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記|《逆思維》:整理七個重新思考的訣竅

更新於 2024/10/25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逆思維》相信是很多人都曾經讀過的經典書籍。前陣子被推坑買來讀過一輪後,發現裡面真的有太多值得記錄的東西了,索性就把筆記寫成文章來分享一下 XD。

本書原名 Think Again,也就是「重新思考」的意思。作者在書中提到,人的慣性使我們在碰到意見衝突時習慣固守觀點、牴觸不同的聲音,就像堅持信仰的「傳教士」、總想證明他人罪狀的「檢察官」,或是為求認同無所不用其極的「政治人物」。

這三種思考模式會讓人對自己的想法過度自信,無法看見知識缺口而變得盲目,比如黑莓公司創辦人 Mike Lazaridis 就曾因過度自信於自家商品,反射性牴觸「觸控螢幕」這項新發明,而被後來的蘋果遠遠超越。

因此作者希望我們學習科學家隨時質疑想法、不停重新思考的思維。總是對觀點保持謙遜、對認知抱持懷疑、對未知存有好奇,才得以適應這個更迭迅速的社會。

以下便統整七個作者於書中提及、能協助建構重新思考習慣的訣竅,算是簡單記錄一下這本書的重點。

raw-image


① 抱有「自信的謙遜」

「謙遜」是重新思考最基本的條件。誠實面對自己的無知,可以幫助我們脫離過度自信的循環,接納不同的聲音。不過這不代表你必須對任何事都抱有質疑。

「冒牌者症候群」這個現象應該很多人聽過,之所以有些人即使成功了也感覺自己不值得、像個冒牌貨,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信心遠不如能力來得高

一旦一個人謙遜過頭到質疑起自我,這份迷茫便會反過來使他意志消沉。所以在學習科學思考的同時,也要記得它的核心價值是鼓勵我們對「認知」保持謙遜,而不是質疑自己的「價值」。

書中有提到 Spanx 創辦人 Sara Blakely 的創業故事。當她起初想試著改良褲襪、研發新商品時,其實是完全不了解時尚、生產和製造流程的,然而她始終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足以讓她達成目標,所以後來花了一個禮拜探訪各家製造廠、了解製程與原料,還趁空閒時間研讀法律、搞清楚專利申請的眉眉角角,最後才成功在 2000 年創立 Spanx 這個女性服飾品牌。

她坦然接受自己認知的匱乏,因而願意從零開始學習陌生領域的新知;同時她也對自身能力抱有高度自信,相信自己一定有辦法實現理想,才得以懷抱熱忱走完這條並不容易的創業路。

「對認知保持謙遜,對價值抱有自信」這正是作者希望讀者學習重新思考時,能同時具備的「自信的謙遜」。

「最具成效的領導者在信心及謙遜兩方面都可以獲得高分,他們對自己的強項深具信心,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弱點。」



② 正向面對「犯錯」

另一個能幫助我們切割「認知」與「自身價值」的方式,就是學習正向看待錯誤。

只要是人,多少都會因為犯錯而羞愧、難受、憤怒。但作者希望我們試著將「犯錯」視為一種發現而不是汙點,是一件值得拿來慶祝而非難堪的事。

我自己滿喜歡書中舉了英國物理學家 Andrew Lyne 在天文學會議上,坦然告知與會者自己研究有誤的案例。

通常在如此重大的會議上公告自己犯錯,都會讓人覺得很沒面子,然而 Andrew 卻沒有因此遭受其他人的訕笑,反倒收穫了一大片掌聲。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 SpaceX 發射火箭失敗時,國內外許多媒體都在爭先恐後嘲笑馬斯克的失敗,可在火箭爆炸的那一刻,一眾工作人員其實都在歡呼鼓掌。我想比起明面上的失敗,這些人更重視的也許是爆炸前那四分鐘的價值吧!

