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媒體宇宙營隊觀摩反思:魚在水中游,人在媒體漫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今年8/9-8/10所舉辦的高中職逆食媒體素養營中,有幸受到邀請,坐在教室後方觀摩營隊上課,也聽了豐富的講座。

raw-image

社群平台對新聞產製的衝擊

過去的新聞媒體有自己的傳播管道,不管是電視或是報章雜誌,讀者觀看以及購買之後,收益屬於新聞媒體。

但是如今,新聞媒體因應社群平台的出現,將內容上到社群平台。剛開始的轉型也很成功,透過社群平台可以接觸到更多受眾。

但是當社群平台發現,網址連結會將使用者分流到新聞媒體,影響到社群平台的廣告收益,於是開始降低內涵連結的貼文的觸及率,媒體只得將網址留在下方留言區,如此一來,對使用者相對比較不方便,若不是特別感興趣,使用者不再點入連結瀏覽新聞,降低新聞產業收入。

raw-image

當社群平台成為傳播媒體的霸權

除了世界強國的領袖之外,龍頭社群平台的老闆也成為新聞爭相報導的對象。從Elon Musk宣布要收購Twitter後,他在媒體上的能見度大幅提升。

raw-image

2021年,美國時任總統川普因為支持暴力行動,臉書和Twitter決定封鎖其社群帳號。為了讓自己的聲音能持續被聽見,其名下公司推出全新社群平台Truth Social

社群媒體儼然成為超越新聞媒體業的傳播霸權。

社群平台變成日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接收到什麼樣的資訊,社群平台的政策都會影響我們的視聽與日常。

加拿大政府為了保障新聞媒體業的收入,推出《線上新聞法》要求媒體平台轉發新聞應支付媒體費用,卻被威脅將下架加國新聞。

媒體只能配合平台策略改變自己經營方式,若不遵守遊戲規則,就是「不適應時代」。

注意力經濟

我們每天為社群平台「工作」:瀏覽社群平台、點讚、留言,製造許許多多的數據給予社群平台,再出賣我們的數據換取高額報酬。但,我們收到的回饋是什麼?

也許是一個「免費」的服務平台,以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為代價換來的。既然這是社群平台給予我們的「薪酬」,作為「勞工」的我們,更應該正視自己的「勞動權」,為自己爭取更好、更優渥的報酬,也就是值得我們注意、知道的資訊。

raw-image

我們都同意了什麼?

有人會認真地查看每一則同意書嗎?相信絕大多數人和小編一樣,一律直接勾取「同意」。雖然有一些會設定沒有點開就無法勾選,但還是直接滑到底層後結束這回合。

但,我們真的有「不同意權」嗎?這些平台就好像一個獨裁政權,若是不同意就不得使用。媒觀讓學員們查閱各大平台同意書,並統整歸納成一個表格。於是發現,有些平台規範相當有趣,例如「有性犯罪前科者不得使用」,但它如何得知使用者是誰,我們不得而知。

除了平台同意書外,如今的手機可以限制應用程式的權限,你有想過這些應用程式會如何蒐集你的個人資訊嗎?比起同意書,應用程式權限相對民主。我們點下「同意」之前,要知道自己同意了什麼,而不是胡亂地一律同意。

追蹤我們:https://instagram.com/100podcast.2022?igshid=MzNlNGNkZWQ4Mg==
IG:100podcast.2022
文案:Sharon
美宣:姿宇

總結

整個觀摩的想法是,課程相當充實完備,環節很豐富,面相也多元,且都是以生活層面切入,高中職生相當容易理解。

我印象最深,也最喜歡的環節是第二天早上的辯論,題目是前一天給的,所以學員有一個晚上的時間準備資料。而辯論的評審則是現職於《報導者》的國際新聞主編,張鎮宏老師。因為我不是學員也非隊輔,所以和老師一樣,都是當天才看到學員們的表現。

