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心理創傷到底存不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陣子錫蘭的身心靈課程影片在網路上興起軒然大波,除了課程以外,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也因此在 Threads 上掀起了不小的討論(不知道的可以點這個連結去看看喔)。

相信《被討厭的勇氣》應該是連沒在看書的人也多少聽過的超級暢銷書 XD,雖然滿多人(包括一開始的我)都以為它是本心靈雞湯,但我看完後其實覺得它更像是哲學書。書中介紹了作者看待自己、社會與人生的方式,這種人生觀本身並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而已。

所以不管是作者的論點,還是錫蘭提出質疑的部分,我認為大家都可以了解看看!就如書中所說,哲學的本義並不是「智慧」,而是「愛智慧」,對未知存有好奇,在思考中獲得啟發,我認為才是閱讀這本書能得到的最大收穫~

raw-image


▌決定論 v.s. 目的論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作者以阿德勒心理學推崇的「目的論」為主軸,挑戰傳統「決定論」的人生觀。

這兩種論點的差異我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

我小時候被燭火燙傷過,從那之後就不敢碰瓦斯爐這類會起火的工具。若以「決定論」來看,會認為我是因為小時候被燙傷,現在才不敢碰瓦斯爐;可若以「目的論」來看,則會認為我是不想碰瓦斯爐,才找了小時候被燙傷當理由逃避。

  • 決定論:因為過去……,我才……
  • 目的論:我是為了……,我才……

也就是說,作者認為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有其目的,憤怒、逃避、埋怨等情緒,都是我為了達成目的使用的手段。

所以當我說自己沒時間參加聚會,其實只是拿「沒時間」當藉口,拒絕原本就不想去的聚會;我說自己社恐、不擅長社交,也只是拿性格當理由,逃避交際上可能受挫的痛苦。

正因目的論強調「心態」而非「經驗」,現在的我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都跟過去無關,作者才會認為「心理創傷並不存在」。因為以目的論的角度來看,心理創傷只是用來達成目的的藉口而已,並非是註定的宿命。

raw-image

▸ 心理創傷真的不存在嗎?

若單照書裡的論點,我認為「心理創傷不存在」這句話其實有點問題。

「心理創傷」是在描述已發生的事實,就跟我被燙傷一樣,不管未來發生什麼、傷疤是否痊癒,那也不會改變「我被燙傷過」這件事。

同樣道理,我今天因為燙傷而怕火,不管我後來有沒有克服恐懼,那也不會改變我曾因燙傷怕過火的的事實。

我覺得心理創傷存不存在如何看待心理創傷是兩回事。作者要否認的,應該是「拿心理創傷當擋箭牌」而非「心理創傷」本身。我不被創傷影響,不代表創傷不存在,就像我手上的傷疤痊癒了,也不代表我沒被燙傷過。

所以我不意外這本書會掀起爭議。過去也好,創傷也罷,這些既定事實確實無法註定我該怎麼做,可它畢竟發生過,我沒被燙傷,就不會知道被火燙有多痛;不知道被火燙有多痛,就不會想逃避這種痛苦。

我認為,不管是決定論還是目的論,我們想達成的目的、做的決定都一定有原因,這不是催眠自己過去不重要、創傷不存在就能改善的。


▸ 過去決定現在,目的改變未來

「如果過去決定了一切,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那麼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對人生就完全束手無策了。」

若先撇除這些爭議,其實目的論本身對自我成長還是很有幫助!我覺得它最大的好處是把我們對人生的決定權收在「我」的身上,而不是被「過去」或「別人」框架住。

一樣拿燙傷這件事來說,分別用兩種觀點來看,應該會得出以下結論:

  • 決定論來看……
    → 因為我被燙傷過,才會害怕開火
  • 目的論來看……
    → 我是為了逃避燙傷的痛苦,才會害怕開火

一個是「被火燙過而開不了火」,一個是「我自己在逃避開火」,只要把主視角放回我自己,那就代表不管過去發生什麼、別人講了什麼,我都有辦法做出改變,並不是被燙傷過一次,我就注定怕火一輩子。

我認為目的論只要用得好,是能幫助我們握回人生主導權的。只要認清我的每個決定都只是為了自己──逃避是為了自己、憤怒是為了自己、改變是為了自己、快樂也是為了自己,就能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而不是凡事怨天尤人。

我知道很多人質疑這是在檢討受害者,不過「為人生負起責任」並不等於「把錯不分青紅皂白攬到身上」。

如同書中後半段所講到,在負責之前,我們應該先判斷眼前的課題到底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像我當初會被燙傷,是由於我拿到的紙杯蠟燭有瑕疵,燭火點燃沒多久就把整個紙杯一起燒了。這種情況下,「被有瑕疵的蠟燭燙傷」並不是我的課題,可是「害怕燙傷而不敢開火」就是我的課題了。

被其他人事物傷害當然不是我們的錯,目的論希望我們承擔的,從不是受傷本身,而是我們之後要用哪種心態面對創傷

我覺得《被討厭的勇氣》談責任歸咎時,有點太偏重於「我如何看待創傷」的視角,也就是只 focus 在受害者的課題上,沒有告訴我們如何把加害者的課題還給他們,才導致許多人認為這是種毒雞湯。