擁抱失敗從不是件輕鬆的事,尤其在較無法容許失敗的東方社會裡,這更是特別容易受觀感影響的難題。作者在書中特別找了各領域「樂於擁抱錯誤」的專家,分享自己面對錯誤時的心法,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自嘲」。

失敗之所以讓人難受,是由於它否定了我們的認知、讓我們失去安全感;而自我解嘲就是一種協助我們從失敗中抽離,告訴自己被否定的是「我的觀點」不是「我這個人」的方式。

記得前幾年我和朋友討論畢製專題時,曾經因為從小到大都生活在市區、完全沒去過柑仔店而鬧了笑話。不過當下的我也沒有難堪或生氣,就是自然地用「天啊我真的是沒見過世面的都市屁孩欸」自嘲過去 XD。可能正因如此,一直以來我都不曾介懷過這件糗事,反倒滿慶幸能透過那次機會接觸到柑仔店的零食和玩具。這種藉由自嘲轉化尷尬或羞愧的方式,的確很能幫助自己走出不理性的情緒。

「想法出錯,是我能確定自己有所學習的唯一方式。」
── Daniel Kahneman



③ 接納建設性衝突

除了犯錯,衝突想必也是很多人想盡力避免的情境。不過書中提到,在一群人為同個目標奮鬥之時,「建設性衝突」對團隊來說反倒是有利無害的。

澳洲心理學家 Karen Jehn 曾表示衝突可大致劃分為兩種:一是個人情感發生碰撞的「人際衝突」,二則是理念意見有所分歧的「任務衝突」。

舉個例子,假設今天團隊中的 PM 開了需求下來,接手的人員卻發現某段流程有問題,此時他若向 PM 提出「這裡有問題所以需要更改」即屬於任務衝突;而提出「啊你不是 PM 怎麼連這種東西都不懂」的則是人際衝突。

作為擁有共同目標的團隊,任務衝突可以幫助成員激發新的創意察覺那些不明顯的問題。就像這個案例中的人員若沒有即時提出意見,等工程師進入開發後,就會耗費更多成本在解決問題。所以比起所有人安安靜靜地順過每一次討論,充滿建設性衝突的會議反倒會激發更好的成果。

要在團隊培養勇於提出建議的風氣並不容易,領導者必須先讓成員理解「衝突不是分歧,而是討論;討論的不是情緒,而是想法」,也就是把衝突帶來的否定感侷限在「觀點」而不是「人」上,讓大家明白這些衝突只是讓目標更順利完成的過程,並不是人員批鬥大會。

「不尋求他人認同的給予者經常能做出最佳的批評:他們的用意在於提升那個作品,而不是滿足自己的自尊;他們不是因為感到不安而批評,是因為在乎才提出異議。」



④ 試著質疑知識、主動學習

在書的末段,作者曾以教師的角度分享該如何培養學生重新思考的習慣,不過這章的概念我認為無論什麼身分都滿值得學習的。

作者認為學生學習時應該具備兩種素養,一是要懂得質疑教科書的知識,不是課本寫什麼就相信什麼;二則是要試著成為主動學習者,不要只當個坐在底下、被動接收資訊的人。

我在讀大學時,曾修過一門特殊的通識課叫「當代人權議題」,也就是探討安樂死、同性婚姻、死刑存廢這類存有兩極意見議題的課程。而之所以這門課讓我印象深刻,是由於老師的授課方式非常特別。

學期一開始,老師會先列出八項議題供同學挑選,每項議題都需要由學生自行研究搜查,並於某個禮拜帶領全班同學討論。雖然這聽起來和其他翻轉教育的課程差不多,但它可不是隨便派一個人上去報告完就結束了。

在報告當週,老師會依據這組的人數將全班分成許多小群,每位組員都需要成為 leader,將議題的正反聲浪講述給自己負責的同學聽,並引領大家提出見解、飽滿討論的聲量。

記得當時我們組報告完後,剛好班上有一位看法和多數人相反的同學被老師注意到沒有附和討論,而在老師溫和的詢問與鼓勵下,他最終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逆風的看法,而班上所有人在那一刻都選擇為他大聲鼓掌!

那堂課上同學勇於打破沉默螺旋的發聲,以及全班對於正反意見的接納,使我們後來的討論明顯變得比過去熱烈,甚至有幾堂課還能看到兩三位同學直接在課上辯論起來,這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應該是非常少見的吧 XD。

回到《逆思維》這本書,我覺得這門通識課剛好囊括了書中提到的「主動學習」和「質疑知識」兩個面向。團隊合作學習幫助每個人自發性地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議題;而這些議題自帶的兩極爭議則讓大家能在辯論的過程,去質疑自己既有的觀點、聆聽不同面向的聲音。

即使已經過了好幾年,當初在那堂課上體會過的辯論樂趣和對多元觀點的包容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如今想來,其實滿慶幸自己能在大學接觸到這堂開拓思考的有趣課程!