學員的表現讓我還滿驚豔的,雖然我個人沒有辯論經驗,但還是聽得出來學生對於辯題的想法。

例如,最後一組的辯題是「媒體教育的核心是媒體識讀嗎?」正方答辯提出:「先質疑、有思考才去討論素養」、「先學會爬再學會走」。評審老師給予也很正向,提到學生懂得使用金句破題。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點燃知識火炬,走出資訊洞穴
44會員
154內容數
分享閱讀、旅遊還有數位素養內容
2025/04/24
劃時代工具不是第一次改變人類生活,重要的是讓工具成為自己的助力。
Thumbnail
2025/04/24
劃時代工具不是第一次改變人類生活,重要的是讓工具成為自己的助力。
Thumbnail
2025/04/18
談判是一門藝術,要同理、聆聽和你談判的人,降低對方的防禦心,讓雙方都能獲得想要的。
Thumbnail
2025/04/18
談判是一門藝術,要同理、聆聽和你談判的人,降低對方的防禦心,讓雙方都能獲得想要的。
Thumbnail
2025/04/06
之前和大家分享了在貧北當志工的「奇遇記」閒聊:貧窮議題 。 上周參加了青發署的活動,也聽了人生百位創辦人阿德的演講。 阿德是標準的冷面笑匠,一臉理工宅宅的樣子,但講話超級好笑,而且金句連連。可惜我把筆記留在活動現場,忘了帶回來,全憑印象寫。 阿德覺得自己前幾年應該算是失敗,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
Thumbnail
2025/04/06
之前和大家分享了在貧北當志工的「奇遇記」閒聊:貧窮議題 。 上周參加了青發署的活動,也聽了人生百位創辦人阿德的演講。 阿德是標準的冷面笑匠,一臉理工宅宅的樣子,但講話超級好笑,而且金句連連。可惜我把筆記留在活動現場,忘了帶回來,全憑印象寫。 阿德覺得自己前幾年應該算是失敗,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今年8/9-8/10所舉辦的高中職逆食媒體素養營中,有幸受到邀請,坐在教室後方觀摩營隊上課,也聽了豐富的講座。 除了營隊本身精彩,如今高中生的想法和表達能力也讓我驚艷。
Thumbnail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今年8/9-8/10所舉辦的高中職逆食媒體素養營中,有幸受到邀請,坐在教室後方觀摩營隊上課,也聽了豐富的講座。 除了營隊本身精彩,如今高中生的想法和表達能力也讓我驚艷。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社群媒體帶來的個人效益和平台效益。其中提到了建立個人品牌的重要性,以及專業交流、學習、創作內容和自媒體的優勢。此外,社交聯繫和友誼也是社群媒體的一個重要面向。文章還探討了社群媒體的規模經濟和經濟效益,以及市場競爭和廣告效益。最後,提到了社群媒體的創新效益,這是一個不斷演進和發展的領域。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社群媒體帶來的個人效益和平台效益。其中提到了建立個人品牌的重要性,以及專業交流、學習、創作內容和自媒體的優勢。此外,社交聯繫和友誼也是社群媒體的一個重要面向。文章還探討了社群媒體的規模經濟和經濟效益,以及市場競爭和廣告效益。最後,提到了社群媒體的創新效益,這是一個不斷演進和發展的領域。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約莫十年前,臉書在台灣開始流行,瞬間所有大學生在交朋友時都問「你的臉書帳號是?」,加上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人人都可以上網的時代,社群媒體攻佔了所有人的眼球。
Thumbnail
約莫十年前,臉書在台灣開始流行,瞬間所有大學生在交朋友時都問「你的臉書帳號是?」,加上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人人都可以上網的時代,社群媒體攻佔了所有人的眼球。
Thumbnail
算是想要跟那些經營自媒體的人說的一些話,我也是想要整理一下跟一些對媒體表演形式的基本教義派說些話,順便戒掉自己指導廚的習慣,把些想對自己愛看的網紅們說的話作一個整理,希望如果你正在經營自媒體的人有多一點的思考吧。
Thumbnail
算是想要跟那些經營自媒體的人說的一些話,我也是想要整理一下跟一些對媒體表演形式的基本教義派說些話,順便戒掉自己指導廚的習慣,把些想對自己愛看的網紅們說的話作一個整理,希望如果你正在經營自媒體的人有多一點的思考吧。
Thumbnail
這就是社群。而媒體則是另一回事。媒體是聲音,是發文和分享,也是留言。
Thumbnail
這就是社群。而媒體則是另一回事。媒體是聲音,是發文和分享,也是留言。
Thumbnail
2018年《科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成為日後討論社群媒體新聞傳播必然引用的文章,該論文指出,假新聞傳播的比真相更遠、更快、更廣,且被轉發的機率比真相高出七成。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當謊言繞過半個地球時,真相還在穿鞋子。」 我們到底還能相信誰?
Thumbnail
2018年《科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成為日後討論社群媒體新聞傳播必然引用的文章,該論文指出,假新聞傳播的比真相更遠、更快、更廣,且被轉發的機率比真相高出七成。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當謊言繞過半個地球時,真相還在穿鞋子。」 我們到底還能相信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