畢竟傷害發生,並不是受害者痊癒就夠了,做錯事的那方更該為此贖罪,釐清傷害的起因、責任的歸屬,防止同樣的事繼續發生。我認為這才是看待創傷最健康的方式。


▸ 改變很好,逃避也沒關係

講了這麼多,但我還是想強調一下,並不是一定要走出創傷、做出改變,才叫對人生負責

逃避也好,改變也罷,只要知道這些決定都是「我想做的」,無關他人,即便選擇了逃避,那也是人之常情,不是錯,更不是罪。

人本就是依循經驗的動物,受過傷,會害怕、恐懼、想逃都很正常。我們無須因為軟弱而羞愧,相反地,只要誠實面對軟弱,不對自己撒謊,那每個人都是人生的勇士。



▌總結

「大家都一樣。
對自己說謊,也對身邊的人說謊。」

記得我被燙傷後,有段時間都會拿怕火當理由,把煮菜煮水的責任推給我家的人 XD,也是這件事讓我深刻理解到人真的會對自己撒謊。一旦自己給自己找了推脫的藉口,除非到了萬不得已,不然就會永遠躲在藉口後面,什麼都不願意做。

也因如此,我才會如此推崇這本書的觀點,因為我確實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拿創傷當藉口逃避,直到很久之後才發現自己一直在騙自己。

不過畢竟哲學議題本就沒有正確解答,或許這些觀念有些得你認同,有些不得,我也不會說我的想法絕對正確。《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中曾提過這麼一句話:「人生觀沒有對錯,唯一不正確的作法,就是根本不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觀。」

我想無論是這本書的觀點、錫蘭的觀點,亦或是我的觀點,大家不需要硬選哪邊去站,重點是要試著思考自己認同哪些、反對哪些,又為何會這麼想,這才是最重要的!

總體來說,我認為《被討厭的勇氣》確實很值得一讀。今天只著重說了書中較有爭議的幾個部分,但其實裡面還有很多觀念我很喜歡,像「課題分離」與「甘於平凡的勇氣」也都很推薦大家讀讀看喔!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冰陽雜談紀錄館 ✦
54會員
120內容數
聊聊我的生活點滴,也歡迎分享你的天馬行空。
2024/12/19
「時間管理」是當代非常熱門的一個主題,遍數各類書籍、文章、影片甚至 Podcast ,都有許多人分享該如何更高效率地利用我們的時間。 像我也是非常熱衷時間規劃的人,會利用通勤和午餐時間讀書、工作的空檔閱讀電子報,再趁週末把吸收到的知識整理成筆記丟進 Obsidian,總之就是盡可能將零碎的時間利用到
Thumbnail
2024/12/19
「時間管理」是當代非常熱門的一個主題,遍數各類書籍、文章、影片甚至 Podcast ,都有許多人分享該如何更高效率地利用我們的時間。 像我也是非常熱衷時間規劃的人,會利用通勤和午餐時間讀書、工作的空檔閱讀電子報,再趁週末把吸收到的知識整理成筆記丟進 Obsidian,總之就是盡可能將零碎的時間利用到
Thumbnail
2024/11/06
《推力》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相當著名的一本書,初版於 2008 年出版,後來在 2021 年又推出了「終極增訂版」,不僅分析了幾項推力策略的實施成果,更加入了許多新的概念進來討論。 我並沒有讀過初版《推力》,但若只就「終極增訂版」來看的話,我認為這是一本閱讀門檻不高、能輕鬆引導普羅大眾更理解行為科學的一
Thumbnail
2024/11/06
《推力》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相當著名的一本書,初版於 2008 年出版,後來在 2021 年又推出了「終極增訂版」,不僅分析了幾項推力策略的實施成果,更加入了許多新的概念進來討論。 我並沒有讀過初版《推力》,但若只就「終極增訂版」來看的話,我認為這是一本閱讀門檻不高、能輕鬆引導普羅大眾更理解行為科學的一
Thumbnail
2024/09/11
本書作者比約恩是一名曾在二十六歲出家的森林僧人,這本書有些類似於他對自己的生命記錄,仔細敘寫了他出家十七年和之後還俗回到瑞典的故事。 由於前半段幾乎都在描述森林寺院的生活,我原以為這本書的宗教氣息會非常濃厚,但其實比起「宗教」或「出家」,它的主軸更偏重於作者走過這些路後的生命體悟。他並不是用「僧人」
Thumbnail
2024/09/11
本書作者比約恩是一名曾在二十六歲出家的森林僧人,這本書有些類似於他對自己的生命記錄,仔細敘寫了他出家十七年和之後還俗回到瑞典的故事。 由於前半段幾乎都在描述森林寺院的生活,我原以為這本書的宗教氣息會非常濃厚,但其實比起「宗教」或「出家」,它的主軸更偏重於作者走過這些路後的生命體悟。他並不是用「僧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談論情緒的書,並且從各種面向討論情緒,而這本書《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主要強調情緒調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去「意識或覺察到情緒,並且探索這樣的情緒」,也強調要與自己和解。這本書比較多的是透過「探索」、「反思」,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要去不斷思考裡面的問題,才可能比較會有收穫。
Thumbnail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談論情緒的書,並且從各種面向討論情緒,而這本書《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主要強調情緒調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去「意識或覺察到情緒,並且探索這樣的情緒」,也強調要與自己和解。這本書比較多的是透過「探索」、「反思」,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要去不斷思考裡面的問題,才可能比較會有收穫。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