「最佳的學習方法就是『教學』。直到看見學生如何設計一天的課程,我才明白他們多需要要教導彼此。」



⑤ 以共舞取代戰爭

前面四項偏向是站在個人角度,提醒自己如何重新思考的訣竅;而接下來整理的則是幫助其他人重新思考的方法。

首先,作者拿了談判專家與普通談判者的行為差異,整理出了人與人溝通上最重要的原則──謀求共識而非針鋒相對。

大多數人碰到意見分歧時,都會抱有一種「是我有道理所以你要聽我的」心態,不把對方懟到啞口無言就不罷休。然而談判專家在談判時卻不會將重點放在找證據吵贏對方,而會仔細分析對方的論點,找出彼此有共識的地方

作者說,這就像一支舞蹈,倘若一方一直想引導對方照自己的舞步跳,那這支舞不可能跳得成;成熟的應對方式應該是在過程中仔細觀察對方的動作,互相調整節奏,最後才能配合出一套完整的舞步。

這些談判專家的目標從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希望讓包括彼此在內的所有人能透過這一來一往的過程,跳脫既有框架,媒合出新的可能。

書中有一個研究結果很有趣:「最可能說服你改變心意的人,就是你自己」也就是說,與其拼命找證據證明對方是錯的,不如順著他的思考脈絡,引導他發現自己的想法還有更多可能性。

溝通時試著將重點放在「你覺得如何」而不是「我認為如何」,專心聆聽對方的想法,找出他最強而有力的論點順勢推演,其實遠比抓著人家的弱點攻擊還要更有幫助。

「一場好的辯論不是戰爭,甚至不是拔河。它比較像是一支尚未編排的舞蹈,要和心中有一套不同舞步的對手協商。假如你太努力嘗試帶舞,你的夥伴會抗拒;假如你調整配合對方的舞步,最後你們就比較可能跟上旋律。」



⑥ 活用動機式晤談

剛剛提到,能使對方改變想法的只有他自己,而「動機式晤談」就是一個能夠引導對方重新思考的溝通方式。

動機式晤談重在聆聽而非說話,整個過程我們就像拿面鏡子放在對方面前,讓他把自己的思考脈絡和觀點循序漸進地說出來,如此一來便能藉由口述,幫助他以更謙虛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想法。

準備一場動機式晤談主要有以下四個技巧:

  1. 提出開放式問句
  2. 仔細聆聽,並給予反應
  3. 確認對方希不希望改變
  4. 替對方做個總結

其實動機式晤談的本質很簡單,只要在溝通時把重點放在對方身上就好了。遏止想改變對方的念頭,專心傾聽他的心聲並適時給予回饋、協助總結,就有可能讓他察覺自己的盲點而改變想法。

很多時候人不聽勸,並不是因為這個建議沒有幫助,而是他不喜歡被人逼迫和控制的感覺。就像今天如果你已經打算來整理房間,卻先被爸媽念了一句「房間亂成這樣是不會整理喔」,相信大部分人都會一把火上來乾脆不整理了吧(笑)。

動機式晤談的道理也是如此,越強烈地想去改變對方,就越容易受到反抗。若試著反其道而行,將溝通的主導權還給對方,給他足夠的空間梳理脈絡,興許我們連一句建議都不用給就能助他改變想法了。

「許多溝通者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很聰明,但厲害的聆聽者比較有興趣讓對方感覺自己聰明。」



⑦ 打破非黑即白,將觀點複雜化

由於作者身處美國,書中有提到許多種族相關的議題與案例,而在眾多如何消弭歧視的討論之中,我認為最核心的一個觀念,就是要試著將我們的觀點「複雜化」。

善與惡、對與錯、好與壞,身而為人,我們很容易將世上的一切簡化成兩個極值,習慣用黑白分明的立場替一個人、一件事貼標籤,可這世上從沒有什麼東西能這麼簡單地被二分出來

就拿我前面提過的那堂通識課舉例好了。當時我們探討的人權議題是「死刑存廢」,相信這個主題大家心裡都會有一個既定立場,我們也不例外。在進入課堂討論前,我們組內共識是完全朝「支持死刑」發展的,我們都認為只有死刑能遏止犯罪、廢死不過是宗教人士用來衛道的方式而已。

