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記|《逆思維》:七個幫助重新思考的訣竅

冰陽 Hiyou-avatar-img
發佈於📕 冰陽聊本書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逆思維》相信是很多人讀過的經典書籍。前陣子我被推坑買來讀過一遍後,發現裡面真的太多值得記錄的東西了,索性就把筆記寫成文章來分享一下 XD。

本書原名 Think Again,也就是「重新思考」的意思。作者在書中提到,人的慣性使我們在碰到意見衝突時,習慣固守觀點、牴觸不同的聲音,就像堅持信仰的「傳教士」、總想證明他人罪狀的「檢察官」,或是為求認同無所不用其極的「政治人物」。

這三種思考模式會讓人對想法過度自信,無法看見知識缺口而變得盲目,比如黑莓公司創辦人 Mike Lazaridis 就曾因過度自信於自家商品,反射性牴觸「觸控螢幕」這項全新發明,而被後來的蘋果遠遠超越。

因此作者希望我們學習科學家隨時質疑想法、不停重新思考的思維。總是對觀點保持謙遜、對認知抱持懷疑、對未知存有好奇,才得以適應這個更迭迅速的社會。

以下便統整七個作者於書中提及、能協助建構重新思考習慣的訣竅,算是簡單記錄一下這本書的重點。

raw-image


① 抱有「自信的謙遜」

「謙遜」是重新思考最基本的條件。誠實面對自己的無知,可以幫助我們脫離過度自信的循環,學會接納不同的聲音。

不過,這不代表你必須對任何事都抱有質疑。

「冒牌者症候群」應該很多人都聽過,之所以有些人即使成功了也感覺自己不值得、像個冒牌貨,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信心遠不如能力來得高

謙遜是好事,可一旦謙遜過頭到質疑起自我,便會反過來使人意志消沉。所以在學習科學思考的同時,也要記得它的核心價值是鼓勵我們對「認知」保持謙遜,而不是質疑自己的「價值」。

書中有提到 Spanx 創辦人 Sara Blakely 的創業故事。當她起初想試著改良褲襪、研發新商品時,其實是完全不了解時尚、生產和製造流程的,然而她始終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足以助她達成目標,所以後來花了一週探訪各家製造廠、了解製程與原料,還趁空閒時間研讀法律、搞清楚專利申請的眉眉角角,最後才成功在 2000 年創立 Spanx 這個女性服飾品牌。

Blakely 坦然接受自己認知的匱乏,因而願意從零開始學習一切新知;同時她也對自身能力抱有高度自信,相信自己一定有辦法實現理想,才得以懷抱熱忱走完這條並不容易的創業路。

「對認知保持謙遜,對價值抱有自信」這正是作者希望讀者學習重新思考時,能同時具備的「自信的謙遜」。

「最具成效的領導者在信心及謙遜兩方面都可以獲得高分,他們對自己的強項深具信心,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弱點。」



② 正向面對「犯錯」

另一個能幫助我們切割「認知」與「自身價值」的方式,就是學習正向看待錯誤。

只要是人,多少都會因為犯錯而羞愧、難受、憤怒。但作者希望我們試著將「犯錯」視為一種發現而不是汙點,是一件值得拿來慶祝而非難堪的事。

我自己滿喜歡書中舉了英國物理學家 Andrew Lyne 在天文學會議上,坦然告知與會者自己研究有誤的案例。

通常在如此重大的會議上公告自己犯錯,都會讓人覺得很沒面子,然而 Andrew 卻沒有因此遭受訕笑,反倒收穫了一大片掌聲。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 SpaceX 發射火箭失敗時,國內外許多媒體都在爭先恐後嘲笑馬斯克的失敗,可在火箭爆炸的那一刻,一眾工作人員其實都在歡呼鼓掌。我想比起明面上的失敗,這些人更重視的也許是爆炸前那四分鐘帶來的價值吧!

