,族姓子!菩薩大士所住如此深妙大義,然復口宣斯之言教。」
再者,族姓子!菩薩大士住在如此深妙的大義中,口宣此教法。
「其有十方不可稱計諸佛、世尊,在其世界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曉了經典,過於四魔,逮成無獲澹泊之法,皆離文字、應聖二事。如所逮法而復觀察,善權方便示現受法,開化所應可度眾生,不失大哀。稽首請問,樂於靜寂,觀彼佛樹,為諸天、龍、神、揵沓惒所見諮嗟,解了音響、言語、文辭,為一切說。若立此行則能降伏魔及官屬,化諸怨敵令無刺棘——所曰刺棘,三毒之謂——具足所願,輒如所念滅除曚冥,則成世間無極弘曜。」
十方不可計量的諸佛、世尊,在他們的世界里,得到了無上的正真之道,成就了最正覺,瞭解經典,超越了四魔,得到了無獲澹泊之法,都離開了文字和應聖的兩事。按照所得到的法,觀照,善巧方便示現受法,教化應度的眾生,不失大悲。稽首請問,樂於寂靜,觀望佛樹,為諸天、龍、神、揵沓惒所見而稱嘆,瞭解音響、言語、文辭,為所有人講說。若立行,則能降伏魔和其部屬,化解所有怨敵,使無刺棘——所謂刺棘,就是三毒——具足所願,如所念消除昏暗,就成世間無極光明。
四魔:1.五蘊魔 2.煩惱魔(欲魔)3.死魔 4.天魔(第六天的魔王),前三者為內魔,最後一個為外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