然而進到課堂討論後,我們才從熱烈討論聲中獲得了許多不同的思考方向。比如 1997 年的江國慶冤案正因受冤者已被判死而無力挽回、在殺警唯一死刑的國家反倒會使警察執勤更危險、遍數各國數據會發現犯罪率和死刑存廢並無明顯相關等。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在那堂課後就全部改變立場了,不過有了這次經驗後,確實讓我不再那麼堅定捍衛既有的觀點,理解到這世上其實沒有什麼非黑即白的事。

「我們和對手的距離越大,就越可能過度簡化對方的動機,並編出一些和事實相距甚遠的辯白。」



總結

就如同它的書名 Think Again,《逆思維》確實是一本讀了會衝擊思維,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的優秀讀物。

書中分享的案例貼近現實、親切好懂,提到的研究簡潔明瞭,卻能大大顛覆我們的認知。雖然看的時候多少有被戳到痛處的不安,卻也正好能讓我親身體會「重新思考」的重要性。

我自己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是它為讀者建構了「想法改變很正常,那代表你是願意學習的人」的觀念。

我不曉得為什麼社會似乎對「改變」這件事不太友善,尤其在這個自媒體當道的時代,總有人樂於拿別人過去的言論來「打臉」他們。比如在 Youtuber 成為流行文化之前,很少人會認為遊戲直播和拍影片能夠賺錢;可當觀眾閱聽習慣改變,實況主開始接工商業配後,就有許多觀眾會拿這些人過去的言論去抨擊他們「忘記初心」。

在更迭快速的時代裡,並沒有誰的觀點是永恆不變的。與其為自己的轉變焦慮,倒不如坦然接受這份變化,將它視為自己有在進步的證明。

總而言之,《逆思維》的確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身為一個沒什麼耐心閱讀商業書籍的人,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確實比我預想的低很多。無論案例、研究、觀念都寫得淺顯易懂,字裡行間又足以撼動腦中建構多年的思維、促使我們反覆思考,非常值得花時間仔細讀過一輪。




