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薄伽梵歌》的智慧
十八世紀時,《薄伽梵歌》首次從古老的梵文翻譯成英文,立即在歐美的知識份子圈造成相當大的轟動。直到今天,《薄伽梵歌》仍然廣受歡迎,被翻譯成無數的語言,包括中文在內,並且風行全球。事實上,我們也觀察到《薄伽梵歌》是全世界翻譯版本最多的三大經典之一。(另外兩本是老子的《道德經》和希伯來—基督教《聖經》。)
一般而言,在東亞,特別是台灣、大陸地區,人們對於佛教相當熟悉。但是,許多華人不知道佛教係起源於印度,數百年後才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大部分的人也不瞭解佛教和更早的靈修傳承之間的關係,以及佛教是如何從這些傳承中延續下來的(某種程度上是修正)。 意義重大的是,《薄伽梵歌》指出並開啟了原初的靈修傳承;更為重要的是—重新確認「靈體」(atman)是永恆存在的真理:「靈體」是真正的生命體,而「身體」則從屬於靈體,它只是短暫的、外表的覆蓋,或說是靈體的交通工具而已。熟悉佛教哲學的讀者也許知道,在佛教的傳統中一般都否認「靈體」的存在(anatmavada);所以,這是與《薄伽梵歌》的哲學,很基本、也影響深遠的重大差異。同時,敏銳的讀者會發現這兩者之間也有許多共同點。如前所述,因為佛教自印度早期的靈修傳承演變而來,所以,彼此之間肯定存在著可辨識的「家族血緣關係」,這點應該要加以承認。
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這兩年以來,從我自己無可否認的有限經驗中,我看到雖然目前人們對瑜伽的注意力仍停留在表面的事物上;但是,對瑜伽傳承背後的觀點和文化之快速增加的開放態度,正逐漸受到重視。因此,我衷心歡迎本書的問世,它代表了回應這種開放態度的真誠努力。和以前極為不同的是,現在的我們都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所以,我們有必要、也有義務,以全新的觀點,一起來善加利用《薄伽梵歌》的智慧,以便迎接全人類都要面對的個人和集體的挑戰。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安排出時間來聆聽或閱讀這樣的智慧,並將此智慧吸收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上。
本書的作者楊逢財先生和江信慧女士已投入研究、實踐《薄伽梵歌》的智慧多年,以我對他們的瞭解,我確信他們有能力以有系統又容易閱讀的方式,將這古印度偉大的寶藏如實地傳達出來。如今,他們的努力已經產出本書這珍貴的果實;有緣的讀者也可因此做好準備,閱讀到完整的《薄伽梵歌》,並從中得到完全的好處。
肯尼斯.華培博士Dr. Kenneth R. Valpey(Krishna Kshetra Swami) (本文作者為英國牛津大學宗教學博士,曾任英國牛津大學印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比利時巴帝維丹達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