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錫蘭的身心靈課程影片在網路上興起軒然大波,除了課程以外,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也因此在 Threads 上掀起了不小的討論(不知道的可以點這個連結去看看喔)。
相信《被討厭的勇氣》應該是連沒在看書的人也多少聽過的超級暢銷書 XD,雖然滿多人(包括一開始的我)都以為它是本心靈雞湯,但我看完後其實覺得它更像是哲學書。書中介紹了作者看待自己、社會與人生的方式,這種人生觀本身並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而已。
所以不管是作者的論點,還是錫蘭提出質疑的部分,我認為大家都可以了解看看!就如書中所說,哲學的本義並不是「智慧」,而是「愛智慧」,對未知存有好奇,在思考中獲得啟發,我認為才是閱讀這本書能得到的最大收穫~

▌決定論 v.s. 目的論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作者以阿德勒心理學推崇的「目的論」為主軸,挑戰傳統「決定論」的人生觀。
這兩種論點的差異我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
我小時候被燭火燙傷過,從那之後就不敢碰瓦斯爐這類會起火的工具。若以「決定論」來看,會認為我是因為小時候被燙傷,現在才不敢碰瓦斯爐;可若以「目的論」來看,則會認為我是不想碰瓦斯爐,才找了小時候被燙傷當理由逃避。
- 決定論:因為過去……,我才……
- 目的論:我是為了……,我才……
也就是說,作者認為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有其目的,憤怒、逃避、埋怨等情緒,都是我為了達成目的使用的手段。
所以當我說自己沒時間參加聚會,其實只是拿「沒時間」當藉口,拒絕原本就不想去的聚會;我說自己社恐、不擅長社交,也只是拿性格當理由,逃避交際上可能受挫的痛苦。
正因目的論強調「心態」而非「經驗」,現在的我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都跟過去無關,作者才會認為「心理創傷並不存在」。因為以目的論的角度來看,心理創傷只是用來達成目的的藉口而已,並非是註定的宿命。

▸ 心理創傷真的不存在嗎?
若單照書裡的論點,我認為「心理創傷不存在」這句話其實有點問題。
「心理創傷」是在描述已發生的事實,就跟我被燙傷一樣,不管未來發生什麼、傷疤是否痊癒,那也不會改變「我被燙傷過」這件事。
同樣道理,我今天因為燙傷而怕火,不管我後來有沒有克服恐懼,那也不會改變我曾因燙傷怕過火的的事實。
我覺得心理創傷存不存在跟如何看待心理創傷是兩回事。作者要否認的,應該是「拿心理創傷當擋箭牌」而非「心理創傷」本身。我不被創傷影響,不代表創傷不存在,就像我手上的傷疤痊癒了,也不代表我沒被燙傷過。
所以我不意外這本書會掀起爭議。過去也好,創傷也罷,這些既定事實確實無法註定我該怎麼做,可它畢竟發生過,我沒被燙傷,就不會知道被火燙有多痛;不知道被火燙有多痛,就不會想逃避這種痛苦。
我認為,不管是決定論還是目的論,我們想達成的目的、做的決定都一定有原因,這不是催眠自己過去不重要、創傷不存在就能改善的。
▸ 過去決定現在,目的改變未來
「如果過去決定了一切,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那麼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對人生就完全束手無策了。」
若先撇除這些爭議,其實目的論本身對自我成長還是很有幫助!我覺得它最大的好處是把我們對人生的決定權收在「我」的身上,而不是被「過去」或「別人」框架住。
一樣拿燙傷這件事來說,分別用兩種觀點來看,應該會得出以下結論:
- 以決定論來看……
→ 因為我被燙傷過,才會害怕開火 - 以目的論來看……
→ 我是為了逃避燙傷的痛苦,才會害怕開火
一個是「被火燙過而開不了火」,一個是「我自己在逃避開火」,只要把主視角放回我自己,那就代表不管過去發生什麼、別人講了什麼,我都有辦法做出改變,並不是被燙傷過一次,我就注定怕火一輩子。
我認為目的論只要用得好,是能幫助我們握回人生主導權的。只要認清我的每個決定都只是為了自己──逃避是為了自己、憤怒是為了自己、改變是為了自己、快樂也是為了自己,就能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而不是凡事怨天尤人。
我知道很多人質疑這是在檢討受害者,不過「為人生負起責任」並不等於「把錯不分青紅皂白攬到身上」。
如同書中後半段所講到,在負責之前,我們應該先判斷眼前的課題到底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像我當初會被燙傷,是由於我拿到的紙杯蠟燭有瑕疵,燭火點燃沒多久就把整個紙杯一起燒了。這種情況下,「被有瑕疵的蠟燭燙傷」並不是我的課題,可是「害怕燙傷而不敢開火」就是我的課題了。
被其他人事物傷害當然不是我們的錯,目的論希望我們承擔的,從不是受傷本身,而是我們之後要用哪種心態面對創傷。
我覺得《被討厭的勇氣》談責任歸咎時,有點太偏重於「我如何看待創傷」的視角,也就是只 focus 在受害者的課題上,沒有告訴我們如何把加害者的課題還給他們,才導致許多人認為這是種毒雞湯。
畢竟傷害發生,並不是受害者痊癒就夠了,做錯事的那方更該為此贖罪,釐清傷害的起因、責任的歸屬,防止同樣的事繼續發生。我認為這才是看待創傷最健康的方式。
▸ 改變很好,逃避也沒關係
講了這麼多,但我還是想強調一下,並不是一定要走出創傷、做出改變,才叫對人生負責。
逃避也好,改變也罷,只要知道這些決定都是「我想做的」,無關他人,即便選擇了逃避,那也是人之常情,不是錯,更不是罪。
人本就是依循經驗的動物,受過傷,會害怕、恐懼、想逃都很正常。我們無須因為軟弱而羞愧,相反地,只要誠實面對軟弱,不對自己撒謊,那每個人都是人生的勇士。
▌總結
「大家都一樣。
對自己說謊,也對身邊的人說謊。」
記得我被燙傷後,有段時間都會拿怕火當理由,把煮菜煮水的責任推給我家的人 XD,也是這件事讓我深刻理解到人真的會對自己撒謊。一旦自己給自己找了推脫的藉口,除非到了萬不得已,不然就會永遠躲在藉口後面,什麼都不願意做。
也因如此,我才會如此推崇這本書的觀點,因為我確實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拿創傷當藉口逃避,直到很久之後才發現自己一直在騙自己。
不過畢竟哲學議題本就沒有正確解答,或許這些觀念有些得你認同,有些不得,我也不會說我的想法絕對正確。《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中曾提過這麼一句話:「人生觀沒有對錯,唯一不正確的作法,就是根本不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觀。」
我想無論是這本書的觀點、錫蘭的觀點,亦或是我的觀點,大家不需要硬選哪邊去站,重點是要試著思考自己認同哪些、反對哪些,又為何會這麼想,這才是最重要的!
總體來說,我認為《被討厭的勇氣》確實很值得一讀。今天只著重說了書中較有爭議的幾個部分,但其實裡面還有很多觀念我很喜歡,像「課題分離」與「甘於平凡的勇氣」也都很推薦大家讀讀看喔!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