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電動車只是換個地方排廢,那汽車就是隨地大小便

如果說電動車只是換個地方排廢,那汽車就是隨地大小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環保的議題裡,燃油車的陣營總會說,電動車並沒有比較環保,電動車不是不排廢,只是把排廢轉嫁給了發電廠,而台灣仍大量依賴火力火電,加上電力運輸損耗,所以其實電動車並沒有比較環保。 然而不論轉換效率問題,發電的污染問題,是有可能改變的,而燃油氣車卻是不可能改變的。更何況即使是火力火電廠,如果不單論CO2,而是就所有燃廢污染來說,集中式的的污染防治,絕對要比單體車輛的隨處排放,還要更加容易控制。如果說電動車只是換個地方排廢,那麼汽車就是隨地大小便!!
減少燃油,可以讓都市更潔淨。

減少燃油,可以讓都市更潔淨。

電動車提供了一個改善環境影響的"潛力",而這是燃油汽車無法做到的。以下是對這個題目的延伸討論和一些可能的展望:

中央集中處理 VS 分散排放

儘管電動車的“清潔”程度取決於電力的產生方式,但它們至少提供了一個將排放中心化的機會,這可以使污染控制更為有效。而分散的燃油汽車排放就像“隨地大小便”,污染處理變得更加困難和不可控。試問,是要淨化一個集中式的化糞池裡的大小便容易,還是處理到處都是的大小便容易?

能源轉型的潛力

電力生成方式是可以變革的。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進步,我們有可能看到一個更環保的電網。這樣,電動車的碳足跡將會逐步減少,不管是風力發電,還是目前大力推廣的太陽能光電,都是對碳排有高度助益的。而燃油汽車則固有其排放的特性,無法被改變。況且電動車可以安排在離峰時段充電,這對電網來說可以說是物盡其用,甚至對整體電網來說,對電網的壓力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說是廢物利用。更別說部份國家有豐富的天然零碳電力可以使用。

污染物的多元性

另外,不只是看CO₂排放,還要考慮到其他種類的污染物。燃油車除了CO₂之外,還排放一系列其他有害物質,包括氮氧化物和顆粒物。這種多元性的污染物排放使得它們的環保挑戰更為多元和複雜。這些更不可能在小小的車子裡,能夠有效的去除。

未來的路向

為了使電動車成為一個真正環保的選項,重點應該放在擴展和綠化電網上。這不僅僅是為了支持電動車,而是為了一個更可持續的未來。畢竟燃油的污染是必然的,並且是可以捨棄不使用的。但是電力的使用卻是可以改善的,並且是未來不可能捨棄的,能源的種類越單純,那麼發展的進度也會越快,相對的只要處理單一問題,比起讓能源多元化,帶來污染多元化,要更容易控制的。

儘管電動車目前並非完全無污染的解決方案,但它們提供了一條可以通向更綠色未來的道路。對於想要推動環保議題的人來說,積極促進可再生能源和電動車的發展可以視為一種策略來減少交通產生的環境影響。相信以後,馬路上的空氣也會更加潔淨。

avatar-img
龍阿迪的沙龍
36會員
98內容數
現在資訊流通速度越來越快,雖然有很多資訊來源,但是如果仔細閱讀文章的人,一定不難發現,很多時候,即使是大型資訊網站,也常是抄來抄去,而許多鬼扯的內容也跟著被抄來抄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龍阿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玩Duolingo的時數越來越多,也慢慢的越來越深入,隨著句子越來越覆雜,發現了一個蠻嚴重的問題。就是在英翻中的問題裡,Duolingo無法掌握到中文的變化性,對於一些應該被接受的答案,甚至比標準答案要通順的句子,卻被判斷為錯誤…
為什麼說:"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個人的見解是…事實已經產生,判決並不會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判決的存在為的是"對於被告的處罰"。因此即使是相同的罪,相同的事,會因為被告的狀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因此"可教化,有悔悟",可以得到比較輕的判決,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雖然本人不認同,也存在"因為
今天拜讀了一篇關於ChatGPT 翻譯的文章,讓我若有所思,不同的語言之間轉換的問題,該如何轉換才是最好的? 其實語言具有生命,因為他會成長、會繁衍、會適應環境。好吧!我承認這是詭辯,但不可否認語言的特殊性。 就以英文來說,記得小時候,都會被教:液體是不可數,因此必需要加上容器做為單位,例如:a
因為只有拼命打壓台灣,才能降低美國霸權走衰的壓力,為何台積電在美國設廠屢屢受挫?因為美國製造不具競爭力: 自己想輕鬆過日子,卻來怪別人太努力! 高估自己的價值,卻來批評別人是廉價勞工! 自己能力不足,卻來嫌棄公司不懂管理! 自己無法配合工作,卻來怪公司制度有問題。
當孩子開始善用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時,該阻止他嗎?這麼問很蠢對吧?但是如果他所解決的“問題”,是家長的“規範”呢? 擅長探索的孩子,在幼年時這是一個很讓人感到困擾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特質,也應該是大多數孩子都具備的特質,然而卻通常在家長層層封鎖下,慢慢的消耗殆盡…
這次不是廢文!今天有看到一篇文章,是的,就是這個標題,裡面提到 當代重量級物理學家、弦理論先驅加來道雄近期在《CNN》的節目上公開指出AI 只是「二創產物」,下一代技術將由「量子電腦」引領人類文明! 我不確定其本人是怎麼說的,或是記者自行斷章取義…
最近玩Duolingo的時數越來越多,也慢慢的越來越深入,隨著句子越來越覆雜,發現了一個蠻嚴重的問題。就是在英翻中的問題裡,Duolingo無法掌握到中文的變化性,對於一些應該被接受的答案,甚至比標準答案要通順的句子,卻被判斷為錯誤…
為什麼說:"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個人的見解是…事實已經產生,判決並不會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判決的存在為的是"對於被告的處罰"。因此即使是相同的罪,相同的事,會因為被告的狀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因此"可教化,有悔悟",可以得到比較輕的判決,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雖然本人不認同,也存在"因為
今天拜讀了一篇關於ChatGPT 翻譯的文章,讓我若有所思,不同的語言之間轉換的問題,該如何轉換才是最好的? 其實語言具有生命,因為他會成長、會繁衍、會適應環境。好吧!我承認這是詭辯,但不可否認語言的特殊性。 就以英文來說,記得小時候,都會被教:液體是不可數,因此必需要加上容器做為單位,例如:a
因為只有拼命打壓台灣,才能降低美國霸權走衰的壓力,為何台積電在美國設廠屢屢受挫?因為美國製造不具競爭力: 自己想輕鬆過日子,卻來怪別人太努力! 高估自己的價值,卻來批評別人是廉價勞工! 自己能力不足,卻來嫌棄公司不懂管理! 自己無法配合工作,卻來怪公司制度有問題。
當孩子開始善用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時,該阻止他嗎?這麼問很蠢對吧?但是如果他所解決的“問題”,是家長的“規範”呢? 擅長探索的孩子,在幼年時這是一個很讓人感到困擾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特質,也應該是大多數孩子都具備的特質,然而卻通常在家長層層封鎖下,慢慢的消耗殆盡…
這次不是廢文!今天有看到一篇文章,是的,就是這個標題,裡面提到 當代重量級物理學家、弦理論先驅加來道雄近期在《CNN》的節目上公開指出AI 只是「二創產物」,下一代技術將由「量子電腦」引領人類文明! 我不確定其本人是怎麼說的,或是記者自行斷章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