內容總結
逆思維
5
/5
聊聊我的生活點滴,也歡迎分享你的天馬行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穎川彼岸、地處偏僻的雲灣村坐落一座宏偉大宅,由於宅邸門口匾額提著「快雪時晴」四字,故被雲灣村民們稱為「快雪塢」。 快雪塢中住著前任縣令凌永年一大家子。其長孫凌斐青成長於衣食無憂的環境中,生得聰穎靈敏、風流不羈。一日,凌斐青在營救一名少女時意外陷入險境,幸得一高人相助才存活下來。 然而,這位穿著邋遢、
4/5快雪青風行
夜見山北中學三年三班,是傳聞中「被詛咒的一班」。 只要開學時發現教室課桌椅少了一組,這年的三年三班就會出現「災厄」現象。班上的師生與家長將會一個個離奇死亡,無論自殺或他殺、意外或病逝。而其背後原因,似乎是因為班上混入了一個不應存在的「死者」…… 為了抵抗「死者」帶來的「災厄」,夜見山北中師生想出了一
4/5Another 2001
作者在書中提到交際應對上共有九種「有毒人格」,這有些類似 Christiane Northrup 提到的「能量吸血鬼」概念,也就是會藉由看似沒問題的用詞,壓榨別人精神能量的人。 對天生感受特別靈敏的高敏族群而言,這些人釋放出的情緒往往會造成不小的負擔,因此作者便透過各種常見句型,引領大家分辨這些有毒
《別來無恙》就是一段關於「大樹與小草」的故事。孫黎代表著荒漠中的大樹,看起來可靠、強壯,內心卻是一片乾涸;晴伊則代表綿延無盡的小草,看似矮小不起眼,蘊含的韌性卻足以抵禦狂風暴雨。 其實孫黎與晴伊本性很相似,柔和、沉靜、總能帶給人安全感,如同大樹和小草本身的意象,即使只靜靜地待在那裡,也能讓人感到心曠
在一個人妖共存的時代,傳聞妖會吸取人的元神、招致災厄,百姓無不避之唯恐不及。為了驅魔降妖,江湖各路高手遂將符咒丹藥等道術融入武學之中,形塑出各形各色的除妖流派,大唐朝廷更為此設立了「司天台」,專門掌管陰陽伏妖事宜。 天寶年間,由於當朝皇帝篤信道術,司天台聲勢也跟著水漲船高。朝廷遂將江湖六大除妖門派正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閱讀「故事」呢? 無論書籍、戲劇、電影、廣播、遊戲;不管用讀的、聽的或是親身體驗,我們的生活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故事。 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也好,一段四分多鐘的歌曲也罷。人有千萬種可能去接觸到一個故事,即使只是坐在咖啡店裡和許久未見的老友敘舊,你也會聽到許多屬於這個人的故事。 而今天要
穎川彼岸、地處偏僻的雲灣村坐落一座宏偉大宅,由於宅邸門口匾額提著「快雪時晴」四字,故被雲灣村民們稱為「快雪塢」。 快雪塢中住著前任縣令凌永年一大家子。其長孫凌斐青成長於衣食無憂的環境中,生得聰穎靈敏、風流不羈。一日,凌斐青在營救一名少女時意外陷入險境,幸得一高人相助才存活下來。 然而,這位穿著邋遢、
4/5快雪青風行
夜見山北中學三年三班,是傳聞中「被詛咒的一班」。 只要開學時發現教室課桌椅少了一組,這年的三年三班就會出現「災厄」現象。班上的師生與家長將會一個個離奇死亡,無論自殺或他殺、意外或病逝。而其背後原因,似乎是因為班上混入了一個不應存在的「死者」…… 為了抵抗「死者」帶來的「災厄」,夜見山北中師生想出了一
4/5Another 2001
作者在書中提到交際應對上共有九種「有毒人格」,這有些類似 Christiane Northrup 提到的「能量吸血鬼」概念,也就是會藉由看似沒問題的用詞,壓榨別人精神能量的人。 對天生感受特別靈敏的高敏族群而言,這些人釋放出的情緒往往會造成不小的負擔,因此作者便透過各種常見句型,引領大家分辨這些有毒
《別來無恙》就是一段關於「大樹與小草」的故事。孫黎代表著荒漠中的大樹,看起來可靠、強壯,內心卻是一片乾涸;晴伊則代表綿延無盡的小草,看似矮小不起眼,蘊含的韌性卻足以抵禦狂風暴雨。 其實孫黎與晴伊本性很相似,柔和、沉靜、總能帶給人安全感,如同大樹和小草本身的意象,即使只靜靜地待在那裡,也能讓人感到心曠
在一個人妖共存的時代,傳聞妖會吸取人的元神、招致災厄,百姓無不避之唯恐不及。為了驅魔降妖,江湖各路高手遂將符咒丹藥等道術融入武學之中,形塑出各形各色的除妖流派,大唐朝廷更為此設立了「司天台」,專門掌管陰陽伏妖事宜。 天寶年間,由於當朝皇帝篤信道術,司天台聲勢也跟著水漲船高。朝廷遂將江湖六大除妖門派正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閱讀「故事」呢? 無論書籍、戲劇、電影、廣播、遊戲;不管用讀的、聽的或是親身體驗,我們的生活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故事。 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也好,一段四分多鐘的歌曲也罷。人有千萬種可能去接觸到一個故事,即使只是坐在咖啡店裡和許久未見的老友敘舊,你也會聽到許多屬於這個人的故事。 而今天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為自己的情緒失控,承擔起可能被資遣的責任。 上星期四和五,我直接請了假,沒有上班。 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或我並沒有想控制住自己,只是任由情緒帶我往負面的極端方向前進。 然後規劃著該如何結束生命、該如何與家人朋友說永別。 至此,是否工作,對我而言不再重要,也非必要了。 雖然後來自己
Thumbnail
從半年前入手電子書閱讀器後,這段時間陸續補了許多被推坑很久的書,而這本《我可能錯了》是我近期讀完覺得收穫頗多的一本! 本書作者比約恩是一名曾在二十六歲出家的森林僧人,這本書有些類似於他對自己的生命記錄,仔細敘寫了他出家十七年和之後還俗回到瑞典的故事。 由於故事前半幾乎都在描述他在森林寺院的生活,我本
Thumbnail
