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現象學》 筆記9/1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通過一個特定的顯現方式,它誘導著對方,使對方發生外化,而這意味著對方現在本身也是一種力的交織。一方是誘導關係,另一方則是一種特定的、具有相反內容的關係,在這裡,每一方面就其自身而言都是一種絕對的顛倒一種絕對的更替。但是這兩種關係其實是同一種關係,因為形式上的差別(誘導者和被誘導者之分)與內容上的差別(被誘導者是一個被動的媒介,而誘導者則是一個主動的、否定的統一體或單一體)也是同一個差別。」

p.120

主體認識到過去未曾經驗的新具體時,與該具體在某方面有著一致性的抽象,其可填補在屬性空洞中的質料將更新。並且,以該抽象做作為歸納根據的範疇,歸納在其中的諸具體也將新增該具體。以黑格爾的術語來說,上述的抽象和範疇都因為該具體的「誘導」而「外化」為一個它者。

(舉例:一個本來只知道玫瑰有「紅、黃、白」三種顏色的人,在看到形狀近似玫瑰的藍花後,他所知道的抽象"玫瑰"將新增"藍色"這個質料,作為填補"顏色"這屬性的一個選項。並且在"玫瑰"這個範疇中,也新增"藍玫瑰"這個具體。)

在此同時,可從具體分析出的諸抽象中也會新增前述的抽象。所以該具體也在主體的主觀中,被上述的抽象「誘導」而「外化」一個它者。

(舉例:這株藍花可能本來只被主體分析為"物"、"生物"、"植物"、"薔薇科"等抽象概念。但這株藍花給主體的印象,與主體記憶中的抽象"玫瑰"相符。所以該朵藍花將會被主體分析為"玫瑰"。)

值得注意的,上述「誘導」和「外化」的因果關係中,"具體"與"抽象或範疇"都可作為誘導者或被誘導者。所以"具體"與"抽象或範疇"之間的誘導關係是可以互相顛倒的,從而兩種誘導關系在形式上沒有區別。誘導者和被誘導者的空缺,皆可由"具體"或"抽象或範疇"填補。

但是,誘導關係的外化方式,也就是誘導關係的內容,就不是可以互相顛倒的。就上述而論,抽象在外化過程中多了新的質料可以填補其屬性的空洞,新質料是原本的抽象所沒有的。範疇在外化過程中也是如此,範疇中新具體與舊具體的差異就在於這個新質料。

而具體在外化過程中,其質料並沒有任何變化,沒有任何的更新。僅僅是主體分析它的方式有所更新,賦予它新的定義。

因此,引文中的"形式上的差別"與"內容上的差別",黑格爾認為其實是同一種差別。但筆者不以為然,除非說具體在外化過程中,其定義多了"未來發展出新質料的潛能"。但前提是該具體被視為一種現象。

(比如,上述舉例的藍花,其植株高約1.5公尺。但在主體的經驗中,有的玫瑰可長到約2公尺。則這株藍花將會被主體賦予"可能長到約2公尺"的潛能。而這個潛能將會作一種新質料,填補到該株藍花"可能的未來植物株高"的屬性中。)




avatar-img
3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觀想,想像自己,和你的人際關係會發生積極正向的變化。 在持續的關係中,我們常常陷入彼此難以改變的某些角色和樣貌中。 就像我們把自己和彼此放在各自特定的盒子裡,上面還貼著既定的標籤一樣。 我們發現這非常限制和約束,但我們不知道如何走出這樣的困境。 因此,開始觀想自己和你的關係他人,
Thumbnail
很多人在遇到顯化特定人物的時候會遇到有關顯化自由意志的問題,但以顯化來說基本原理是這樣的﹔只要你確定想要的一定也想要你,因為我們共享同一個大我意識。 但為什麼很多人遇到自己的特定人物不想要自己? 因為你並不確定。在我顯化特定人物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件事,當我不篤定對方的感受 (或是換句話說我在感受
Thumbnail
大自然的本質在於 “各種差異的事物” 各有生存的空間,各自能夠自在地, 存在著。 我想 「對比」是現象界展現自己的必要條件。透過材質的不同、形狀的對比、顏色的對比,以及光線與時空的對比等等,才能夠帶出相互烘托的立體感、深度,也才能夠產生各種 “平衡的自然美感”。 設使一幅山水畫,整頁都 “畫滿”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主觀性、脈絡和情境如何影響消費者行為和行銷策略。透過融合主觀、脈絡和情境的思維方式,提高行銷成功機率。
近期閱讀Collins整理出來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的歷史,發現早在交織性尚未命名的年代,在街頭的人群從自我的生命經驗中意識到壓迫的多重特性,產生世界觀的改變。這種改變稱之為「意識的意識」,其透過反省-行動促使自我意識從壓迫者的世界觀脫離出來,產生屬於自我的意識,進而否定自身
Thumbnail
混雜了很多書籍一起閱讀,《新關係花園》近期很喜歡這本書,它探討關於每個字詞的定義,我現在習慣與人在探討的事情之前,通常都會先弄懂他人的對於我們正在談論的重要核心詞,他心中的定義是什麼? 舉例來說:關於愛自己這件事,有些人覺得透過物質的享受才是愛自己,有些人覺得愛自己是把自己變好才是愛自己。有多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觀想,想像自己,和你的人際關係會發生積極正向的變化。 在持續的關係中,我們常常陷入彼此難以改變的某些角色和樣貌中。 就像我們把自己和彼此放在各自特定的盒子裡,上面還貼著既定的標籤一樣。 我們發現這非常限制和約束,但我們不知道如何走出這樣的困境。 因此,開始觀想自己和你的關係他人,
Thumbnail
很多人在遇到顯化特定人物的時候會遇到有關顯化自由意志的問題,但以顯化來說基本原理是這樣的﹔只要你確定想要的一定也想要你,因為我們共享同一個大我意識。 但為什麼很多人遇到自己的特定人物不想要自己? 因為你並不確定。在我顯化特定人物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件事,當我不篤定對方的感受 (或是換句話說我在感受
Thumbnail
大自然的本質在於 “各種差異的事物” 各有生存的空間,各自能夠自在地, 存在著。 我想 「對比」是現象界展現自己的必要條件。透過材質的不同、形狀的對比、顏色的對比,以及光線與時空的對比等等,才能夠帶出相互烘托的立體感、深度,也才能夠產生各種 “平衡的自然美感”。 設使一幅山水畫,整頁都 “畫滿”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主觀性、脈絡和情境如何影響消費者行為和行銷策略。透過融合主觀、脈絡和情境的思維方式,提高行銷成功機率。
近期閱讀Collins整理出來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的歷史,發現早在交織性尚未命名的年代,在街頭的人群從自我的生命經驗中意識到壓迫的多重特性,產生世界觀的改變。這種改變稱之為「意識的意識」,其透過反省-行動促使自我意識從壓迫者的世界觀脫離出來,產生屬於自我的意識,進而否定自身
Thumbnail
混雜了很多書籍一起閱讀,《新關係花園》近期很喜歡這本書,它探討關於每個字詞的定義,我現在習慣與人在探討的事情之前,通常都會先弄懂他人的對於我們正在談論的重要核心詞,他心中的定義是什麼? 舉例來說:關於愛自己這件事,有些人覺得透過物質的享受才是愛自己,有些人覺得愛自己是把自己變好才是愛自己。有多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