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被推坑買了《逆思維》這本書,讀完發現裡面有滿多值得記錄的東西,索性把筆記寫成文章來分享一下 XD。
《逆思維》原名 Think Again,也就是「重新思考」。作者在書中提到,當人碰上意見衝突時,都會習慣性地牴觸不同觀點、加以反駁,就像堅持信仰的「傳教士」、總想證明他人罪狀的「檢察官」,或是為求認同無所不用其極的「政治人物」。
這樣的思考習慣,會導致人對自己的想法過度自信,無法看見知識缺口而盲目。比如黑莓公司創辦人 Mike Lazaridis,就曾因過度自信於自家商品,本能地反對「觸控螢幕」這項全新發明,而被後來的蘋果遠遠超越。
因此作者希望我們學習科學家隨時質疑想法、重新思考的思維。總是對觀點保持謙遜、對認知抱持懷疑、對未知存有好奇,才得以適應如今更迭迅速的社會。
以下便統整七個作者於書中提及、能協助建構思考習慣的訣竅,算是簡單記錄一下這本書的重點。

① 抱有「自信的謙遜」
「謙遜」是重新思考最基本的條件,一個人唯有誠實面對自己的無知,才不至於落入過度自信的陷阱。不過,這不代表你必須對任何事都保持懷疑。
冒牌者症候群應該不少人聽過,之所以有些人即使成功了,也感覺自己不值得、像個冒牌貨,正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信心遠不如能力來得高。
謙遜當然是好事,可一旦過了頭,就會反過來令人意志消沉。所以在承認自己的無知時,也要記得我們只是對「認知」保持謙遜,而非要質疑自己的「價值」。
書中有提到 Sara Blakely 的創業故事。Blakely 當初想改良褲襪、研發新商品時,其實完全不了解時尚、生產和製造流程,然而她始終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足以助她達成目標,所以後來花了一週探訪各家製造廠、了解製程與原料,還趁空閒時間研讀法律,搞懂專利申請的眉眉角角,最後才成功創立女性服飾品牌 Spanx。
Blakely 坦然接受認知的匱乏,因而願意從零開始學習新知;同時她也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深信她一定有辦法實現理想,才得以走完這條並不容易的創業路。
「對認知保持謙遜,對價值抱有自信」這正是作者希望讀者學習重新思考時,能同時具備的「自信的謙遜」。
「最具成效的領導者在信心及謙遜兩方面都可以獲得高分,他們對自己的強項深具信心,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弱點。」
② 正向面對「犯錯」
另一個能幫助我們切割「認知」與「價值」的方式,就是學習正向看待錯誤。
只要是人,多少會因為犯錯而羞愧、難受、憤怒,但作者希望我們試著將「犯錯」視為一種發現,是件值得拿來慶祝的事。
我滿喜歡書中舉了英國物理學家 Andrew Lyne 在國際會議上,坦然告知與會者研究有誤的案例。通常在如此重大的場面公告自己犯錯,都會讓人覺得很沒面子,然而 Lyne 卻沒有遭受任何訕笑,反倒收穫了一大片掌聲。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 SpaceX 發射火箭失敗時,國內外許多媒體都在爭先恐後地嘲笑馬斯克;可其實火箭爆炸的那一刻,工作人員都在歡呼鼓掌。我想比起明面上的失敗,這些人更重視的,也許是爆炸前那四分鐘的價值吧!