擁抱失敗從不是件輕鬆的事,尤其在較無法容許失敗的東方社會裡,坦然接納錯誤更是不容易。作者在書中也特別找了各種「樂於擁抱錯誤」的專家,分享他們犯錯時抱有的心法,而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自嘲」。

失敗之所以令人難受,是由於它否定了我們的理念,導致我們失去安全感;而自我解嘲就是一種協助我們從失敗中抽離,告訴自己被否定的是「我的觀點」不是「我這個人」的方式。

記得前幾年我和朋友討論畢製專題時,曾出過一次小小的糗。因為我從小到大都生活在市區、完全沒去過柑仔店,所以當她們熱烈討論該如何重現柑仔店的懷舊氣息時,我連古早味綠豆糕上有抽籤遊戲都不知道 XD,還要她們手把手地教我怎麼玩。

不過那個當下我也沒有覺得難堪,就是很自然地用「天啊我真的是沒見過世面的都市屁孩欸」自嘲過去(笑)。可能正因如此,一直以來我都不曾介懷過這件糗事,反倒滿慶幸能透過那次機會接觸到柑仔店的零食和玩具。這種藉由自嘲轉化尷尬或羞愧的方式,的確很能幫助自己走出不理性的情緒。

「想法出錯,是我能確定自己有所學習的唯一方式。」
── Daniel Kahneman



③ 接納建設性衝突

除了犯錯,衝突想必也是很多人想盡力避免的情境。不過書中提到,在一群人為同個目標奮鬥之時,「建設性衝突」反倒有利而無害。

澳洲心理學家 Karen Jehn 曾提到,衝突可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個人情感發生碰撞的「人際衝突」,二則是理念意見有所分歧的「任務衝突」。

舉個例子,假設今天團隊中的 PM(產品經理)開了需求下來,接手的人員卻發現某段流程有問題,此時他若向 PM 提出「這裡有問題所以需要更改」即屬於任務衝突;而提出「啊你不是 PM 怎麼連這種東西都不懂」的則是人際衝突。

作為擁有共同目標的團隊,任務衝突可以幫助成員激發新的創意察覺那些不明顯的問題。就像這個案例中的接手人員若沒有即時提出意見,等工程師進入開發,就會耗費更多成本在解決問題。所以比起所有人安安靜靜地順過每一次討論,充滿建設性衝突的會議反倒會激發更好的成果。

要在團隊培養勇於提出建議的風氣並不容易,領導者必須將「衝突不是分歧,而是討論;討論的不是情緒,而是想法」的觀念深植在成員腦中,盡量將衝突帶來的否定感侷限在「觀點」而不是「人」身上,讓大家明白這些衝突是為了幫助目標更順利完成,而非人員批鬥大會。

「不尋求他人認同的給予者經常能做出最佳的批評:他們的用意在於提升那個作品,而不是滿足自己的自尊;他們不是因為感到不安而批評,是因為在乎才提出異議。」



④ 試著質疑知識、主動學習

在書的末段,作者曾以教師的角度分享如何帶領學生養成重新思考的習慣,不過這章的概念我認為無論什麼身分都滿值得學習的。

作者認為,學生學習時應具備兩種素養,一是要懂得質疑教科書的知識,不是課本寫什麼就相信什麼;二則是要試著成為主動學習者,不要只當個坐在底下、被動接收資訊的人。

我在讀大學時也曾修過一門特殊的通識課,那堂課主要是探討安樂死、同性婚姻、死刑存廢等兩極化的人權議題。而這門課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是由於老師的授課方式非常特別。

學期一開始,老師會先列出八項議題供同學挑選,每項議題都需要由學生自行研究搜查,並於某個禮拜帶領全班同學討論。

這聽起來似乎和其他翻轉教育的課程差不多?但它可不是組裡隨便派一個人上去報告就結束了。

在報告當週,老師會依據這組的人數將全班分成許多小群,每位組員都需要成為 leader,將蒐集到的資料講述給負責的同學聽,甚至要引領大家提出見解、飽滿討論的聲量。

記得當時我們組報告完後,剛好班上有一位看法和多數人相反的同學被老師注意到沒有出聲,經過老師的循循善誘,他才終於說出了自己逆風的看法,那時其他同學不僅沒有否定他的觀點,還一起為他大聲鼓掌!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位同學打破了沉默螺旋,讓全班知道這個班裡的人都很願意接納正反兩方的意見,我們後來的討論就變得熱烈很多,有幾堂課還能看到兩三位同學直接在課上辯論起來,這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應該是非常少見的吧 XD。