金錢與生活態度息息相關,財務思維不一定能夠複製貼上,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本次閱讀的進化致富本能的「金錢猛獁象」,從古代人類史開始探討我們的祖先如何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求生存,以及這些生存的本能在現代中如何影響我們的金錢行為。透過這些歷史和心理
Thumbnail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r ..............................................
Thumbnail
隨筆,看漫畫零基礎學會經濟學,每當談起經濟學,我發現多數人的眼神都是迷茫的,但我相信在看完「看漫畫零基礎學會經濟學」之後你心中的疑問都會煙消雲散!這本書把經濟學與我們的生活做連結,我們可以發現人生其實是成本的抉擇,就像台股處處有有好公司,但是你的口袋有限,此時你的選擇就產生了...
Thumbnail
無可否認,人們對蓋婭有著根本的誤解。由於這名字指的是神話中的某個角色,人們才會把地球想成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
Thumbnail
《風沙星辰》(Wind, Sand and Stars)出版於一九三九年,是《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的自傳散文集,以細膩感性的文字刻劃他擔任法國航空郵政公司飛行員於歐洲、非洲與南美出任務,在撒哈拉沙漠墜機、與死神擦身而過等生命經歷。 出版社:二魚文化 幾顆星星:★★★★☆
Thumbnail
前言                終於將《生命政治的誕生》給完整地讀完了。雖然不能說讀完一遍傅柯的演講稿,就能夠非常清楚完整地抓住傅柯的思考脈絡,但對於初踏上學術之途的研究新手來說,的確是了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菊花與劍》成書於二戰末期,是美國政府為了解日本而邀請人類學家潘乃德所著。由於日本是敵國,作者無法親身研究當地風土人情,一手資料只能取自美國日僑;加上作者不諳日語,運用了不少英語作者論述日本的資料,作品如同三次創作。在此情勢之下,時至今日,仍有人引用此書來解讀日本人性,不免令人擔心。 《菊花與劍》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為自己的情緒失控,承擔起可能被資遣的責任。 上星期四和五,我直接請了假,沒有上班。 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或我並沒有想控制住自己,只是任由情緒帶我往負面的極端方向前進。 然後規劃著該如何結束生命、該如何與家人朋友說永別。 至此,是否工作,對我而言不再重要,也非必要了。 雖然後來自己
Thumbnail
從半年前入手電子書閱讀器後,這段時間陸續補了許多被推坑很久的書,而這本《我可能錯了》是我近期讀完覺得收穫頗多的一本! 本書作者比約恩是一名曾在二十六歲出家的森林僧人,這本書有些類似於他對自己的生命記錄,仔細敘寫了他出家十七年和之後還俗回到瑞典的故事。 由於故事前半幾乎都在描述他在森林寺院的生活,我本
Thumbnail
金錢與生活態度息息相關,財務思維不一定能夠複製貼上,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本次閱讀的進化致富本能的「金錢猛獁象」,從古代人類史開始探討我們的祖先如何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求生存,以及這些生存的本能在現代中如何影響我們的金錢行為。透過這些歷史和心理
Thumbnail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r ..............................................
Thumbnail
隨筆,看漫畫零基礎學會經濟學,每當談起經濟學,我發現多數人的眼神都是迷茫的,但我相信在看完「看漫畫零基礎學會經濟學」之後你心中的疑問都會煙消雲散!這本書把經濟學與我們的生活做連結,我們可以發現人生其實是成本的抉擇,就像台股處處有有好公司,但是你的口袋有限,此時你的選擇就產生了...
Thumbnail
無可否認,人們對蓋婭有著根本的誤解。由於這名字指的是神話中的某個角色,人們才會把地球想成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
Thumbnail
《風沙星辰》(Wind, Sand and Stars)出版於一九三九年,是《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的自傳散文集,以細膩感性的文字刻劃他擔任法國航空郵政公司飛行員於歐洲、非洲與南美出任務,在撒哈拉沙漠墜機、與死神擦身而過等生命經歷。 出版社:二魚文化 幾顆星星:★★★★☆
Thumbnail
前言                終於將《生命政治的誕生》給完整地讀完了。雖然不能說讀完一遍傅柯的演講稿,就能夠非常清楚完整地抓住傅柯的思考脈絡,但對於初踏上學術之途的研究新手來說,的確是了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菊花與劍》成書於二戰末期,是美國政府為了解日本而邀請人類學家潘乃德所著。由於日本是敵國,作者無法親身研究當地風土人情,一手資料只能取自美國日僑;加上作者不諳日語,運用了不少英語作者論述日本的資料,作品如同三次創作。在此情勢之下,時至今日,仍有人引用此書來解讀日本人性,不免令人擔心。 《菊花與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