坦然面對失敗,對誰來說都不容易。作者也特別找了各種「樂於擁抱錯誤」的專家,分享他們犯錯時抱有的心法,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自嘲」。
失敗之所以令人難受,是因為它動搖了自尊,使我們喪失安全感;而自我解嘲就是一種將錯誤帶來的否定感,侷限在「我的觀點」而非「我這個人」的方式。
像我前幾年和朋友討論畢製專題時,曾因從小生活在市區、沒去過傳統柑仔店,鬧出過一些笑話(比如完全不知道綠豆糕上有抽籤遊戲之類的 XD)。
不過那個當下我也沒覺得難堪,就是很自然地用「我真是沒見過世面的都市屁孩欸!」自嘲過去(笑)。可能正因如此,一直以來我都沒介懷過這件糗事,反倒滿慶幸能透過那次機會,接觸到柑仔店的零食和玩具。
這種藉由自嘲來轉化尷尬或羞愧的方式,的確很能幫助我們揮別不理性的情緒。
「想法出錯,是我能確定自己有所學習的唯一方式。」
── Daniel Kahneman
③ 接納建設性衝突
除了犯錯,衝突想必也是許多人想盡力避免的情境。不過書中有提到,在一群人為了同個目標奮鬥時,「建設性衝突」反倒有利而無害。
澳洲心理學家 Karen Jehn 提到,衝突可大致分為情感發生碰撞的「人際衝突」,以及理念有所分歧的「任務衝突」。
舉個例子,假設今天團隊中的 PM(專案經理)開了需求下來,接手的人員卻發現某段流程有問題,此時他若向 PM 提出:「這裡有問題所以要改」即屬於任務衝突;提出:「啊你不是 PM 怎麼連這種東西都不懂」(超兇 XD)則是人際衝突。
作為擁有共同目標的團隊,任務衝突可以幫助成員激發新的創意或察覺那些不明顯的問題。就像這個案例中的接手人員,若沒即時提出意見,等工程師進入開發,就會耗費更多成本在解決問題。所以比起大家安靜順過每一次討論,充滿建設性衝突的會議,反倒能激發更好的成果。
要在團隊培養勇於提出建議的風氣並不容易,領導者必須強調「衝突不是分歧,而是討論;討論的不是情緒,而是想法」,盡量將衝突帶來的否定感,侷限在「觀點」而不是「人」的身上。
「不尋求他人認同的給予者經常能做出最佳的批評:他們的用意在於提升那個作品,而不是滿足自己的自尊;他們不是因為感到不安而批評,是因為在乎才提出異議。」
④ 試著質疑知識、主動學習
在本書末段,作者曾以教師的角度分享「如何帶領學生養成重新思考的習慣」,不過這章的概念,我認為無論什麼身分都滿值得學習的。
作者認為,學生學習時應具備兩種素養,一是要懂得質疑教科書的知識,不是課本寫什麼,就相信什麼;二則是要試著成為主動學習者,不要只當個坐在底下、被動接收資訊的人。
像我大學時也修過一門滿特殊的通識課。那堂課一開始,老師會先列出八項兩極化的人權議題(比如安樂死、同性婚姻、死刑存廢等)供同學挑選,大家必須自行研究後,在某個禮拜帶領全班同學討論。
報告當週,老師會在課前,將全班同學分成好幾群,負責報告的組別中所有組員都會成為某群人的「老師」,須自行帶領同學理解議題、提出見解,飽滿討論的聲量。
記得當時我們組報告完,班上有位同學被老師注意到一直沒有參與討論,後來才知道他的觀點正好與班上多數人相反。可當他最終說出自己逆風的看法時,大家都為他大聲鼓掌!
或許因為那位同學打破了沉默螺旋,我們班後來的討論就變得熱烈很多,甚至偶爾還能看到兩三個人在課上辯論起來,這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應該非常少見吧 XD。
回到《逆思維》這本書,我覺得這門課剛好囊括了「主動學習」和「質疑知識」兩個面向。
由學生領導討論的教學模式,幫助每個人自發性地研究議題;而這些議題自帶的兩極爭議,則驅使大家在辯論的過程中,質疑既有的觀點、聆聽不同的聲音。
即使過了多年,當初在課上體驗的辯論樂趣和多元的思考方式,至今依然深深影響著我。如今想來,其實滿慶幸能在大學接觸這堂課的!
「最佳的學習方法就是『教學』。直到看見學生如何設計一天的課程,我才明白他們多需要教導彼此。」
⑤ 以共舞取代戰爭
前面四項偏向是站在個人角度,提醒自己如何重新思考的技巧;接下來整理的,則是幫助其他人一起重新思考的方法。
首先,作者拿了談判專家與普通人的差異,整理出溝通時最重要的原則──謀求共識,而非針鋒相對。
多數人碰到意見分歧時,都會覺得「是我有道理,所以你要聽我的」,不把對方懟到啞口無言就不罷休。然而談判專家在談判時,卻不會將重點放在找證據吵贏對方,而會仔細分析對方的論點,找出彼此有共識之處。
作者說,這就像一支舞蹈,倘若一方一直想引導對方跟著跳,那這舞絕對沒辦法跳得成;我們該做的,是在過程中仔細觀察對方的動作,互相調整節奏後,才能配合出一套完整的舞步。
這些談判專家的目標,並不是要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而是希望彼此能透過溝通,跳脫框架、媒合出新的可能。
書中有個研究結果很有趣:「最可能說服你改變心意的人,就是你自己。」所以與其拼命找證據證明對方是錯的,不如順著他的思考脈絡引導,讓他發現自己的想法還有更多可能性存在。