回到《逆思維》這本書,我覺得這門課剛好囊括了書中提到的「主動學習」和「質疑知識」兩個面向。團隊合作學習幫助每個人自發性地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議題;而這些議題自帶的兩極爭議則趨使大家在辯論的過程中,質疑自己既有的觀點、聆聽不同的聲音。

即使過了多年,當初在那堂課上體會過的辯論樂趣,以及包容多元觀點的思維仍深深影響著我,如今想來,其實還滿慶幸能在大學接觸到這堂課的!

「最佳的學習方法就是『教學』。直到看見學生如何設計一天的課程,我才明白他們多需要要教導彼此。」



⑤ 以共舞取代戰爭

前面四項偏向是站在個人角度,提醒自己如何重新思考的訣竅;而接下來整理的則是幫助其他人一起重新思考的方法。

首先,作者拿了談判專家與普通談判者的差異,整理出了人與人溝通上最重要的原則──謀求共識,而非針鋒相對。

大多數人碰到意見分歧時,都會抱有一種「是我有道理所以你要聽我的」心態,不把對方懟到啞口無言就不罷休。然而談判專家在談判時卻不會將重點放在找證據吵贏對方,而會仔細分析對方的論點,找出彼此有共識的地方

作者說,這就像一支舞蹈,倘若一方一直想引導對方照自己的舞步跳,那這支舞不可能跳得成;成熟的應對方式應該是在過程中仔細觀察對方的動作,互相調整節奏,最後才能配合出一套完整的舞步。

這些談判專家的目標從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希望讓包括彼此在內的所有人能透過溝通的過程,跳脫既有框架,媒合出新的可能。

書中有一個研究結果很有趣:「最可能說服你改變心意的人,就是你自己。」也就是說,與其拼命找證據證明對方是錯的,不如順著他的思考脈絡,引導他發現自己的想法還有更多可能性。

「一場好的辯論不是戰爭,甚至不是拔河。它比較像是一支尚未編排的舞蹈,要和心中有一套不同舞步的對手協商。假如你太努力嘗試帶舞,你的夥伴會抗拒;假如你調整配合對方的舞步,最後你們就比較可能跟上旋律。」



⑥ 活用動機式晤談

剛剛提到,能使對方改變想法的只有他自己,而「動機式晤談」就是一個引導對方重新審視觀點的方式。

動機式晤談重在聆聽而非說話,整個過程我們就像拿面鏡子放在對方面前,聽他把自己的思考脈絡說出來。

A:「為什麼想開咖啡店呢?」

B:「因為我喜歡喝咖啡跟做甜點!而且我從國中開始就夢想能開一間店,還為此讀了餐飲科呢!」

A:「是個很棒的夢想耶!那你想好要賣哪些東西了嗎?」

B:「當然~除了基本的咖啡茶飲跟甜點,我還想賣一些輕食當正餐,你看,菜單都列出來了。」

A:「嗯嗯嗯(點頭)看來你準備了很多餐點呢,不過這麼多品項,到時候全都會由你來料理嗎?」

B:「對呀,不過經你這麼一說,我是不是還要找個人顧櫃檯啊?不然我好像光煮就忙不過來了。」

A:「是啊~多找一個工作夥伴進來,你負責食材跟料理,他負責接應客人,這樣工作起來肯定會更順利的!」

以上是我簡單模擬的情境,從中大概能看出一場動機式晤談主要需要以下四個技巧:

  1. 使用開放式問句
  2. 仔細聆聽對方的話,並給予反應
  3. 確認對方改變的意願
  4. 最後替對方做個總結

其實動機式晤談的本質很簡單,只要在溝通時把重點放在對方身上就好了。暫時擱下要求對方改變的念頭,先專心聽聽他說了什麼、適度給予回饋和肯定,最後再協助做個總結,就可能引導他察覺自己的盲點進而改變想法。

