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自傳的重點

職場|自傳的重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除了工作經歷之外,在履歷內,自傳經常是人資理解你的地方。

然而,人資在自傳中看重的,是求職者的能力和特質,而不是個人生活或家庭。在寫自傳時,應該注意將自己的能力和特質、與應徵職位相結合,突顯出自己的優勢。


企業想要找到的,是能夠解決公司運作上問題的人。


一、人資看履歷自傳重視什麼?

人資在面試時,主要希望了解求職者是否具備以下能力和特質:

解決問題的能力

企業想要找到的,是能夠解決公司運作上問題的人。因此從徵選到面試過程,會關注求職者是否有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


團隊合作能力

企業的工作往往需要團隊協作才能完成,人資也會關注求職者是否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


溝通能力

溝通是職場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對人資來說,好的表達也通常有好的溝通,是否具備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也是重點。


學習能力

企業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面試前可以展現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基本是必備的。


二、企業想要找的人,是什麼?

如同前述,企業想要找的人是適合擔任這份工作,而工作對企業來說,是解決公司運作上的問題;所以人資在企業角度,想看到的,是這個人是不是在基礎上、能滿足解決問題這一點。

整體來說,則是能解決問題、融入團隊合作、溝通良好、學習能力強的人。

因此寫自傳時,可以從解決問題、團隊合作、溝通、學習能力,這幾點來呈現。另外也應該注意將自己的能力和特質、與應徵職位相結合,突出自己的優勢。

例如應徵的是銷售職位,可以強調自己的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應徵產品經理職位,則多著墨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解決問題、融入團隊合作、溝通良好、學習能力強


三、自傳在面試的實際作用是什麼?

當人資、面試官手上拿著你的履歷,很高機率會從你的自傳內,依照上面邏輯來提問。所以寫自傳時,陳述角度則是讓人資在面試時,能夠快速了解自己為脈絡。

舉例來說,在自傳中,你提到自己在工作中解決了一個難題,人資與面試官在面試時可能會問你:

  • 這個難題是什麼?
  • 你是如何解決的?
  • 你從這個經驗中學到了什麼?
  • 解決後得到什麼成果?


讓人資在面試時,能夠快速了解自己


這裡建議可以參考的自傳架構及寫法:

1. 開頭簡潔明瞭

自傳開頭簡潔明瞭,讓人資對你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你可以在開頭簡單介紹自己學歷、工作經歷等基本資訊,二至三行左右的文字就好。


2. 突顯的能力和特質

在自傳的正文中,應該突出自己的能力和特質。列舉一些自己在工作或學習中取得的重點成果,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而重點的經歷與成果,建議標註執行該項經歷的名稱、與簡述目標,接著說明解決了什麼,成果上採取數字量化、優化變好的、或改善不佳處有哪些...再加上你自己選擇的過程方式,這樣可讓人資及面試官知道,在完成目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所展現的做事方式和思維邏輯。


3. 與應徵職位相關

你的自傳應該與應徵職位相關。

在自傳中,從上面的建議來強調自己能力和特質,是如何與應徵職位相符。


4. 注意排版及文字用語

自傳的語言和排版,盡量簡潔明瞭,也避免使用過於華麗的詞彙,也可使用第一人稱,讓人資感受到你的真實性。


自傳的撰寫,其實屬於一項重要的歸納及文字表達技能。希望這些內容,能幫助你凸顯自己優勢,讓人資與面試官在徵募及面試階段,都能夠快速了解你的特質與能力。

avatar-img
摩小根的沙龍
11會員
39內容數
從思維出發,一邊看世界、一邊思考企業的數位化,以及在數位化的過程中,怎麼把轉型這件事進行得順暢與服貼 :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摩小根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簡報是一種重要的職場溝通技巧,可以用來向他人傳達資訊或想法。 一般常見的簡報是使用PPT。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互動式簡報, 這篇介紹如何不使用PPT,讓簡報說明更有創意和互動。
簡報不是只是投影片,而是一種溝通的呈現。 簡報在職場上是一種重要溝通技巧,可以用來傳達訊息、說服他人、爭取資源。一份好的簡報,可以讓你在職場上更有說服力,增加自己職涯發展空間與機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和所處情境,對事物的看法也可能不同。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就很難理解對方,也容易造成誤解...(詳全文)
簡報是一種重要的職場溝通技巧,可以用來向他人傳達資訊或想法。 一般常見的簡報是使用PPT。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互動式簡報, 這篇介紹如何不使用PPT,讓簡報說明更有創意和互動。
簡報不是只是投影片,而是一種溝通的呈現。 簡報在職場上是一種重要溝通技巧,可以用來傳達訊息、說服他人、爭取資源。一份好的簡報,可以讓你在職場上更有說服力,增加自己職涯發展空間與機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和所處情境,對事物的看法也可能不同。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就很難理解對方,也容易造成誤解...(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