「一場好的辯論不是戰爭,甚至不是拔河。它比較像是一支尚未編排的舞蹈,要和心中有一套不同舞步的對手協商。假如你太努力嘗試帶舞,你的夥伴會抗拒;假如你調整配合對方的舞步,最後你們就比較可能跟上旋律。」
⑥ 活用動機式晤談
剛剛提到,能使對方改變想法的只有他自己,而「動機式晤談」就是能引導對方重新思考的辦法。
動機式晤談重在聆聽,而非說話。整個過程裡,我們就像拿面鏡子放在對方面前,聽他把自己的思考脈絡說出來。
A:「為什麼想開咖啡店呢?」
B:「因為我喜歡喝咖啡跟做甜點!而且我從國中開始就夢想開一間店,還為此讀了餐飲科呢!」
A:「是個很棒的夢想耶!那你想好要賣哪些東西了嗎?」
B:「當然~除了咖啡、茶飲跟甜點,我還想賣一些輕食,你看,菜單都列出來了。」
A:「嗯嗯嗯(點頭)看來你準備了很多,可是這麼多品項,到時候全都由你一個人料理嗎?」
B:「對呀,不過經你這麼一說,我是不是還要找人顧櫃檯啊?不然我好像光煮菜就忙不過來了。」
A:「是啊~多找一個工作夥伴,你負責食材跟料理,他負責接應客人,這樣工作起來肯定會更順利的!」
以上是我簡單模擬的情境,從中大概能看出一場動機式晤談,主要需要以下四個技巧:
- 使用開放式問句
- 仔細聆聽對方的話,適時給予反應
- 確認對方改變的意願
- 最後替對方做個總結
其實動機式晤談的本質很簡單,只要在溝通時,把重點放在對方身上就好了。暫時擱下要求對方改變的念頭,先專心聽聽他說了什麼,適度給予回饋,最後再協助他釐清重點,就可能引導他察覺自己的盲點,進而改變想法。
很多時候人不聽勸,並不是因為這個建議沒有幫助,而是他不喜歡被人控制。就像上面這個案例裡的 A,如果一聽到 B 說想開店,就直接回嗆:「啊你一個人是顧得了店嗎?」我看 B 大概會直接跟他吵起來吧(笑)。
人對話語的敏銳程度,遠超乎我們的想像,越強烈地想去改變一個人,就越容易遭受反抗。如果我們試著將主導權還給對方,給他足夠的空間梳理脈絡,或許一句建議都不用給,他就會自己改變心意了。
「許多溝通者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很聰明,但厲害的聆聽者比較有興趣讓對方感覺自己聰明。」
⑦ 打破非黑即白,將觀點複雜化
由於作者身處美國,書中還有提到各種種族歧視的案例。而在眾多如何消弭歧視的討論中,我認為最核心的觀念,就是要將我們的觀點「複雜化」。
善與惡、對與錯、好與壞,身而為人,我們很容易將世上一切簡化成兩個極值,習慣用黑白分明的立場替一個人貼標籤。像是會認為某某政黨的支持者都是傻子、支持某某議題的都在搗亂等,可是事實上,並沒有什麼東西能被簡單地一分為二。
就拿我前面提過的通識課舉例好了。當時我們組探討的議題是「死刑存廢」,相信這個議題在大家心裡都有個既定立場,我們也不例外。
進入課堂討論前,我們組內共識完全朝著「支持死刑」發展,大家都認為只有死刑能遏止犯罪、廢死不過是宗教人士用來衛道的方式而已。
然而進入課堂討論,我們才得到了更多不同的思考方向。比如 1997 年的江國慶冤案,正因受冤者已被判死而無力挽回;在殺警唯一死刑的國家,警察執勤反倒更加危險;查閱各國數據,會發現犯罪率和死刑存廢並無明顯相關……
這些不同的觀點,或許不會讓我們馬上改變立場,但它確實讓我不再那麼捍衛自己的想法,理解到世上沒有什麼非黑即白的事情。
「我們和對手的距離越大,就越可能過度簡化對方的動機,並編出一些和事實相距甚遠的辯白。」
▌總結
就如同它的書名 Think Again,《逆思維》確實是本讀了會衝擊思維,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的讀物。
書中分享的案例貼近現實,提到的研究簡潔明瞭,字裡行間卻能徹底顛覆我們的認知。雖然看的時候稍微有點被戳到痛處 XD,但也剛好能藉此體會「重新思考」的重要性。
我覺得《逆思維》最大的價值,是它為讀者建構了「想法改變很正常,那代表你願意學習」的觀念。
我不理解為什麼社會總對「改變」不太友善,尤其在自媒體當道的時代,總有人樂於拿別人過去的言論來「打臉」他們。比如在 YouTuber 成為流行文化前,很少人認為遊戲直播和拍影片能賺錢;可當觀眾閱聽習慣改變,實況主開始接工商業配後,就有許多觀眾拿這些人之前說的話,抨擊他們忘記初心。
時間會一分一秒流動,人的觀點也會不斷改變。與其為自己的轉變焦慮,不如坦然接受這份變化,看作自己有在進步的證明。
總之,《逆思維》的確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身為一個沒什麼耐心閱讀商業書籍的人,它的閱讀門檻遠比我預想的低很多。案例、研究、觀念都寫得淺顯易懂,一字一句又足以撼動建構多年的思維,非常值得讀過一輪!
更多【隨筆記】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