很多時候人不聽勸,並不是因為這個建議沒有幫助,而是他不喜歡被人逼迫和控制的感覺。就拿上面這個案例來說,如果 A 聽到 B 說想開店後,直接反問他:「你一個人是顧得了店嗎?」我看 B 大概會一把火上來直接不說話了吧(笑)。

人對話語的敏銳程度其實遠比想像中更高,越強烈地想去改變一個人,反倒越容易遭受反抗。如果試著反其道而行,將溝通的主導權還給對方,給他足夠的空間梳理脈絡,興許我們連一句建議都不用給就能助他改變想法了。

「許多溝通者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很聰明,但厲害的聆聽者比較有興趣讓對方感覺自己聰明。」



⑦ 打破非黑即白,將觀點複雜化

由於作者身處美國,書中有提到許多種族相關的案例,而在眾多如何消弭歧視的討論之中,我認為最核心的一個觀念,就是要試著將我們的觀點「複雜化」。

善與惡、對與錯、好與壞,身而為人,我們很容易將世上的一切簡化成兩個極值,習慣用黑白分明的立場替一個人、一件事貼標籤,比如會認為某某政黨的擁護者都是傻子、支持某某議題的都在搗亂等,然而事實上,從沒有什麼東西能被這麼簡單地二分出來

就拿我前面提過的那堂通識課舉例好了。當時我們組探討的議題是「死刑存廢」,相信這個主題大家心裡都會有一個既定立場,我們也不例外。在進入課堂討論前,我們組內共識是完全朝「支持死刑」發展的,我們都認為只有死刑能遏止犯罪、廢死不過是宗教人士用來衛道的方式而已。

然而進到課堂討論後,我們才從討論聲中獲得了許多不同的思考方向。比如 1997 年的江國慶冤案正因受冤者已被判死而無力挽回、在殺警唯一死刑的國家反倒會使警察執勤更危險、遍數各國數據會發現犯罪率和死刑存廢並無明顯相關等。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在那堂課後就全部改變立場了,不過有了這次經驗後,確實讓我不再那麼堅定捍衛既有的觀點,理解到世上沒有什麼非黑即白的事。

「我們和對手的距離越大,就越可能過度簡化對方的動機,並編出一些和事實相距甚遠的辯白。」



總結

就如同它的書名 Think Again,《逆思維》確實是一本讀了會衝擊思維,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的優秀讀物。

書中分享的案例貼近現實、親切好懂,提到的研究簡潔明瞭,卻能大大顛覆我們的認知。雖然看的時候多少有被戳到痛處的不安,卻也正好能使我親身體會「重新思考」的重要性。

我自己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是它為讀者建構了「想法改變很正常,那代表你是願意學習的人」的觀念。

我不曉得為什麼社會似乎對「改變」這件事不太友善,尤其在自媒體當道的時代,總有人樂於拿別人過去的言論來「打臉」他們。比如在 Youtuber 成為流行文化之前,很少人會認為遊戲直播和拍影片能夠賺錢;可當觀眾閱聽習慣改變,實況主開始接工商業配後,就有許多觀眾會拿這些人過去的言論去抨擊他們「忘記初心」。

在更迭快速的時代裡,並沒有誰的觀點是永恆不變的。與其為自己的轉變焦慮,倒不如坦然接受這份變化,將它視為自己有在進步的證明。

總而言之,《逆思維》的確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身為一個沒什麼耐心閱讀商業書籍的人,這本書的閱讀門檻遠比我預想的低很多。無論案例、研究、觀念都寫得淺顯易懂,字裡行間又足以撼動腦中建構多年的思維、促使我們反覆思考,非常值得花時間讀過一輪。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
內容總結
逆思維
5
/5
聊聊我的生活點滴,也歡迎分享你的天馬行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穎川彼岸、地處偏僻的雲灣村坐落著一座宏偉大宅,因門口匾額提著「快雪時晴」四字,故被雲灣村民們稱為「快雪塢」。 快雪塢中住著前任縣令凌永年一大家子。其長孫凌斐青成長於衣食無憂的環境,生得聰穎靈敏、風流不羈。一日,凌斐青在營救一名少女時意外陷入險境,幸得一高人相助才存活下來。 然而,這位穿著邋遢、形事粗
4/5快雪青風行
夜見山北中學三年三班,是傳聞中「被詛咒的一班」。 只要開學時發現課桌椅少了一組,這年的三年三班就會被離奇的「災厄」壟罩。班上每個月都至少會有一人死去,無論自殺或他殺、意外或病逝,甚至連老師和家長也難逃死劫。而其背後原因,似乎是因為班上混入了一個不應存在的「死者」…… 為了抵抗「死者」帶來的「災厄」,
4/5Another 2001
作者在書中提到,交際應對上共有九種「有毒人格」,這有些類似 Christiane Northrup 提到的「能量吸血鬼」概念,也就是會藉由看似沒問題的用詞,壓榨別人精神能量的人。 對天生感受特別靈敏的高敏感族群而言,這些人釋放的情緒往往會造成不小的負擔,因此作者便透過各種常見句型,引領大家如何分辨這
《別來無恙》就是一則關於「大樹與小草」的故事。孫黎代表著荒漠中的大樹,看起來可靠、強壯,內心卻是一片乾涸;晴伊則代表綿延無盡的小草,看似矮小不起眼,蘊含的韌性卻足以抵禦狂風暴雨。 其實孫黎與晴伊的本性很相似,柔和、沉靜、總能帶來安全感,如同大樹和小草本身的意象,即使只靜靜地待在那裡,也能讓人心曠神怡
在人妖共存的時代裡,傳聞妖怪會吸取人的元神、招致災厄,百姓無不避之唯恐不及。為了驅魔降妖,江湖各路高手遂將符咒丹藥融入武學之中,形塑出各形各色的除妖流派,大唐朝廷更為此設立了「司天台」,專門掌管陰陽伏妖事宜。 天寶年間,隨著當朝皇帝篤信道術,司天台聲勢也跟著水漲船高,並正式將六大除妖門派納入司天台麾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閱讀故事呢? 無論書籍、戲劇、電影、廣播、遊戲,不管用讀的、聽的或是親身體驗,我們的生活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故事。 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也好,一段四分多鐘的歌曲也罷。人有千萬種可能去接觸到一個故事,即使只是坐在咖啡廳和許久未見的老友敘舊,你也會聽到許多關於這個人的故事。 而今天要介紹的
穎川彼岸、地處偏僻的雲灣村坐落著一座宏偉大宅,因門口匾額提著「快雪時晴」四字,故被雲灣村民們稱為「快雪塢」。 快雪塢中住著前任縣令凌永年一大家子。其長孫凌斐青成長於衣食無憂的環境,生得聰穎靈敏、風流不羈。一日,凌斐青在營救一名少女時意外陷入險境,幸得一高人相助才存活下來。 然而,這位穿著邋遢、形事粗
4/5快雪青風行
夜見山北中學三年三班,是傳聞中「被詛咒的一班」。 只要開學時發現課桌椅少了一組,這年的三年三班就會被離奇的「災厄」壟罩。班上每個月都至少會有一人死去,無論自殺或他殺、意外或病逝,甚至連老師和家長也難逃死劫。而其背後原因,似乎是因為班上混入了一個不應存在的「死者」…… 為了抵抗「死者」帶來的「災厄」,
4/5Another 2001
作者在書中提到,交際應對上共有九種「有毒人格」,這有些類似 Christiane Northrup 提到的「能量吸血鬼」概念,也就是會藉由看似沒問題的用詞,壓榨別人精神能量的人。 對天生感受特別靈敏的高敏感族群而言,這些人釋放的情緒往往會造成不小的負擔,因此作者便透過各種常見句型,引領大家如何分辨這
《別來無恙》就是一則關於「大樹與小草」的故事。孫黎代表著荒漠中的大樹,看起來可靠、強壯,內心卻是一片乾涸;晴伊則代表綿延無盡的小草,看似矮小不起眼,蘊含的韌性卻足以抵禦狂風暴雨。 其實孫黎與晴伊的本性很相似,柔和、沉靜、總能帶來安全感,如同大樹和小草本身的意象,即使只靜靜地待在那裡,也能讓人心曠神怡
在人妖共存的時代裡,傳聞妖怪會吸取人的元神、招致災厄,百姓無不避之唯恐不及。為了驅魔降妖,江湖各路高手遂將符咒丹藥融入武學之中,形塑出各形各色的除妖流派,大唐朝廷更為此設立了「司天台」,專門掌管陰陽伏妖事宜。 天寶年間,隨著當朝皇帝篤信道術,司天台聲勢也跟著水漲船高,並正式將六大除妖門派納入司天台麾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閱讀故事呢? 無論書籍、戲劇、電影、廣播、遊戲,不管用讀的、聽的或是親身體驗,我們的生活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故事。 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也好,一段四分多鐘的歌曲也罷。人有千萬種可能去接觸到一個故事,即使只是坐在咖啡廳和許久未見的老友敘舊,你也會聽到許多關於這個人的故事。 而今天要介紹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是《Think again》,重新思考,為什麼要重新思考呢?因為我們的大腦思考有慣性,喜歡用舒服的方式思考,很少挑戰固有的信念,長久下來,就會讓我們越來越來僵化,看不到其他想法的可能性。
Thumbnail
感謝修修拍了影片跟我們介紹 亞當 格蘭特教授的新書《隱藏的潛力/潛能》 而亞當格蘭特教授就是寫出《逆思維》那本書的作者, 這本我認為也是值得入手的好書,後續也會有中文版上市。 敬請期待 這裡我也貼上影片連結,有興趣的夥伴可以看修修的好書推薦 https://reurl.cc/Ajy75Z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本書曾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博客來書店2023年暢銷總榜前三名。作者是知名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
Thumbnail
*保持自己重新思考的彈性,對於新的想法及趨勢願意接受,切勿把想法禁錮在一個牢籠裡 *直接說服別人,容易引起敵意及攻擊,最好的方式,是採取不給意見,但互動式談話,比如用問問題的方式讓對方思考 *人類唯有覺得是自己做出的決定才會真正心甘情願 *這本書巧妙融合西方心理學以及中國《孫子兵法》的思想,與
Thumbnail
《逆思維》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主要探討如何成為一名思考的科學家,透過重新思考、提醒自己認知的盲點,找出新的解決方法來解決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證據不一定是王道,數據不一定就是真理,避免偏見、刻板印象、歧視,不要太快做出決定或判斷——尋找共同點,開放式問題的提問——幫助他人重新思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是《Think again》,重新思考,為什麼要重新思考呢?因為我們的大腦思考有慣性,喜歡用舒服的方式思考,很少挑戰固有的信念,長久下來,就會讓我們越來越來僵化,看不到其他想法的可能性。
Thumbnail
感謝修修拍了影片跟我們介紹 亞當 格蘭特教授的新書《隱藏的潛力/潛能》 而亞當格蘭特教授就是寫出《逆思維》那本書的作者, 這本我認為也是值得入手的好書,後續也會有中文版上市。 敬請期待 這裡我也貼上影片連結,有興趣的夥伴可以看修修的好書推薦 https://reurl.cc/Ajy75Z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本書曾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博客來書店2023年暢銷總榜前三名。作者是知名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
Thumbnail
*保持自己重新思考的彈性,對於新的想法及趨勢願意接受,切勿把想法禁錮在一個牢籠裡 *直接說服別人,容易引起敵意及攻擊,最好的方式,是採取不給意見,但互動式談話,比如用問問題的方式讓對方思考 *人類唯有覺得是自己做出的決定才會真正心甘情願 *這本書巧妙融合西方心理學以及中國《孫子兵法》的思想,與
Thumbnail
《逆思維》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主要探討如何成為一名思考的科學家,透過重新思考、提醒自己認知的盲點,找出新的解決方法來解決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證據不一定是王道,數據不一定就是真理,避免偏見、刻板印象、歧視,不要太快做出決定或判斷——尋找共同點,開放式問題的提問——幫助他人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